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请投票支持我参加“2009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评选 http://sinaurl.cn/7qlGE 支持节能环保、减缓交通压力的顺风车,敬请投票、转发!
微博网友@陈政权 在微博中表示,中国每年都有上百万甚至千万的大学生毕业,但礼服仍然是西式的,什么时候才有民族化的毕业礼服(儒服)呢?
我对此严重同意!请服装设计师、个服装公司、大学校长和教育部的同志严重关注!!!
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其由来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一直到明代,连绵几千年,华夏人民一直不改服饰的基本特征,这一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称为华夏衣冠,现代称为汉服。自炎黄时代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衣、裳概念,历经周朝代的周礼制规范制式,到了汉朝因推崇周礼制而趋向完善并普及,汉朝因文景之治、汉武盛世及光武中兴,使汉朝的影响力到达鼎盛,汉人称谓由此产生。
随后各朝代的汉服虽有局部变动,但其主要特征不变,均是以汉代为基本特征。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以中央集权的国家概念最早、最完备、最先进、最强大的王朝,汉人的称谓由此而来。
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汉域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领先于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今天,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就是以汉朝的名字命名的。
博士服源于中世纪的西欧。在中世纪初期,罗马帝国灭亡了,希腊和罗马灿燃的古典文化被摧残,各种教育机构荡然无存,罗马基督教会成了古代文化主要的承继者和传播者。后来陆续出现了修道院,大主教区学校和教区学校。大主教区学校设在大主教区内,教区学校设在神职人员所在的村落。
在中世纪的欧洲,城镇里的男男女女都穿长袍,寒冷的大厅和透风的建筑使得人们不得不披上长及地板并连着头巾(hood,
兜帽,又叫坎肩)的长袍。在早期大学中的学者都是传教士,他们的穿着应与其在修道院的地位相一致,身上穿土褐色长袍,用头巾保护他们的头。于是,这种僧侣的黑色长袍和头巾演变成了今天大学流行的礼服,不但学校毕业典礼的仪式上要穿,其他一些重大庆典也要穿。
后来经过改良,演变成现在的学士,硕士,博士的礼服样式。
一开始在中国是由一些崇洋者在毕业时候戴着炫耀着,后来一些高校开始流行,直至现在的普遍性。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内涵。汉服是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领先于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为什么我们不用我们自己文化代表性的服装,而去选择“舶来品”?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每个民族都有属于特色的民族服装,汉服体现了汉族的民族特色。从三皇五帝到明代的几千年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汉民族自己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非常值得每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汉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一直没有灭绝,直到现代汉族人信仰的道教、佛教以及一些边远山民,还有国内许多少数民族都还保持着汉服的特征,现代社会的一些重要祭祀、纪念活动、民俗节日等仍能看到汉服的身影。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汉服的款样多又带有同一性,所以又是可以区分不同的学位。修闲的飘逸,如文人墨客笔锋的潇洒。祭祀的端庄稳重给人一种厚实感。倘若我们把毕业典礼该成一种感恩之礼(谢师大礼)——穿着汉服祭祀我们中国的大思想家孔子,向教育我们多年的教师们敬礼。此举不更为宏远,有涵义。
2007年7月3日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办的毕业生晚会上,18款全部由学生设计的中华学位服亮相,立刻引来众人目光。由北大服饰文化交流协会发起的这项设计评选活动,是2007年北大毕业生晚会的一部分,学生可通过手机短信投票,从18款充满汉朝气息的学位服中选出最佳设计,入选方案将上报学校,并有可能得到校领导的支持,成为北大学位曾随后有学生问在现场参加晚会的校领导,是否会采用这些设计作为毕业生的学位服?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表示“会考虑”。
综上所述,建议从明年起,大学毕业生们都可以穿上中国人自己的毕业服——汉服!
这是我和纽约Fordham大学商学院院长DEAN SMITH 在校园内合影,在美国这样尚可,但在中国应该改为汉服。
这是汉服,我看用这个来当毕业装也非常好看!
而拨穗礼也可用加冠礼取代
所有的外国留学生毕业时也应该一律穿汉服
这种场面才有气氛呀!
事实上,这种毕业照更有中国特色!
老师或者校长的服装可以考虑这个
毕业证书的式样可以参照这个
注:本文系由网络资料综合,借鉴了多位网络好友的文章,非本人原创,特此说明并致谢!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