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网络上关于国内某家纺“洋品牌”打假的舆论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大有愈演愈烈的态势。自从今年的“3•15晚会”暴光多个穿着“洋马甲”的本土品牌后,刺激了越来越注重维权的中国消费者。为什么近年来,会有那么多的本土品牌披上“洋马甲”之后才与中国的消费者见面?为什么连发展尚欠成熟的“家纺”也要披上洋马甲?洋马甲的魅力在哪里?家纺“洋品牌”到底又“洋”在哪?正在成长中的家纺本土品牌真的必须穿上洋马甲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吗?
作为国内消费者,我们是应该感性的关注家纺品牌的“洋马甲”,还是更应该理性的关注“洋马甲”下的本土产品?笔者认为关注后者比关注前者对当下的消费者来说要有意义的多。
品牌的“洋”与“被洋”
可以说国内的很多家纺品牌披上“洋马甲”都是被逼的,是“被”披上了洋马甲。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就一句话——那都是被你们消费者所逼,没办法的事!中国消费者热衷“洋品牌”,对不少洋产品趋之若鹜,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从多数人的穿衣打扮吃住行等方方面面都可窥见一二。
在这样的消费环境下,当国内家纺品牌的发展越来越趋向成熟、品牌的数量越来越多的时候、消费者选择品牌的机会越来越多的时候、家纺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的时候。。。。。。差异化营销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提及。这时,摆在眼前的一个现实是:在相同的原材料、制作工艺、加工技术、设计水平下,欲在产品上区别于其他牌子,其难度自然可想而知。
相对于品牌的差异化,则较之于产品差异化要容易很多,毕竟“品牌”这一概念之于家纺在国内尚处于朦胧的发展阶段,在这方面做些文章还是比较省时省力的。譬如目前的很多家纺都标榜自己的品牌是源自“意大利”、“法国”、“美国”,甚至连设计风格都是“北美休闲”、“欧式浪漫”等,以期望博得国内消费者的青睐。当一个企业无法在生产和产品上超越对手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在品牌的视觉设计上,品牌的内涵上与其它品牌做出区别,因为这不需要花费巨资去提高某项生产技术,也不需要去煞费苦心去研究新产品,只要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甚至只需要水平一般的“编撰”能力就可以为品牌改头换面,实现从“本土”到“洋气”的华丽转身。
那么,本土家纺品牌“洋”了之后有没有受到国内消费者的热烈追捧呢?基于家纺在国内市场年增长率不低于20%的成长情况,“热烈追捧”不敢说,但“洋”起来的家纺品牌的确比本土家纺品牌的销售状况要好,品牌受欢迎的程度也有所提升。因此,出现越来越多的家纺品牌“洋”或“被洋”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产品的“本质洋”与“表面洋”
家纺品牌的“洋”趋势既然无法避免,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品牌从本质上洋起来,而不是肤浅的表面洋呢?笔者认为,这里的“本质洋”说白了还是要通过企业自身的努力,想办法让本土品牌“洋起来”。 “本土”二字是国内任何一个家纺品牌都无法轻易抹掉的印记。只要你的产品是在中国制造、只要你的设计团队是中国制造、只要你的原材料是中国制造,不管你的品牌洋到哪去,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洋里洋气”的“洋概念”而已!
中国的本土品牌不是“洋”不起来,中国制造的产品也不是“洋”不起来,中国的本土家纺品牌不披洋马甲也一样能“洋”得起来。只不过这个“洋”字不叫“品牌源自某某国家、大洲等等”,而应当体现在“品质中国、时尚中国” 等元素上。
本质的“洋”应多体现在产品的制造工艺上,体现在产品的设计艺术和理念上,体现在品牌的实际内涵(品牌倡导的理念能深入消费者心里)上。当然,这与产品的设计元素来自西方或特定的某个国家并不冲突,主要是看设计者设计出的元素是否符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否则,有着“洋概念”的家纺品牌在国内市场,非但“洋”不起来,还会给人感觉始终是“披着洋马甲”的本土品牌。
感觉上的“洋”与“被洋”
“感觉”二字对家纺品牌或产品来说可以用“价值连城”来形容。笔者常听到行业内的人说“卖家纺就是在卖感觉”,这话现在想来的确是挺有道理的。家纺产品其实和服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穿衣要穿出感觉来,为什么服装洋品牌有很多都是“中国造”,且在中国还相当受欢迎呢?笔者认为,这正是洋服装在中国市场不断塑造“大牌、时尚”甚至“身份”等敏感元素的结果。但中国的本土服装品牌也没有让消费者失望,相反却让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也感觉“洋”了起来。
我们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本土家纺品牌通过自身的努力,也能在不久的将来让中国的消费者感觉洋起来。
目前,发展尚欠成熟的国内家纺品牌不能一味地迷恋“洋马甲”,更多的是要关注消费者的消费感觉,首先让消费者在感觉上“洋”起来。“感觉洋”是发自消费者内心的真实体会,这比企业强调自己的品牌“洋”要好上上千倍,后者不过是企业一厢情愿的逼着消费者“被感觉洋”。要摆脱这种现象,就要求我们企业通过提升服务形象,借鉴“洋品牌”的服务模式,慢慢改变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观,多在使用感受和感觉方面“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