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保障房犹如欺世盗名之嫌


谢逸枫:保障房犹如欺世盗名之嫌
谁在购买保障房?究竟“保障”了谁?
  诗圣杜甫曾经有一个梦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998年,中国“房改”启动,承诺城市80%以上家庭住上政府保障房,安居乐业的民生理想似乎有望实现。然而,2003年“房改”突然变奏,将住房供应体系的主体改为商品房。自此,中国房价迅猛上涨,房子成了普通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及的遥远梦想。
 
  1998年房改启动,承诺城市80%以上家庭住上经适房。1998年7月3日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宣布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全国城镇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文件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核心是“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住房供应体系”,包括高收入者购买商品房,向中低收入者供应经济适用房和向最低收入者提供廉租房三个层次。城市80%以上家庭应由政府供应经济适用房,而不是商品房。
 
  2003年房改变奏,经适房"让位"商品房,房地产成经济支柱。2003年6月,央行布“121号文件”,要求商业银行落实房地产信贷政策,防范信贷风险。文件一出台,众多房产商便上书国务院,上演了一出“地产大佬围攻121文件”。舆论认为,此举促成了18号文件出台。2003年8月,由建设部起草的“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18号文件)出台,将房地产业定位为拉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经济适用房由“住房供应主体”被改为“具有保障性质的政策性商品住房”。
 
  如今,住房保障陷入困局,城镇住房体系90%以上被商品房占领。2003年,中国用于经济适用房建设总投资为600亿,只占当年房地产投资的6%。地方政府过于倚重商品房,导致我国保障房建设远逊于发达国家。目前,整个城镇住房体系90%以上被商品房占领,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
 
  随着2003年国务院“18号文”的颁布,国内商品房价格犹如脱缰之马般疯涨,占据整个城镇住房体系90%份额;与此同时,保障房投资占住宅投资的比重却一路下滑,份额仅为5%左右。地方政府过分倚重商品房建设拉动经济增长正是其最重要原因。从1997年-2003年,国内房价增幅一直在3%上下波动,但在2003年后,国内房价进入“快车道”。除了2006年与2008年外,国内房价每年涨幅均维持在14%以上。
 
  例如2010年2月10日,广州住房保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已公开的数据,自广州2006年启动新社区建设以来,共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逾290万平方米,只完成《广州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要求的900万平方米的32%。对此,该负责人解释:“06年做住房建设规划时,我们还没有摸清自己的家底。”而且,“广州是07年才开始大力建设保障性住房,按这几年每年2、3万套的建设速度,已经不算慢的了。”

广州市住房保障办主任谢晓丹在2009年12月曾透露,至12月15日止,2008年住房调查在册的77177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中,已解决住房39915户,完成了保障任务的51.72%。截至12月15日,2009年通过实施廉租住房保障累计新增解决了13467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完成了当年目标任务(新增解决10000户)的134.67%。截至12月15日,全市共出售经济适用住房4203套,完成了2009年目标任务(4100户)的102.5%。

2009年全年,广州新开工建设14个保障性住房项目,总建筑面积186.17万平方米、2.8万套,其中,建设廉租住房99.88万平方米、1.75万套,建设面积和套数分别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的151%和175%;建设经济适用住房86.29万平方米、1.05万套,分别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的258%和210%。除毛纺厂项目因拆迁问题受阻,无法如期开工外,其余项目均推进顺利,去年的开工面积更是达到了历年之最。

自市政府2006年启动新社区建设以来,共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逾290万平方米,是过去20年保障性住房总开工面积的1.28倍。虽然09年的保障房建设任务已超额完成,但是截至目前,广州保障房的建设总量仍远远落后于五年规划中的计划。根据《广州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规划期内,广州应建设政府保障型住房11.43万套,建筑面积900万平方米。

也就是说,截止2009年底,广州只完成了任务的32%。2010年广州力争新动工300万平方米保障房,约4万套”。据其透露,广州目前有64万套的房改房和6、7万套的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还有10万套的直管公房和几千套的自管公房,“总共加起来有80多万套左右的保障性住房,占居民户籍人口的43%(191万户)。这个比例已经不低了”。

有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两年间,深圳面向社会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保障性住房近9000套,完成计划不到1/10。截止2009年8月底,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仅为23.6%。我国保障性住房供应量太少,实际供应只占到整个城镇住房体系的5%左右。

  限价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是社会提供给中低收入者的公共福利资源。并非穷人就不能看海景、住大房,但是在社会总体公共福利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会对这些房源进行一些限制。但是,很多地方政府似乎非要让穷人也住进天堂不可,动辄超标,除了价格便宜,其他方面都要跟豪宅看齐。其秘密就在于,他们并非给穷人修房子,而是在为自己捞福利。
 
  从这个意义上说,茅于轼先生提出,廉租房内只建公厕,并非没有道理。例如海南的“限价房”只卖公务员,例如广州有人开好车购买保障房,例如佛山有人把保障房土地改为商品房土地,有的保障房区建豪宅区等丑陋事件不断传出,舆论一直在报道,结果政府依然无动于衷,说明对于保障房的监督,公权力已经丧失控制。再一次严重扭曲了保障房政策。国家出台保障房政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那些低收入家庭有房住或者有房租。
 
  山西忻州限价房成为公务员福利房;陕西眉县首个经适房小区变成公务员福利房;山东日照在市中心新建3500多套大户型住房,专供市直机关公务员;深圳再次出现超低价的豪华经适房分配给公务员现象。地产商任志强曾指出,“大部分的经济适用房都供应给公务员”。以北京为例,2005年到2009年公开的土地供应量,70%以上的土地用于建经济适用住房和其他政策性住房。然而,这期间面向社会供应的经济适用房的全部数量,加起来只有7%左右。任志强说,“另外63%以上的土地去了哪里,大家心知肚明。
 
  一边是商品房价格犹如脱缰之马般疯涨,一边是保障房建设雷声大雨点小,“高房价”时代让老百姓苦不堪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1999年至2009年的十年时间里,全国房价涨幅约为135%,在大多数重点城市,房价翻三、四倍并非什么新鲜事。与此同时,包括经适房、廉租房在内的保障房投资占住宅投资的比重却一路下滑,尽管每年从中央到各省市都列出很多保障性住房计划,但最后都成为一纸空谈。到底是什么造成保障房建设陷入“越喊越消极”的怪圈?
 
  在今年年初出台的“国11条”里,加大保障房建设成为中央遏制高房价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前国务院常务会议更表示通过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力争到2012年末基本解决1540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但摆在老百姓面前的是,从2000年开始,保障房建设日益被边缘化,从1998年房改后,除了1998年与1999年经适房投资占住宅投资总额的比重呈上升外,从2000年至2007年这一比重一路下挫,其中2002年、2004年与2005年经适房投资建设更出现负增长。
 
  在房价突飞猛进的2009年,据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 2009年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慢,截至8月底,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仅为23.6%。今年1月19日国土资源部召开的“保增长保红线行动”成效座谈会也显示,去年1至11月,我国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27.54万亩,仅完成年度计划供应量的46.66%。疲弱的建设力度,意味着保障房与庞大的商品房数量相比仅仅是冰山一角,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曾经表示,我国保障性住房供应量太少,实际供应只占到整个城镇住房体系的5%左右。
 
  本地城里人没居住地方和收入微薄及无依无靠购买保障房是理所当然的,政府和政策及社会等银行应该大力支持和帮助及落实。如果是资产上千万居住高端别墅或公寓,衣着名牌出门高级好车吃一餐犹如他们三个月收入的人也都可以购买到所谓的“保障房”,那么政府的保障房究竟保障了谁?保障房区可以建豪宅,究竟是谁在购买?保障房的“丑闻”到达暴露出什么问题?
 
  6月22日《京华时报》报道,海南省海口市拟建6124套“限价房”项目五源河公寓,只针对公务员等特定人群公开销售,房价约为每平方米3000多元,附近商品房均价则达每平方米2.5万元。海口市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建设五源河公寓的初衷是方便公务员上下班。决定建第二办公区后,办公区离市区十多公里,“公务员上 下班很不方便,来回要费很多油料。”
 
  2010年6月27日《南方都市报》报道广州开售432套限价房,上百辆自驾小车购买。广州今年首批限价房中海金沙馨园开盘销售,尽管只有432套限价房供应,但却有4000多人排队购房。这批限价房当天售罄,成为楼市新政出台后广州的首个“日光盘”。记者注意到,不少申购限价房的家庭是自驾小车前去。有市民建议政府部门加强对限价房申购家庭收入情况的审核,保障有限资源更加合理、公平分配。
 
  “很多买限价房的人可都不穷啊,都是开车来买房的。”很多无车的申购家庭感叹道。昨日在限价房销售大厅门前道路两侧,还出现一个“有趣”现象:不少购房家庭自驾小轿车前来,甚至排起了长龙。记者看到,路边停靠车辆的品牌有丰田、本田、日产等,目测大约上百台,其中还有一辆奥迪。因为限价房申购条件没有家庭总资产的限制,也没有规定不能有私家车,所以这些人并没有违规。但有市民质疑,限价房申购规定的人均年收入10万元以下条件只是自报,没有实质审核,因此呼吁政府部门加强对限价房收入标准的审核。
 
  番推出的432套单位包括80平方米的两房和88—97平方米的三房单位。尽管楼盘还是像前年一期限价房那样采取最高限价6375元/平方米办法销售,但只有部分楼宇的二楼和顶楼单位低于最高售价,为6350元/平方米,不到总量的一成。其余楼层都是按“一口价”6375元/平方米销售,占总量九成以上。
 
  由于金沙洲的新楼盘售价几乎都已突破10000元/平方米,限价房的售价依然比周边楼盘低了30%—50%,限价房自然受到追捧。其中三房单位最受欢迎,购房号靠前的买家大多选择97平方米东南向单位。昨日下午3时多,排在620号的买家买到最后一套限价房,排在后边的申购者只能失望而回。26日现场也出现了部分弃购情况,还有的买家资格审核不过,被取消申购。
 
  今年,广州市仅有中海金沙馨园和位于开发区的宏康限价房这两个限价楼盘,而后者预计发售时间在明年年初。因此,中海金沙馨园很有可能是今年仅有的限价房。据广州市国土房管局有关负责人透露,今年广州将加大限价房用地的供应,至少供应限价房用地4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建成后可供应限价房约10000套。
 
  房价疯狂上涨,中国近13亿人有三分之二的人都购买不起商品房,所谓的中国式“保障房”自然成为政府或者一些专家歌颂抑制房价和解决供需及处理社会矛盾的最好利器;或者是成为部分政府人员业绩的表现,也是部分有钱人开车排队购买的投资商品。保障房成为投资或购买最热的抢手货,因为价格便宜和没资产限制,只要符合条件,身价具有千万或者上亿的资产照样可以买,因为没有资产和套数上及身份上的限制。

继北京、海南、杭州、深圳、重庆、广州等地出台地方新政细则之后,青岛市也出台了“新14条”。关于保障房供地方面,“新14条”提出:2010年,保障性住房、拆迁安置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套型建筑面积 90平方米以下的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住房建设用地的年度供应规模,不低于各类住房建设用地年度供应总量的77%;今后3年不低于70%。限价商品住房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规模,不低于商品住房建设用地年度供应总量的20%。这些规定与其他地方出台的细则倒是比较相似。

但青岛 “新14条”还首次提出要完善保障性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配建制度。即:凡是规划为住宅的建设项目,应按照规定比例配建保障性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其中,市区新增建设用地中保障性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的配建比例不得低于20%(保障性住房配建比例不得低于10%)。然后美其名曰是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

当然,如果有这些限制,万一保障房因质量和位置偏僻及商业配套或交通等生活不方便而弃购,损失的还是开发商的利和政府的名及银行的润,到头来还得追究政府相关人员的责任。所以保障房的购买条件没怎么严格就是如此。
 
  例如,2010年6月25日北京政府表示用400亿建保障房。年政府将拿出400亿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收购政策性住房13.6万套,占全市住宅新开工套数50%以上,竣工政策性住房4.6万套。此外,今年50个重点整治的挂账村需投资2300亿元,城四区人口疏解需投资1200亿元。 除保障性住房400亿元投资外,今年50个挂账村整治覆盖土地面积3200万平方米,需投资2300亿元,城四区人口疏解需投资1200亿元,再加上1000亿元的土地储备计划,共同构成了今年本市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
 
  根据规划,2010年我国将建设各类的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580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20万户,保障房建设任务艰巨。6月18日,住建部、国土部、发改委等6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做好住房保障规划编制的通知》,要求加快建设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加快住房保障立法,推进信息化建设。
 
  今年7月底前,各级2010-2012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将向社会公布。尽管主要由国家推动,但是现阶段,开发商仍然是保障房建设的主体。积极有效地调动起开发商的保障房建设积极性,避免作秀的行为,确保开发商真正投入到保障房的建设中去,就成为解决保障房建设的要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