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和犹太人
为了增加抵御俄国的实力,在十六世纪初,波兰与立陶宛成立的当时的“北约”,并且把首都搬到距离俄国更远的华沙。出于嫉妒心理,波兰的商人在十六世纪游说当时的国王通过法律,在其后的三百年间,禁止犹太人在华沙居住。后来,随着波兰的“亡国”,这条禁令被废止。新任的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吸引犹太人到华沙投资和定居。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和繁衍生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波兰定居的犹太人超过三百万,是欧洲的第一位。仅仅定居华沙的犹太人就有三十六万,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纽约的第二大的犹太人的聚集中心。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波兰再次亡国。由“波奸”组成的傀儡政府积极追随纳粹德国的“排犹”和“灭犹”政策,并配合在波兰全国建立了一些列的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其中,尤以“奥斯维辛”集中营最为臭名昭著,因为它是所有集中营中规模最大的,仅仅在此就有超过一百万犹太人被送进了毒气室。在第二次世纪大战中,波兰共损失六百万人口,其中包括三百万被迫害致死的犹太人,占到全国犹太人口的99%。虽然这主要是秉承希特勒的指令,但是“波奸”的推波助澜比起纳粹德国的暴行恐怕有过之而无不及,也是不可饶恕的罪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几个著名的电影,如“辛德勒的名单”、“华沙起义”、“钢琴师”等都是以这一段历史的史实为背景拍摄的。今天在波兰的犹太人仅仅约有两万,远远无法与战前相比。
华沙犹太人反抗纪念碑
二战后,德国的数名总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杰出的勃兰特,到八十年代的科尔,都数次在受害国的纪念碑前下跪,对于二战中德国的罪行表示深深的忏悔,这也获得了受害国家人民和政府的谅解。但是日本,也包括波兰,对这段历史的反思却表现得缺乏足够的诚意。
波兰人的印象
几天都在开会,与波兰人接触有限。仅仅通过阅读史料和浮光掠影,对于波兰人有一个粗浅但并不一定正确的印象:
执着。“二战”后期,华沙在战火中被毁弃殆尽,全城建筑物被摧毁达到90%,与遭受原子弹攻击的日本的广岛和长崎相似。但是在战后,波兰人民在条件及其艰苦的环境中用双手,按照他们的记忆,照原样重建了整个华沙古城。
自负。波兰历来以其彪悍的骑兵自傲,自认为是天下最骁勇的军队。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波军统帅部对自己的军事力量过于自信,因此便把部队全部部署在德波边境,以为只要“御敌于国门之外”,并在英法的援助下就可以取得胜利。这种毫无战略梯度和纵深的部署,使波军在德军高速度大纵深的推进下不是被歼灭就是被分割包围,成为留在德军后面的孤军。波军全国的抵抗在一个月内迅速土崩瓦解。
有勇少谋。1)即便实力上处于绝对劣势,在二战爆发初期,波兰骑兵对古德里安指挥的德国坦克军进行了疯狂的自杀式的冲锋,直至全军覆没,战况空前惨烈。2)以“卡车司机”为首的波兰右翼政府,明明与中国少有瓜葛,却带头反对欧洲对华武器贸易解禁,公开支持达赖,带头抵制奥运会,完全像一只任国际反华势力摆布的傀儡。
纯朴。有一则关于波兰人的无厘头式的段子。问:为什么波兰人的肩膀高耸,脑门是平的?答:因为无论你问什么问题,波兰人总是会耸耸肩膀说:“I don’t know。”(我不知道);如果你告诉他最终答案,他们便会一拍脑门说:“Oh, my God!”(哦,我的上帝呀!),时间长了,他们就都是肩膀高耸,脑门很平。
…
华沙
华沙在“二战”中被摧毁殆尽,现在的华沙古城完全是按照华沙人的记忆原样重建的。但是,华沙人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完全保持了华沙古城的原貌,这是对于自己历史的珍惜和尊重,也是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贡献。正式由于这一原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仍然将华沙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除此之外,波兰是世界十大旅游国之一。北面有气候宜人的波罗的海港湾,南面有风景旖旎的喀尔巴阡山区,还有世界上巧夺天工的维利奇卡盐矿。它们每年都吸引无数游客慕名前来。
我之所以称“悲情波兰”,原因有三:
1. 悲痛:波兰有极其痛苦的近、现代历史。一系列的战败,数次亡国,人民遭受了极大的痛苦。这当中也包括“卡廷事件”,“华沙起义”的失败等等;
2. 悲愤:缺乏主见和定力,让他们参与了对于更弱小的民族和国家的欺凌: “一战”后带头支持日本接管德国在中国的一切权益;发动对新生苏维埃政权的战争并屠杀战俘; “二战”中参与了对犹太人的迫害,不禁让我们感到悲愤;
3. 悲剧:缺乏自强和自立的信心。总是希望倚靠强国 – 两百年前依附于拿破仑,二战前指望英法同盟,今天则依靠美国和北约 - 来增加自己在地区的话语权。
波兰,希望你不再是一只迷途而悲鸣的孤鹰。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