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字如其人话“游书”
《马来西亚日报》曾介绍游作忠书法:“取诸家之长为己用,结体能于拙中见巧,运笔常在跌宕外显飘逸,潇洒脱俗,自成一格。”其实,阿忠在学书法时,也走了许多弯路,洒下几多辛勤汗水。
虽然从小受到亲友书画、钢笔字的启蒙熏陶,但处于那个史无前例视文如仇的时代,阿忠的字虽写得有点入门,可只适合快刷大标语的需要。后来从“四旧”的书籍里,他偶然发现了一本颜真卿字帖,从此才踏上一条传统艺术文化征程。
在阿忠书斋“咏梅阁”书房内,悬挂一幅沈觐寿(被启功称为天下无匹的褚体)的书法手迹对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
《马来西亚日报》曾介绍游作忠书法:“取诸家之长为己用,结体能于拙中见巧,运笔常在跌宕外显飘逸,潇洒脱俗,自成一格。”其实,阿忠在学书法时,也走了许多弯路,洒下几多辛勤汗水。
虽然从小受到亲友书画、钢笔字的启蒙熏陶,但处于那个史无前例视文如仇的时代,阿忠的字虽写得有点入门,可只适合快刷大标语的需要。后来从“四旧”的书籍里,他偶然发现了一本颜真卿字帖,从此才踏上一条传统艺术文化征程。
在阿忠书斋“咏梅阁”书房内,悬挂一幅沈觐寿(被启功称为天下无匹的褚体)的书法手迹对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把此励志名言奉为圭臬、并赠与后学的书法家,多半有自己的切身感受。阿忠体会到沈老的苦心与期望,他以此为座右铭。
1982年春节,闽清县举办迎春书法展览,阿忠第一次参展,其作品是书写一位唐代诗人的诗。他自以为有钢笔隶书的功底,且有学过郑板桥的怪体变异为书法之功力,会轻易地获得成功,殊不知郑板桥的书法也是脱胎于前人笔法,应有临摹历代书法家的基础打底才能运用自如。因此,阿忠的字并未获取一致好评。
他没有失落,不肯服输的他翻看一些书法研究的论著,终于大彻大悟,学书必须从基础学起。从唐楷入手,他从学颜真卿“勤礼碑”开始,学习一段后,又觉得自己运笔尚感笨拙。1983年下半年,他又开始临摹褚遂良的《阴符经》的轻快飘逸字体。在工作之余,拼命练字,写过的纸张不计其数。两年之后,他又转学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冬心的隶书和汉礼器碑,还临习晚清名盛一时的杨貌翁的隶书。
量变引起质变,经过刻苦的磨练,阿忠终于学有所成,日进有功,他的的书法艺术水平提高很快,但对艺术的追求永无止境,他仍感自己还是不行,永不知足。尤其是参加竞选文化局长改任文联常务副主席之后,发现文艺界书法家云集,自己更应青出于蓝,一步一个脚印。
闽清文联成立后,县书法协会每年都聘请国内有影响的著名书法家前来授课,陈奋武、石开、吴乃光、朱以撒、赵玉林、林健、黄学文、余险峰等名家均来过闽清讲课。每年桃花盛开,省美术家协会常光临梅溪赏花游学。著名书画家常与阿忠聊天,从中点拨阿忠的书法艺术。
与兄弟文联的书法界交流、互访,也使阿忠找出自己的差距,他学人之长,自感增益不少。他一方面沉浸在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王国里涵泳万象,兼收并蓄;一方面又在继承与嬗变中不断更新自我,丰富自我。顺昌文联来的一位副主席向阿忠建议:必须把书法作品推到报刊上去,接受社会的公认与考验,这才是促进书艺进步的一种捷径。
受到同仁的鼓舞与点拨,阿忠于1989年9月在《福建日报》刊发专栏题字,以后几乎每周一次就在省级以上的各种报刊发表题字和书作。此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这期间,陆陆续续有杂志社、报社那种特别的信封将报样或样刊寄给他,熟人也从各种报纸上看到了他的书法作品,很快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像“文物”一样被人被人挖掘出来,一下子成了“大名人”。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他从报刊上剪下“帖报”作品共八大本。在全国青年书家中,他的字见诸报刊的数量无人可及。
这里,把发表阿忠书作的主要报刊,罗列如下:
海外:《国际时报》、《星洲日报》、《南洋商报》、《诗华日报》、《诗华周刊》、《新华晚报》、《沙劳越晚报》、《马来西亚日报》、《大公报》。
国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教育导报》、《法制日报》、《国际经贸报》、《中国书画报》、《书法报》、《文艺报》、《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书法导报》、《人民公安报》、《中国旅游报》、《经济晚报》、《中国经营报》、《金融时报》、《中国人口报》、《人民铁道报》、《中国农机报》、《芳草地》、《现代工人报》、《港台信息报》、《羊城晚报》、《文化之窗》、《青年博览》、《海峡姐妹》、《福建日报》和《福建侨报》。由于报刊的影响力,阿忠有了更高的知名度,为各行业报及市级报刊题字的,则更多了。
渐渐地,阿忠的书作有了自己的风格。有记者来采访,专门介绍他的文章见于《福建日报》、《福州晚报》、《闽海》、《青年博览》、《文化之窗》、《榕树》与海外《国际时报》、《星洲日报》、《南洋商报》、《马来西亚日报》等多家报纸杂志,国外电视台,中国“海峡之声”等电台也对他作了专门报道。
凭着自身的实力与名望,他成为省青年书画家协会理事。凭着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他仍刻苦自学,不忘汲取诸家之长,潇洒流畅、跌宕自如地变化字体,开拓创新。1993年1月他又开始学习隋龙藏寺和张猛龙字帖。学无止境,永不知足,他到处拜师求艺,聆听教诲,感受书法艺术魄力。
1990年春节前夕,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老师与吴乃光、黄学文一行来到闽清,准备下乡镇为农民朋友写春联,阿忠随行。
陈师以勤奋、认真、幽默、闻名于文艺界,他常谦逊称阿忠为“作忠兄”,这使阿忠 受宠若惊。作为晚辈后学,阿忠在名家面前,更是谦逊求学讨教。在乡下陈奋武对阿忠的字赞赏有加,有时也略为指点,阿忠深受启发,了然于胸。
有关这次活动的安排,阿忠在网络上发的《我的老师陈奋武》一文中有所交代,他说“我把这好机会安排给云龙乡后垅村,因为那里曾留下我的足迹,我于1987年下乡当工作队时,在那里待了一年时光。那里的田野山花,曾倾注过我的深情。这次我故意派人捎话去,说有书法家来村里写春联,许多村民知道消息后奔走相告,翘首以待书法家的到来。当时的场面热闹非凡,陈老师也感慨不已,说想不到小小的山区乡村,竟有那么多人爱好书法……”
福建省文联每年都召开书法研讨班,常邀书协主席陈奋武参加,阿忠紧随其后,陈奋武是阿忠最崇拜的老师。阿忠为陈老师边铺纸递笔,边观摩其运笔变化字体之手势。陈奋武边写边说:“写字也是和做学问一样须下苦功夫,要多学前人字帖,多打基本功夫······”。
阿忠在书法上的日趋成熟,离不开名家的指点。厦门文联主席,省书协副主席谢澄光也是阿忠的前辈书友,阿忠也认定谢老是他的楷书老师。书法水平的不断长进,阿忠名声大噪。便有编著家来征集他的传略,游作忠的名字见诸于下列辞书:
《中国当代诗人大辞典》、《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新闻人才传集》、《中国当代青年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当代书画篆刻家传集》、《国际现代书画篆刻家大辞典》。
在一些名刊上,开始出现了有关青书家游作忠的专题介绍:
《光明日报》美编张炳升说:“游作忠书法集南国书法奇拙新颖怪诞于一身,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文汇报》,全国著名书法家启功题专栏书法“旅行家”,游作忠题“都市经济”,各领风骚,各占一版,刊发时间均长达一个多月。
阿忠的声望日隆,于是,从本地少年书法爱好者到外地他乡书法爱好者向他索求墨宝者也与日俱增众。开头是有求必应,倒贴纸墨与时间也在所不辞,以后来求字的人更多了,他渐感力不从心。
阿忠还有个怪癖,常饮酒半醉才能挥毫自如。如广西《南国书画报》五字报名乃系他趁酒兴一挥而就的。“工人文化宫”、“邮电局”等一米见方的金字招牌也是阿忠醉后之作。
阿忠的声望日隆,于是,从本地少年书法爱好者到外地他乡书法爱好者向他索求墨宝者也与日俱增众。开头是有求必应,倒贴纸墨与时间也在所不辞,以后来求字的人更多了,他渐感力不从心。
阿忠还有个怪癖,常饮酒半醉才能挥毫自如。如广西《南国书画报》五字报名乃系他趁酒兴一挥而就的。“工人文化宫”、“邮电局”等一米见方的金字招牌也是阿忠醉后之作。
阿忠毕竟乃一介书生,文联副主席有名无钱,何处去沽酒买纸墨呢?但求字者有时直上咏梅阁,有的少年朝拜者也缠得楼阁女主人心烦意乱。《羊城晚报》等各家报刊又转来外地求字者函件,这都使阿忠不得不作出一种限制。于是,阿忠在住处门上帖有一小笺,登门者赫然可见“索字须知”:
前来命书索字者皆高贤好友我之弟兄。欢迎,感谢!
本人字写得并不太好,底气有点不足,故写字前常需饮酒壮胆。近来索字之人数遽增,“既贴工夫又贴钱”(林散之语),实难以应付。
现只好作如下不成文之规定,索字雅士随酒三瓶(本地啤酒、外地白酒、海外名酒均可)、宣纸(安徽宣)一张,来信索字折价汇款。酒、纸到时即写,不敢赖帐。
恕我再谢!
游作忠 启
辛末冬月
他这份的份声明招贴,使人忍俊不禁,更激发了求字者的种种幻想与好奇心。
辛末冬月
他这份的份声明招贴,使人忍俊不禁,更激发了求字者的种种幻想与好奇心。
1990年3月,闽清文联秘书长黄斐伟去马来西亚诗巫举办书画展,特意为阿忠携去30幅字同时在海外展出。
著名老作家冰心关怀故乡青年书法家成长,鼓励其将展览作品汇集成册,并亲手为之题签:“梅城游作忠书法展览作品集”。
冰心这位世纪老人的题字,使游作忠身价倍添。真是无意插柳柳成荫,黄斐伟为阿忠日后再度赴马展出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书画家联谊,文友相互提携,同行不是冤家,被传为佳话。值得一提的,这次展出,阿忠的一幅字至今仍挂在大马诗巫市福州公会大堂上,被公会永久收藏。
这幅独具游书特色的对联是:“封都梅邑许文定,开港诗巫黄乃裳。”既赞颂当年状元许文定在闽清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也讴歌了第一位来马来西亚开拓事业的闽清籍华侨领袖黄乃裳的功绩。许公与黄公的事迹在海外广为传颂,阿忠用笔墨为他们道出了心声。
1991年5月,为水口电站设计施工的华田公司日方代表佐腾先生也托人来向游作忠求字,阿忠欣然运笔,挥笔写就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首诗,他知道日本人对前卫派的书法很感兴趣,便采用淡、浓相间的墨变化书写,使佐腾大为赞赏,惜墨如金,当作家宝珍贵收藏。为此,佐腾先生通过翻译向阿忠致以谢意,这事在水口电厂曾被传为佳话。
从此,有留学生去世界各地者均来索字。许多华侨回国寻根问祖,立石碑、题墓碑均指名要用游作忠的字来刻石,并要求在碑文末刻上“游作忠题”等字样。对此,作忠虽感不雅、为难、有愧,但也只能如老华侨所愿。
纵观阿忠书法历程,大抵可分三个阶段:[1].1989年至1999年为报刊发表、展览期。[2].2000年至2006年出版作品集期。[3].2007年至2009年电脑版主期。
自唐楷《勤礼碑》入手,又从陈奋武、吴乃光、黄学文、谢澄光等先生习书,从而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后得沈鹏、沈觐寿等等书画大师亲授,耳提面命,诱掖有加,始得书法有南北之别、碑帖之争,开始对书法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求。阿忠一方面沉浸在博大精深的传统艺术王国里涵泳万象,兼收并蓄;一方面又在继承与嬗变中不断扬弃自我,丰富自我。他在学书中领悟到,仅学碑版易拘谨板滞,少活泼之气;仅学法帖易甜媚流俗,缺古拙雄浑之气。“碑可强其骨,帖可养其气”,惟相互融通方是旨归。于是他在秦汉、魏晋中寻觅,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发掘结合的契点,着意于作品中感情的宣泄和个性的表露,力求表现参差起伏、大小错落、节奏明快的艺术形态。
书法学习,临写古代名帖是书法成家的不法二门。游作忠的临帖过程为:八十年代学颏真卿、褚遂良,金农、杨岘隶书。九十年主攻张猛龙魏碑,其中穿插魏郑文公、近代闽清刘蔼生碑体,兼习张迁、礼器汉隶。新世纪始,也就是阿忠出版作品集[十年鸿爪]后,阿忠由学习魏碑汉隶十几年,转学帖。这是阿忠书法风格突变的阶段点。2000年至2005年,学王铎楷行草书。5年学王铎后,阿忠上溯王铎之根,王铎走的是传统二王之路,王铎多取法宋四家米芾,2006年阿忠转学米芾。两年后,又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八面出锋的米芾,是学二王的,2008年下半年阿忠,改学书圣王羲之,书风大变,从此又跃上新台阶。
书法学习,临写古代名帖是书法成家的不法二门。游作忠的临帖过程为:八十年代学颏真卿、褚遂良,金农、杨岘隶书。九十年主攻张猛龙魏碑,其中穿插魏郑文公、近代闽清刘蔼生碑体,兼习张迁、礼器汉隶。新世纪始,也就是阿忠出版作品集[十年鸿爪]后,阿忠由学习魏碑汉隶十几年,转学帖。这是阿忠书法风格突变的阶段点。2000年至2005年,学王铎楷行草书。5年学王铎后,阿忠上溯王铎之根,王铎走的是传统二王之路,王铎多取法宋四家米芾,2006年阿忠转学米芾。两年后,又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八面出锋的米芾,是学二王的,2008年下半年阿忠,改学书圣王羲之,书风大变,从此又跃上新台阶。
网络中的书法家论坛,面对全中国乃至世界书法同仁,点击量大,专业水平高。大家大腕,敢评敢说。所以,这才是竞争、提高的大好环境。阿忠书法实力与国学深,在驰骋在网络世界书法论法里,厚积薄发,令人好评。
请看[网评文章]
——评游作忠书法作品中的“大气”
作者:晋唐风韵
近日在中国书法家网里,时常观赏到游作忠先生的书法作品,感慨系之,试写一篇闲文,权作对游先生的书法和书法本身作一番探讨。
游作忠,从福建武夷山系戴云山脉走出的山区书法家。观赏他的作品,正如品味伴随他成长的“八闽岳祖”白岩山,突兀挺拔,横空出世,如临云海之巅。 从游先生的书法作品中能感受到一些特殊之气,这种气在不同的作品中往往表现为不同的形态:
石碑字“广范祖宗德钦祀典,平生孝悌笃守儒风”。使人感受到的是庄严凝重之气,逐字读过,通篇一览,仿佛有一位苍发鹤须的历史老人,持杖驻足,向人讲述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做人、立身、持家之秘典;
另一幅苏东坡的《赤壁怀古》,使人感觉到的是雄伟磅礴之气。一纸驰骋百万雄兵,摧枯拉朽、横扫残云……那奔腾不息、跌荡跳跃之力简直要破纸而出。真像唐代大诗人骆宾王描写的那样“暗呜则山岳崩摧,叱咤则风云变色”;
“飘香”二字,则如一缕清风,涤荡人心,充盈天地之间;
一幅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中透露出来的独特气质,尽管各不相同,但若仔细品读,就会感受到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雄伟、博大、深邃、凝重、狂放、野逸和美感。恕我斗胆简约地将其称为书法作品中“大气”。
古往今来,所有的大家手笔都十分重视书法作品的“气”,认为这是书法的精髓、格调,俗说的档次、品味。笔者认为,书法中的“气”,对大多数书法爱好者来说,是个极为抽象的概念,古人所说“戈戟銛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指的是以态势催生气势,但这还没有涉及到书法之气的本质,南朝齐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王僧虔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这神采,便是书法中的“气”了,但还是比较浅显。
王羲之在《自论书》中有这么一段。天台紫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刀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
这段论述,似乎又太高妙了点,还是不好理解。
不过,我们可以从文学的角度上来理解书法的气。现代文学家姚鼐有段话可资借鉴。他说:“其得于阳与刚之气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深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
看了这段话,我们便可大概意会到,书法中的气,是深蕴于大自然深处的“造化之气”了。它千姿百态,它气象万千!
游先生喜欢书写大气磅礴的书法作品,他认为,雄伟、博大、深邃、凝重、狂放、野逸和美感书法作品,才能具备情感的震撼力、视觉的冲击力、和心灵的感染力。自古以来,作为最有标致性的民族精神的载体——书法,都是以气生形,以其特有的大气昭示着中华民族的“风骨”和“品格”。
游作忠,从福建武夷山系戴云山脉走出的山区书法家。观赏他的作品,正如品味伴随他成长的“八闽岳祖”白岩山,突兀挺拔,横空出世,如临云海之巅。 从游先生的书法作品中能感受到一些特殊之气,这种气在不同的作品中往往表现为不同的形态:
石碑字“广范祖宗德钦祀典,平生孝悌笃守儒风”。使人感受到的是庄严凝重之气,逐字读过,通篇一览,仿佛有一位苍发鹤须的历史老人,持杖驻足,向人讲述中国几千年来传统的做人、立身、持家之秘典;
另一幅苏东坡的《赤壁怀古》,使人感觉到的是雄伟磅礴之气。一纸驰骋百万雄兵,摧枯拉朽、横扫残云……那奔腾不息、跌荡跳跃之力简直要破纸而出。真像唐代大诗人骆宾王描写的那样“暗呜则山岳崩摧,叱咤则风云变色”;
“飘香”二字,则如一缕清风,涤荡人心,充盈天地之间;
一幅幅优秀的书法作品中透露出来的独特气质,尽管各不相同,但若仔细品读,就会感受到一种共同的东西,那就是雄伟、博大、深邃、凝重、狂放、野逸和美感。恕我斗胆简约地将其称为书法作品中“大气”。
古往今来,所有的大家手笔都十分重视书法作品的“气”,认为这是书法的精髓、格调,俗说的档次、品味。笔者认为,书法中的“气”,对大多数书法爱好者来说,是个极为抽象的概念,古人所说“戈戟銛锐可畏,物象生动可奇”,指的是以态势催生气势,但这还没有涉及到书法之气的本质,南朝齐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王僧虔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这神采,便是书法中的“气”了,但还是比较浅显。
王羲之在《自论书》中有这么一段。天台紫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刀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
这段论述,似乎又太高妙了点,还是不好理解。
不过,我们可以从文学的角度上来理解书法的气。现代文学家姚鼐有段话可资借鉴。他说:“其得于阳与刚之气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深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
看了这段话,我们便可大概意会到,书法中的气,是深蕴于大自然深处的“造化之气”了。它千姿百态,它气象万千!
游先生喜欢书写大气磅礴的书法作品,他认为,雄伟、博大、深邃、凝重、狂放、野逸和美感书法作品,才能具备情感的震撼力、视觉的冲击力、和心灵的感染力。自古以来,作为最有标致性的民族精神的载体——书法,都是以气生形,以其特有的大气昭示着中华民族的“风骨”和“品格”。
“技进乎道”,对于如何创作出大气的书法作品,游作忠先生有其独到之处。
——开门见山,起笔雄奇。我们来欣赏一下“海为龙世界,山是牛故乡”这幅,“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起笔即雄遒、沉重,使人一下子就感受了紧张、突兀的雄强之气。海、山两字的起笔给整幅作品定下了基调,做到了大气包举,镇压全篇。
——行笔痛快,节奏紧凑。像 “天道酬勤” 这幅,真乃“泼墨如浓云,急雨如飞簇,激电光入牖,奔雷势掀屋。”快的节奏有助于增强书法作品的气势,使人有一种挟雷携电的发展感觉。如果这幅作品节奏缓慢,慢慢腾腾,虚与委蛇,即使起笔的气势好,也会产生沮丧感,潜意识中会有勤不如懒的想法。
——高屋建瓴,大处落笔。正如“宁远”,“秦王扫**,虎视何雄哉。”立足全局,着眼宏观,大处落笔,一气呵成。不像一些平庸的书家,起点低,视野窄,唯唯诺诺,小家子气。尤其是小字落款的衬托,以小显大,微处显宏,造成一种“衔远山,吞长江”的气象。
——如锥如锋,用笔精绝。观其字数较多的书法作品,便感觉了冰冻三尺的雄厚书法功底,全篇之中,绝无雷同之字。一般的书家,能用提按、快慢来表现书法作品就相当见功夫了,而从游先生的书法线条中,明显地感到笔法极为丰富,有提、按、顿、挫、绞、转、裹、搓、拧、抵、边提边挫、边裹边顿……洋洋大观,笔法大全。这与他推崇高古的魏晋书风有关,他最爱讲的就是这么一个书法故事:“……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
据闻游作忠年轻时不会悬肘,曾以绳吊梁上悬书大字。为练就顿挫绞转自如之笔法,他摹张猛龙碑一十五载,每日立身悬肘,日以继夜。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十五载的苦练,使他练出了“善书不择”的绝活,不择笔,不择纸,不择墨,不择地。正所谓:游君三寸毫,挥霍鬼神惊,浩气中心发,雄风两腋生。
——把握节点,跌宕起伏。游作忠所有的书法作品都有一种“透纸”的感觉,就是古人讲的入木三分。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一把椰子壳做的二胡,每次创作之前,他总是先喝上一口清茶,饮一口浓郁的福建土酿,然后拉起了他心爱的二胡。如果写雄强的作品,他常常拉的是《穿林海》,如果写的是灵秀的作品,他便奏《梁祝》。他是个造诣不浅的音理家,他说,搞书法,在章法上一定要注意节点,绝不能墨不逮纸,或是平拖直过,如长枪大刀或死蛇挂树。绝不能像京剧的“西皮流水”,没有高腔,缺乏高低起伏,难以产生激昂遒劲的气势。要精心安排,巧妙构思,做到平中有奇,奇中有变,大起大落。忽如飞瀑演涧,忽如火山喷发。让人在落差变化中感受气势。
——开门见山,起笔雄奇。我们来欣赏一下“海为龙世界,山是牛故乡”这幅,“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起笔即雄遒、沉重,使人一下子就感受了紧张、突兀的雄强之气。海、山两字的起笔给整幅作品定下了基调,做到了大气包举,镇压全篇。
——行笔痛快,节奏紧凑。像 “天道酬勤” 这幅,真乃“泼墨如浓云,急雨如飞簇,激电光入牖,奔雷势掀屋。”快的节奏有助于增强书法作品的气势,使人有一种挟雷携电的发展感觉。如果这幅作品节奏缓慢,慢慢腾腾,虚与委蛇,即使起笔的气势好,也会产生沮丧感,潜意识中会有勤不如懒的想法。
——高屋建瓴,大处落笔。正如“宁远”,“秦王扫**,虎视何雄哉。”立足全局,着眼宏观,大处落笔,一气呵成。不像一些平庸的书家,起点低,视野窄,唯唯诺诺,小家子气。尤其是小字落款的衬托,以小显大,微处显宏,造成一种“衔远山,吞长江”的气象。
——如锥如锋,用笔精绝。观其字数较多的书法作品,便感觉了冰冻三尺的雄厚书法功底,全篇之中,绝无雷同之字。一般的书家,能用提按、快慢来表现书法作品就相当见功夫了,而从游先生的书法线条中,明显地感到笔法极为丰富,有提、按、顿、挫、绞、转、裹、搓、拧、抵、边提边挫、边裹边顿……洋洋大观,笔法大全。这与他推崇高古的魏晋书风有关,他最爱讲的就是这么一个书法故事:“……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钟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驽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折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
据闻游作忠年轻时不会悬肘,曾以绳吊梁上悬书大字。为练就顿挫绞转自如之笔法,他摹张猛龙碑一十五载,每日立身悬肘,日以继夜。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十五载的苦练,使他练出了“善书不择”的绝活,不择笔,不择纸,不择墨,不择地。正所谓:游君三寸毫,挥霍鬼神惊,浩气中心发,雄风两腋生。
——把握节点,跌宕起伏。游作忠所有的书法作品都有一种“透纸”的感觉,就是古人讲的入木三分。在他的办公室里,有一把椰子壳做的二胡,每次创作之前,他总是先喝上一口清茶,饮一口浓郁的福建土酿,然后拉起了他心爱的二胡。如果写雄强的作品,他常常拉的是《穿林海》,如果写的是灵秀的作品,他便奏《梁祝》。他是个造诣不浅的音理家,他说,搞书法,在章法上一定要注意节点,绝不能墨不逮纸,或是平拖直过,如长枪大刀或死蛇挂树。绝不能像京剧的“西皮流水”,没有高腔,缺乏高低起伏,难以产生激昂遒劲的气势。要精心安排,巧妙构思,做到平中有奇,奇中有变,大起大落。忽如飞瀑演涧,忽如火山喷发。让人在落差变化中感受气势。
——运笔从容,收放自如。“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纵观游作忠书法,没有一笔是拖泥带水的。当断立断,该收则收,像古人形容的那样:“如截奔马”。像“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这联,是在揉搓极皱的纸上写的,最能考验书法家的运笔收放能力,写快了,黑不逮纸,写慢了,浸肥如猪,而他这幅轻重快慢拿捏得恰到好处,真令人叹为观止。
总之,游作忠之所以能创作出大气磅礴的书法作品,是和他的思想、胸怀、情操、见识、学问的修养分不开的,如孟夫子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大山之子游作忠具备大山一般的胸怀,大胸怀者方能成为大手笔。古人云:“器大者其声必宏,志高者其意必远。”此之谓也。
总之,游作忠之所以能创作出大气磅礴的书法作品,是和他的思想、胸怀、情操、见识、学问的修养分不开的,如孟夫子所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大山之子游作忠具备大山一般的胸怀,大胸怀者方能成为大手笔。古人云:“器大者其声必宏,志高者其意必远。”此之谓也。
风云际会会有时,九万里风鹏正举.2007年9月,由于偶然的一次机会,阿忠学会了电脑。现代化的网络世界为游作忠书法提供了大展才华的空间。
游作忠现为中国书法艺术网总版主等十几个中国书法主流媒体大网的版主。
http://hi.baidu.com/%D3%BD%C3%B7%B8%F3/blog/item/122c42f97fc0b350242df27c.html
一篇散文[父爱如山],在绿橄榄论坛、51博客发贴后,被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凤凰网转贴,点击量飙升数百万之巨。
扎实的国学功底,得天独厚的条件,使阿忠在序绂文集、撰写碑文方面,游刃有余。
http://bbs.china-shufa.com/viewthread.php?tid=41202&extra=page%3D1&page=2
[白云山观音圣水亭碑记],一经上贴,便被[福建论坛]置顶,评为美文,点击与回帖量达数十万之巨。阿忠应邀为各地撰写了不少碑文。
在冰心故里长乐市,为祠堂书撰联。
http://hi.baidu.com/%D3%BD%C3%B7%B8%F3/blog/item/d0302b7ed8b1e43d0cd7da3e.html
游作忠现为中国书法艺术网总版主等十几个中国书法主流媒体大网的版主。
http://hi.baidu.com/%D3%BD%C3%B7%B8%F3/blog/item/122c42f97fc0b350242df27c.html
一篇散文[父爱如山],在绿橄榄论坛、51博客发贴后,被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凤凰网转贴,点击量飙升数百万之巨。
扎实的国学功底,得天独厚的条件,使阿忠在序绂文集、撰写碑文方面,游刃有余。
http://bbs.china-shufa.com/viewthread.php?tid=41202&extra=page%3D1&page=2
[白云山观音圣水亭碑记],一经上贴,便被[福建论坛]置顶,评为美文,点击与回帖量达数十万之巨。阿忠应邀为各地撰写了不少碑文。
在冰心故里长乐市,为祠堂书撰联。
http://hi.baidu.com/%D3%BD%C3%B7%B8%F3/blog/item/d0302b7ed8b1e43d0cd7da3e.html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有着特殊的规律,学习主要通过临帖。学习.不仅要多读书、勤思考,要多临帖,勤创作,更重要是强调一种师承关系,所谓"字有渊源",取法要高。古云,取法于乎上,得乎于中。取法于中,得乎于下。阿忠学碑二十年,新千年始,才系统学帖。学王铎,学米芾,最后学王羲之。王羲之是书圣,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峰,取法乎上,阿忠书艺突进!书法产生质的飞跃!然而,通过临帖学习得来的只是书法的"技"而己,只在[技]的层面往往只体现匠气,书法家需要更多的是[道],是道与技的完美结合。书法家之所以成家,必须要有书法家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书法家形成的艺术风格,都和书法家自身的学养与才气相关的。书法艺术是以文化为基础滋养的,学养与才气高低直接决定艺术水平的高低。
游作忠四体皆工且样样各有风韵。其楷书既有欧字之方劲,又有褚字之活泼,间或参以南北朝碑版之方峻奇肆,点画精到,转承跌宕,真气弥漫,颇具魏晋人通脱散郁之气韵。其隶书自汉《礼器》、《张迁》碑出,结体端庄,用笔含蓄,平正中见险绝,高古中寓浑穆,静逸中显峻厉。俗云:“楷以养性,行草舒性”,大凡在书法艺术上有所造诣者无不在行草上有所造诣,游作忠的行草注重体势精微,追求朴涩、直率意境,将“庄”与“雅”、“秀”与“拙”等矛盾统一起来,处处标新立异,结字因字形而随势生发,着意在气息、韵致上古调新纳,绰约其神,表现出强烈的个人风格。书法之功能与价值在于表现美、塑造美,以美的内蕴示启人。这就需要书法家深切地感悟社会、人生与自然等等,都可触动书家的灵感,激活创作的感情,从而按照美的规律去裁剪组合、提练取舍,进行“发酵”,予以充分地表现揭示,使人在品赏中得到美的陶冶、升华。笔者认为,游作忠是深谙此道的。因此,他总有书不完的东西,总有新的思考,总有大胆的追求。中国古代历来有“诗为心声,书为心画“的说法 ,游作忠有着与生俱来的诗人的情思,他所作格律诗词,既传统又新潮,形式严谨,内容活泼。游作忠书法,在法度与抒怀之间,体现诗人激情,有一种流畅环转、一泻千里、直白本色的格调,形成了一种儒雅、独特大气的书法艺术风格。古人云:字如其人。斯言诚矣!
游作忠成长相片视频:
http://photo.56.com/mv/make/code.html?&id=102798053&pstyle=0&p2v_host=d.p302.56.com:80
游作忠社会交游:http://www.56.com/p18/v_MTAzMDkyMjcx.html&pstyle=1
游作忠出国办展:
一下南洋:http://www.56.com/p2_103020680.swf
二下南洋:www.56.com/p60/v_MTAzMDYwODA5.html
三下南洋:www.56.com/p84/v_MTAzMjY2NDAx.html&pstyle=1
游作忠工作室:http://bbs.china-shufa.com/forumdisplay.php?fid=657
游作忠书法作品:
第一集:http://www.56.com/p13/v_MTAyODEzOTIy.html
第二集:http://www.56.com/p36/v_MTAyNzk5MzM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