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占据湖北70%国土面积的鄂西,仅贡献了全省不到39%的GDP。鄂西拥有丰厚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符合当前和未来的主流消费价值链,但却因一条大巴山脉将三峡景区、神农架和武当山景区隔开,三地之间距离不足400公里,公路通达时间却需要至少8个小时,交通瓶颈制约了资源转化为资本的能力。
2008年11月,湖北打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概念(以下简称“鄂西圈”),并决定投资近千亿元破解交通瓶颈。现在,武当山到神农架、神农架到三峡都只需要两个多小时,可进入性和通达率已大大提高。
然而,相对于硬件设施而言,旅游业的开发、管理和营销技巧更为重要。但现在市场主体对鄂西圈的开发仍然停留在传统资源开发阶段,主要以门票获取收入,盈利方式没有形成链条,难以胜任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旅游经济是体验经济,“重复购买”至关重要
旅游经济是体验经济,关系价值是财富创造的首要源泉。因为,只有更多的人进来“体验”,景点才能够被旅客“消费”,并获得一连串的收入流,包括餐饮、住宿、礼品、演出等价值链。
不过,旅客和企业的“关系”是有生命周期的,不会长期的保存下去,除非企业能将旅游产品做成消费者需要重复购买的必需品。因此,企业要吸引消费者重复购买,必须了解景区的属性,生产出可重复交易的产品。
有些旅游产品具有一次性购买特性,如遗址、大坝、古城等这样的风景区,旅客只要去过就不会再来第二次。这样的景点可以收取高价门票的方式盈利。生态文化旅游则不同,前来参观的人多是想感受这里的文化,加上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供观光、休闲、养生,赋予了它可重复购买的特性,盈利方式必须链条化。
显然,旅客只有重复购买和消费,旅游目的地才能获得持续不断的收入流。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企业需要给旅客提供各种贴心的支持性服务,维护、管理与旅客的关系,甘心做旅客的“支持伙伴”。否则,企业与旅客之间就会产生交易危机,进而也便无法将旅客的愿望转变为经济价值。
旅游经济是人气经济,发展不能只靠门票
旅游经济是人气经济,来的人越多,收入流也就越多。“免费”是聚集人气的最好方式,至今还没有哪一种商业模式敢与“免费”展开竞争。然而,目前鄂西圈的大部分旅游景区之间没有形成参观链,主要靠高价门票获取收入,加上各个景点景区的可入率和通畅率不高,制约了各地旅游业的发展。
高价是一种壁垒,会将部分旅客拒之门外,这是投资者所不愿接受的。低价虽能聚集人气,产生巨大正外部效应,但投资者却非常“受伤”,因为大部分好处让其他市场主体获取了,而自己却要承受投资回报延长的风险。
旅游业社会效益大于个体效益的性质,必然会降低市场主体的投资积极性。如此,鄂西圈的旅游业就发展不起来,其他要素也便不能获得发展的“溢出效益”,经济发展会陷入恶性循环。
其实,很多市场主体并不完全知道如何开发管理景区,他们的经营思维仍然非常封闭,没有将餐饮、住宿、礼品等价值链内部化于企业经营业务中,以至于好处被社会上其他市场主体享受了。
旅游经济是范围经济,免费和付费要搭配
旅游业正外部效应大,对于地方发展经济而言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但投资者要想赢利的话,就需要很高的开发、管理和营销技巧。具体讲,企业只要能编织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将餐饮、住宿、礼品,甚至景区周边的房地产开发业务内部化于企业经营业务中,企业就不必仅靠高价门票获取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完全可能弥补门票的损失而有余。
传统产业只生产一种产品也可以参与市场并盈利。但旅游业就不同了,它是一种服务业,需要将顾客的需求置于价值链的核心。因为,服务是一种过程,它的收益是通过服务过程创造的,没有顾客的参与配合,这个价值创造过程就无法实现。
换句话说,对于旅游这样的服务业而言,企业如何看待它的生产并不重要,是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只有顾客会思考他是否愿意购买一种产品或服务,而只有当交易发生时,资源才能转化为财富,物品才能转化为商品。
没有顾客会喜欢高价,特别是对于鄂西圈这样具有可重复购买的景区而言更是如此。因此,鄂西圈要发展旅游业不能只靠一个项目或环节盈利。否则的话,就会将旅客拒之门外。旅游企业更应该是一个资源整合者,利用免费或低价聚集人气,并创造另外一个市场和利润区,让利润在不同服务之间转移,形成“交叉补贴”的价值链。
“鄂西圈”该怎样编织价值链
评论
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