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长,大陆取消出口退税政策敲定了,7月15日起正式实施。”特别助理在大陆总部的办公室不紧不慢地给远在台北的张福达汇报工作。一般来说,报告内容无非就是订单进展、员工薪资、公司水电费这些“家常便饭”,但今天的这桶电话却让张福达无比纠结。
身为一家台湾塑胶企业的董事长,已近古稀之年的张福达回想起2008年那波“新劳动法”浪潮,以及此后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再到最近的富士康坠楼漩涡,一股怒火直往上蹿,而后随之而来的无奈让他陷入沉思。
出口退税取消意味着企业不但要额外承受10%左右的直接成本,而且势必影响到出口竞争力,公司该如何面对?想方设法厉行成本要素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何况最近民工问题闹得这么凶。若要创造更高的附加值来填充税补损失又谈何容易,作为二级配套厂商几乎没有选项。如此看来,通过企业自身实现成本转移或创造新生价值,即使狠下心来做,还要等待时间考验。
就在这个时候,他想起一项调研活动——前几天,他所在城市的台商协会领导实地考察公司,就签订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他商谈看法。他当时啥也没多想,一咕噜劲儿地表示:旗帜很鲜明,方向很正确,市场很强大,盈亏很不同!
意即——纵观大陆台商全局,签订ECFA是必须的,但具体到各行各业,能不能利于盈利还有待观察。还是那句话吧,是驴是马,遛遛才知道。
领导走后,跟随多年的秘书走到他身旁,在耳根边小心翼翼地来了一句:董事长太猛了!听罢,他哈哈大笑。接着拍拍秘书那柔软的肩部,开怀地说:真的啊?那一刻,他认为与领导的那番对话不仅超越一个商人的眼光,站上了两岸经济观察家的制高点,又不失时机地为像自己公司一样的中小台商在争取利益。
来大陆投资办厂20载,张福达太了解大陆这个“政策社会”了。曾经那个一心扑在购置机器、开发客户、员工培训上的他,如今成了台商圈中的“望远镜”——乐于跳开看,不喜拘囿思;只看远,不关近。这样想着,张福达的脸庞不自然地流露出一丝慰籍。
突兀地,慰籍烟消云散。
对于签订ECFA这件事,他原本觉得台湾相当无奈又不得不为之,大陆显然是弊大于利,但一直在忍着让利给台湾。但是取消出口退税一锤定音之后,他发现自己的想法太狭隘了。
试想:大陆此次取消406项产品的出口退税补偿,更多地冲击大陆民营企业以及更多的外贸企业,台企算是微乎其微。而且,大陆之所以坚持铁腕手段淘汰低端制造和竞争力弱在外贸企业,是出于整个经济发展转型的考量,并不是台商想象的那样,好似在逼着他们往内陆高原沙漠进军,搞的无法闪躲无处藏身。
再想到大陆在ECFA事件上所表现出的过于宽容,张福达意识到事实完全与之相反。彻底来说,目前在东北亚地区唯有北朝鲜和台湾地区尚未加入任何一个自贸区,正在与区域一体化渐行渐远。台湾要想追赶上来,目前最可行的渠道就是先与大陆签订类似FTA(Free Trade Agreement)形式的ECFA,然后再向东盟贸易区挺进。问题的关键恰恰是:包括美国在内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无法,也只有中国大陆可以帮助台湾实现这一理想。
张福达一下子豁然开朗:现阶段的大陆台企和大陆经济环境一样,必须经历转型升级,使大陆成为真正的世界市场,于两岸而言才是双赢。
他莫名想起那句老话:上帝关上一扇门,必将打开另一扇窗。叫停出口退税优惠政策,看似让台商雪上加霜,其实要快马加鞭助推台商调结构,促转型。同时,商谈已近成熟7月或将签订ECFA,反而为台商在两岸零关税的状态下推动企业更迅猛的发展、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厚的利润,这难道就是祸福相依?
对大陆台商来说,或应欢迎出口退税的叫停,张福达喃喃自语。
新闻链接:时隔三年,财政部再次调低出口退税,这次的调整方向与金融危机后上调出口退税截然相反。6月22日,财政部通知,经国务院批准,自7月15日起取消部分钢材、医药、化工产品、有色金属加工材等商品的出口退税,总数达406种。部分业内人士对此感到突然,这距离商务部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进出口前景仍不乐观,外贸政策需要维稳不足半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