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角度看,世界杯现在也就算体育展会


  体育文化,这东西归根结底源自西方。体育生活方式,在中国和在欧美大相径庭。世界杯在哪儿,球迷都一样热情激荡,商家都一样积极广告,媒体都一样八卦不断。但世界杯在西方国家,是盛宴的高潮;在中国,就是盛宴唯一的本身。足球、世界杯之于中国,往惨了点儿说,就是体育展会。办的时候热闹无比,完的时候烟消云散,4年之后再见。

 

  这根本原因是体育生活方式的区别——西方国家是由下而上的,中国是由上而下的。

 

  西方人物质文明已经发展过了,尤其是欧洲,如果不闹个金融危机,他们的生活会非常平静,整个社会非常稳定。整天无事可做,兴奋点又少,旅游也不能连跑50年啊,所以他们从小就很会培养精神寄托。这种寄托有文化,有乐器,也有更能刺激肾上腺激素的体育。西方的社会结构又比较成熟,不必为了生活放弃一些理想。观众和运动员一样爱这些运动,每项主要运动在全国每个区域又分布均匀,很容易产生家乡队伍、运动员归属感,几代同堂看一个队比赛的事,就容易出现了。你看美国高校里各种运动,篮球、橄榄球、棒球,一有比赛,上至80下到18的校友,上到爷爷下到孙子的当地一家子,会一起涌过来看比赛。博洛尼意大利的合作伙伴Savio,他们的总经理,最爱紫色,因为家乡佛罗伦萨的队服就是紫色。在这种群众基础上,奥运会、世界杯这种高潮,对他们来说就是体育生活的一部分。

 

  中国呢,我们记住大多数项目,是从国家队开始。毕竟很长时期我们资源有限,体育又是国家形象乃至外交代表,要彰显国力鼓舞民族信心。自然要有限好钢投入到几块刀刃上,多拿冠军。奥运是我们的盛世,因为除了奥运,平时我们根本看不到其中90%的项目,更不要提参与。打排球的孩子,有多少个是热爱排球。我估计多数家长们,要么就希望孩子奥运夺金,要么就要在高考时能加上分,否则,就让孩子远离体育运动。体育运动成了大众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成了英雄的世界,成了顶礼膜拜的图腾。体育成了一种由少数运动天才为国家争光的事业,而不是人人应当参与的活动。

 

  一有大型体育盛会,我们依旧激动不已。盛会过后,各走各路头也不带回。

 

  这种生活方式,仍有鲜明的中国烙印。高效利益趋向;不以幸福感为首要追求而追逐某些物质的数量积累体现身份(这种物质可以是货币,可以是金牌或);大一统的生活方式,缺乏个性,缺乏多元化。这样的体育没能给我们带来太多实用也没有过多生活乐趣。

 

  世界杯前也有记者问过我,博洛尼要不要更多深入以足球为代表的体育产业。我想这要分开说。从商业上看,不介入世界杯,不找到营销关联借力打力,无疑是很笨的。但大规模介入体育产业,就不好说了,中国还不成熟。如此的体育生活方式,造就了体育文化在中国仍是很小的市场。规模市场有太多的机会选择,大家忙着去创业,去奋斗,去寻找新的商业模式,节假日又很少,而关键,体育还不能给大家带来乐趣,当然机会就少。

 

  体育是可以让大众健康(毛主席说过,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逢奥运会世界杯就万人空巷,没有赛事的时候麻将声比运动声多,这无法野蛮体魄)、有精神寄托、有商业活跃价值的领域。我不做体育产业,聊不了专业性、体制性问题,但对里面蕴含的生活方式变迁感兴趣。往大了说,体育生活方式哪天改变了,应该也可以昭示我们这个社会文明走向的改变。

 

  品世博(4)·城市让生活究竟怎样?

  品世博(3)·世博160年,不能再吆喝火车头起重机了

  品世博(2)·欧亚生活方式差异的背后是什么?

  品世博(1)·我们赔了,还是赚了?

  内衣穿给谁看? 

  流行趋势:从设计看,知其然;从文化看,知其所以然

  关于生活方式,中国没有传统

  生活方式是个什么玩意

  家装该怎么消费,你有概念么?

  再次铭记,愈加努力

  中式设计文化血脉在于一统的儒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