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中国将出现蔬菜荒


 
 
季节性非常强的蔬菜,自从被寿光的王乐义以冬季高温大棚的种植技术推广开来后,人们才告别了蔬菜淡季只能吃咸菜的历史,在冬季也能吃能新鲜的蔬菜了,闻名全国的菜都寿光成了北京的菜篮子。不过,随着农村劳力人口的结构变化,再加上农业外环境造成的通胀压力,十几年后,中国将会出现蔬菜荒,那时人们会发现,想吃蔬菜已经很奢侈,而现在菜市场上满街都是蔬菜的繁荣景象也将成为一段美好的回忆。
大棚蔬菜种植已经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了,在这段时间内,北方农民结束了以往冬季只能在家闲玩的日子,几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自留地里盖起了蔬菜大棚,大棚蔬菜一年到头除了夏天的七月份以外,几乎天天需要人打理,农民有事可干了,经济收入也有了一定保障,但从此农民也被蔬菜大棚牢牢的束缚在这上面,这种束缚要远比种粮食大的多。
蔬菜大棚对人身的束缚主要体现在,一年三百多天,无论刮风下雨还是过年过节,都要在里面忙活,除了少数劳力很强的家庭外,大棚需要夫妻俩个一起干。长时间的束缚逐渐引发了农民的心理变化,人们对蔬菜大棚的热情锐减,当看到有的人外出打工挣钱比种大棚还多时,人们的心态平衡被打破了。于是,有的种植户推倒了伴随他们十多年的大棚,平整了土地改种上粮食,终于放弃了菜农身份,转而打工去了。
在农村,这些四五十岁的农民外出打工能干什么?企业不要,他们只能去干建筑。一天一百元的工资,一年下来,也比大棚合算,还能节省出夫妻一方在家照料。
农民抛弃了曾给他们带来稳定收入的大棚,发生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来自工业领域内的中国制造发展迅猛造成的通胀压力。这种压力是无形的,农民们并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是感觉原来一家人种个大棚的收入还能轻松应付各种开支,一年到头算来还有存款,现在发现情况变了,一个长百米的低温棚的收入低的已经不允许夫妻两个同时靠在上面了。于是,农村夫妇只好商量,家里留一个人照料大棚,另一个外出打工弥补这种社会发展带来的经济损失。
一个人照料大棚是很难的,外出打工的一方也只能在大棚淡季外出,忙时仍要回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试探性打工尝试后,有的就彻底放弃了大棚。
以上介绍的是低温大棚遇到的情况。种植高温大棚的农户,这几年收入也不怎么样,但因为高温大棚建盖时投资较大,暂时还没人舍得放弃。再说,放弃了干什么,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去干建筑、打零工。
 
在城市,蔬菜的价格相对市民工薪阶层来说不算低,但农户的卖出价格并不高,利润都在中间环节消化了。可以预测,未来的蔬菜价格将会大大超过猪肉,因为蔬菜的种植不能速成,而养猪、养鸡、养鸭,却可以借助现代化的饲料迅速育肥,二十多天就可以出栏。尽管如此,威胁到未来蔬菜供应的风险仍没有解除。
影响到未来蔬菜供应的因素,除种植蔬菜的价格波动大、风险高、收入降低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在农村适宜种植蔬菜的黄金劳力年龄结构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
 
现在种植蔬菜大棚的农民多在45~55岁之间, 三十岁左右的干维修,开门面做生意,还有的选择了养殖鸡鸭。而这些自然选择出来的种菜户超过55岁后,身体状况已不能适应这种高负荷的劳动量了,腰疼,腿疼,视力下降,内科疾病也逐渐显现出来。这批蔬菜农户之所以能坚持种植蔬菜十几年,是因为他们都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代人是经过农村生产队艰苦磨练的一代,最能吃苦。而这代农民的子女多是八零后、九零后,他们对种植蔬菜不感兴趣,纷纷跑到城市去打工,虽然收入只够吃饭租房用的,也不肯回家,倒是家长们也支持他们出去长长见识。这群原本有着较好务农素质的孩子跑到城市里去,等待他们的未来是什么,他们并不知晓,但现实早已给出答案,他们既不能在城市扎根下去,也无力回家从父母手中接过蔬菜大棚。这一代年轻人注定是要被城市所廉价利用的。
十年之后,也总有一天,这批最具实力,最富经验的蔬菜种植能手,曾经创造了蔬菜辉煌的农民们将解甲归田,蔬菜种植面临着劳力断档的危险,没能很好的培养下一代蔬菜种植接班人,这不是他们的错,这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美化城市,冷淡农业的教育败笔。
毋庸置疑,蔬菜产业的发展为稳定农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城市工人纷纷下岗,生活困难的时候,农民们的收入保持了一种稳中有升的局面。我们所谓的经济改革成果,土地包产到户等,其实都该归功于蔬菜大棚的发明和推动在支撑着,单靠种粮增产来增加收入是极其有限的。而十年之后,农村的这种局面将发生转变,城市弱势群体也将面临吃菜难的现实。当下新农村建设事态若明若暗,如果只着眼于拆村建楼,节省出点土地,而不能化解这一蔬菜危机,未来的蔬菜荒将难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