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 张曙光
刚才汤敏做了一个很好的报告,我觉得对于民办大学的定位问题确实值得我们考虑。我觉得他讲的是我们绝大多数民办大学应该考虑问题,当然不是说民办大学不可以办成一流,但是要办成一流恐怕只是个别学校,大部分得走这个(面向中小企业)方向。我觉得他讲的主要内容是不要想自己要什么,而要想市场要什么。就像办企业一样,要有市场,没有市场企业的生产也是循环不下去的。所以我觉得恐怕这真是非常重要的事,我们培养的学生,学生将来走后干什么。你看西安翻译学院、新东方这些比较火的民办学校,之所以可以办得那么火就是因为也市场。那么多人要出国,开放后需要很多翻译人才,所以这类学校就办得很好。刚才汤敏讲这些道理也是非常好。我也是借着你这个话题做一个发言。对民办大学多年来的发展,我也一些感想,天则所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研究,这一、两年我在这方面花的精力也不少,但目前也没有定论,还在摸索中。
我觉得办民办大学也多种途径,从我们现实的情况看,这几途径也都在做,但限制很多。一条路,就是完全民办,资金自己找、校舍自己建、老师自己聘,我们现在很多的民办学校都是这样。《民办教育促进法》出台后,现在要办的二级学院是民办学校,尽管挂着某个学校的牌子。据我所知,可能挂着某某学院的牌子,但是不和这个学校在一块儿,必须也自己的一块地方。招生、录取也是单独进行。唯一可利用的优势是公办教师可以给你上课,其他部分与体制内学校划得非常清楚,所以实际上还是民办类学校。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公办学校,你参股而已。比如经贸大学的海尔学院,我想大概就是这种形式。你出钱,我以你的名字办一个学校,但一切都是公办大学的一套,没有任何区别。尽管这三条现在都在做,但是这三条里我觉得都有很多问题。出钱那种情况大家都很清楚,体制都是公办的,出资可能是来自民间,也许在挑学生方面有一定的优先权,至于其他部分还是和公办的一样。
前两种方式我觉得问题,我觉得现在想探索的方式不是这样,但是现在看来体制上的限制太多。既想避开体制内的限制又想有民办的一套机制,这件事就很难。比如说现在我想与公办学校合作办一所学院,我的想法是取两家之长,而不是取两家之短。与光板合作办校就是要避开现在民办学校受到的一系列的限制和歧视。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又要使学校将来办起来后是一套民办的机制,不是现在公办的机制。叫做一校两制也好,就是说在政治上由学校领导,这个没问题,但是在办学问题上完全由学术委员会把握方向。当然可以由第三方出资人在学校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组成校内董事会,比如我要办,有天则一方,有学校一方,有出资人一方决定学校的大方向,当然政治上学校领导,教学上有另外一套方式。但是现在这个办法是否可以行得通,我看也很多困难。
刚才汤敏列了几条,第一条是经费、第二条是信誉、第三条是歧视。我倒觉得现在最困难的问题是歧视。如果允许多种办法试验这是可以的。而现在政府在管理一系列事情包括教育方面尽管说让民间进入,但是设置了一系列的门槛和限制,实质上是不让你进入,还要守住自己的那块阵地。所以在办学问题上如果放开,各种各样的办法都可以试验,可能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发展会有很大的好处。所以这里就涉及到最近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的问题,就是北大的教育改革问题。尽管这件事是好事,但是由于多来体制内积累了各式各样的矛盾,虽然是一套好办法但实践起来非常困难。首要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打破既得利益,比如对教授实行西方大学实施的东西。而过去多年来把教授的队伍已搞乱了,很多行政人员已取得了教授的资格。所以它现在遇到的困难是很大的,但是如果实行我刚才说的形式,我想实行一个新体制是可以的。因为在不违背政治的前提下,办两类学校都可以办得很好,一是一流大学,二是汤敏所讲的那类大学都会很好。汤敏提到了经费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问题,但不是最根本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是歧视。出去没有歧视政策,也许你可以筹到钱。现在看经济领域很多部分可以自由化、市场化,我觉得有些地方已经过头了,不该市场化的也市场化了。但是涉及到意识形态就有很多的限制,现在没有把教育当做产业而是作为意识形态的东西做。而我们涉及到思想领域的很多东西包括我们几十年的大学教育是失败的,所以我们现在的大学生有很我的人格缺陷。这个问题大家很清楚,我觉得大学生学了几年出来后,特别是一些名牌学校的学生眼高手低,而且有很多的不切实际的东西。出来后就想赚大钱,想一举成名。不是经过自己努力奋斗的过程,没有经过扎扎实实的积累过程。我们的学生没有一种很好的团队精神,总是压制别人。而且你教育出的学生不是敬业、遵纪守法的样子。青年确实有朝气,但你不是教育他理性地处理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而我们看看学校里看看学生存在的问题,就知道我们教育中的问题。比如两个学生都在申请出国,原本两个人很好,但涉及到利益冲突就会拆别人的台,这现象已不是个别存在,所以从这方面讲是我们教育的失败。而且现在我们一方面不把教育当做一个产业,又想把它作为一个完全赚钱的事,政府的指导思想也很多矛盾,对民办教育存在一系列的歧视政策,使得我们的发展确实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当然我觉得民办教育尽管有众多的限制依然发展起来,目前公办学校办了很多的分校,民办大学应与此区别开来。刚才汤敏说民办大学也两类,一类需要有办一流大学的想法,而现在体制限制太严,要办世界一流的学校办不了。别看北大、清华实力那么强,但体制不突破,要办世界一流的学校是不可能的。现在国家给北大、清华的钱那么多,但用钱是堆不出世界一流大学的。汤敏刚才提到扩招花了二百亿,要办世界一流大学又花了几百个亿,北大、清华各给十八亿,还有七、八个学校各给十亿,还有一些重点学科,两年给一千万。我觉得花这么多钱是堆不出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是靠一流制度、一流教师、一流学生搭建起来,没有这些东西,你是搞不了一流大学的。所以我觉得“学在民间”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所以中国的一流大学将来也许出在民间或者政府与民间合作的状况中。不是政府管理的体制而是民间管理的体制,政府从中可以起它的作用。但这类学校是很少的,绝大部分的民间院校确实要对准市场。汤敏刚才讲的道理非常重要,如果现在我们要办的民间大学,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就很困难。
所以方向不清楚,学校不可能办好。刚才也说到了,新对方那样的学校可以办得那么好,就是因为定位准。尽管有人说新东方不是教育,只是教你一套技术,教你如何对付美国的GRE,但是它确实对准了市场的需要,我觉得它的成功有两点,第一它就是教你一套技术,而且把这套技术产业化了,所以学生大量涌来它可以应付,变成一个产业。二是励志教育,鼓励学生不要看轻自己,应该有信心。所以在新东方的课堂上,有些人 并不是要去听什么,而是要去领悟一下那些精神。 那些老师讲课确实天南海北什么都讲,但是有一条,鼓励学生达到自己的目的,树立信心,磨砺你的志气。我觉得这一条比我们体制内(学校)要强。体制内一些老师去参观也感受到这点,建议体制内的学校向新东方学习,但这是学不来的。我觉得新东方就是靠这两条建立了商誉,使得那么多人愿意去,学生急速增长。前两年我女儿还半夜去排队报名。如果说我们办的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将来企业争着要这个学校就办好了。而如果你教出来的学生都失业,学校闷热是失败的。我们的民办学校大部分应该面向这个方向作,不要想与体制内学校一样,你现在要开启一套自己的路子去走。这样也许你可以真正把学校办成一个产业,真正有自己的立足地,这是最重要的事。
当然前面讲到限制,我觉得中国的事情也大了,很多事有限制必然有逃避限制的办法。管制过程中总是限制与反限制的博弈。虽然也这么多的歧视、限制,为什么你还可以做,就是因为有漏洞,是有可以做通的地方。我想在座各位在办学过程中都有这方面的体会。因为在这个体制下,你如果不去钻那些空子你很难生存和发展。所以那些空子我是鼓励人们去钻的。因为你钻通了,也可能成功。改革过程中很多问题也是如此,处于违规边缘,甚至很多东西就要违规。原来一些规则不合理,你违规做成了它把规则修改了那就成功了。所以我觉得这方面的探索还是需要的,因为尽管现在规定很严格,有很多事很难办,但是也不是说不可办。所以我觉得这方面大家如果有好的经验可以进一步讨论。任何事都是事在人为,既然我们的路子已经开了,不可能收回,只可能越来越放开。当然可能会有反复,也会出一些问题,我觉得没有关系,市场化、民主化的进程,恐怕民间教育在教育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乃至主导的作用的前景应该看到,这件事就靠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冲破现在的一些限制,把现在的一些扭曲能够校正过来。我想只要我们自己办起来的学校真正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做,把自己的方向选好,扎扎实实地做,这不是一、两年可以解决的问题,需要长期来做。一个学校真正建立起信誉没有十年左右的努力是很难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是做不好的。所以我们在一个地方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会做出一定的成绩,民办教育的前景还是很大的。我也是借评论汤敏的演讲,又额外说了这些的问题。
民间参与高等教育的途径与障碍
评论
编辑推荐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