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财政部发布公告,将启动今年的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计划,规模为438亿元,6月18日开始招标。这是地方债暂停半年后的再次开闸。分析来看,这一政策调整折射出政府三大信号:
第一,对当前宏观经济的判断仍相对谨慎。从时间上来看,2009年首期地方债于3月27日公开招标发行,今年与之相比晚近三个月。原因在于今年一季度经济增长速度高,达到11.9%,从时机上来看,再加快投资有可能引致通胀预期的加大,因此政府未启动地方债发行。进入二季度以来,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下降1.3%,连续两个月呈回落态势,这说明宏观经济发展基础仍然不牢。由此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当前宏观经济的判断仍相对谨慎,重点关注到了经济下行风险,甚至是二次探底风险,希望通过适时启动地方债发行等刺激政策,来遏制下跌的势头,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
第二,对地方融资需求在规范中予以支持。为应对金融危机,2009年以来,地方政府债务迅猛增长,目前或已达到8万亿规模。迅速积聚膨胀的地方政府债务,已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最大的风险因素之一。为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国务院近期集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例如5月26日召开会议部署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和处理融资平台公司的债务问题,6月10日又发出《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伴随着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规范,各地区资金供给紧张现象逐渐显现。而本次地方债的启动发行则是向市场传达了一种信号,即中央政府对于地方债务并没有“一刀切式”的予以严控,而是采取了一种“规范中予以支持”的思路,一方面高度重视当前地方债务过高所隐含的经济金融风险,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了地方政府面临的资金压力问题,予以适度满足。
第三,继续加大中西部地区支持力度。本次发行的438亿地方债中,西部地区252亿,占57.53%;中部地区180亿,占41.1%;东部地区6亿,占1.37%;中西部地区合计达到432亿,占全部发行规模的98.63%。可以看出,本次地方债发行明显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凸显中央对中西部和受灾地区的强力支持,满足这些地区的产业发展资金需求和产业重建资金缺口。根据财政部的要求,今年的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主要用于保障中央投资公益性项目地方配套,优先用于保障2009年后两批(第三、四批)中央投资公益性项目地方配套缺口,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这些资金需求恰恰是难以通过市场化行为筹资予以满足的。因此,地方债向中西部倾斜对于巩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缓解融资压力,缩小地区差距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以预计的是,在今年2000亿的地方债发行计划中,中西部地区将是主要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