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水,听禅。


衔水,听禅。

 

风在来的路上。山门一闭,竟一切远去了。第一杯茶接过来的时候,我的手还有些摇晃。然后是尽量不着声音和痕迹地坐下,定了定神,方可感受到热热的山风,还有一只嗡嗡叫的蜜蜂,留连耳畔。

“来,再靠前些坐。”他说。

我用自己打招呼的方式朝他微微一笑。传说中的明奘法师此时,一只腿盘在椅子上,时而专注地泡茶,给每人面前斟满;时而引经据典说一段禅,自己放声大笑。他真是我见过的,最开心的出家人哩。

第一句话,就听到他在说最近各种“接待”不断:“我本来只是个三陪和尚,现在沦为五陪了”。言罢,抚掌大笑。我感到,他坐在我们中间:真实、幽默、机智——本来上山前我们还在议论,跑个小地方来让人这么难找,这个明奘不是故弄玄虚吧?

——“一个人,有必要故弄玄虚么?那是因为心里不自信吧。”

这个问题,半个月后我在北京某个艺术区内,听朋友讲当家的某位爱茶之人,如何在品茶的时候讲究华丽形式,他的茶碗又是如何如何时,我想起了明奘法师的茶碗;据说是他自己设计的,土陶烧制,不规则的粗粝。但是这人世间有亿万张嘴巴,人们衔住的,不过是自己爱的那口。

明奘法师的故事,我是先听朋友讲的。朋友说,佛学界有很多种法师,巫术的,学术的……明奘是学术的。他不讲宗教有多么神秘,但是他读过很多书,也很李叔同一样,经历过凡尘俗世,所以能在禅学和生活中找一个点,就是“生活禅”。

所以,他可能会把话说得很理性,很无情,让人家本来捧着的一颗皈依的心。突然悬在半空不知道如何是好。比如在泡茶的时候好像说了一个道理,大意是任何事情最后只有靠你自己,不能寄托于佛。“那是自欺欺人的。”“宗教是狂热的,但是佛法不是,佛法是智慧。”“如果谁能帮我做决定,告诉我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也愿意什么都不思考,就跟着他好了。”

     有一年,明奘到一个寺庙主持一个法会。去之前他就口出狂言,“谁要是给我捐款,必须先禅修三个星期,不要以为有几个臭钱就可以给我捐款!”“结果呢,真的就一分钱都没有人给我捐…..”,他说起往事,又是一阵大笑。最后如何?他没有说。

      但他认为,“佛教从来不是在改变世界,而只是在适应世界。”所以,我们人最重要的是保有自己的元气,通过修行来形成自己的身心气质。“有的人气质就是那样,人家一看到他(她),就想把他(ta)抱回家去。能怪别人吗?只能怪你自己的气场不好。”

      ——那,法师他自己追求的气场是什么呢?

      ——他有没有经历过爱情呢?

      ——他有没有苦恼呢?

      ——他有没有害怕的时候呢?

      罪过,我竟然会想这些问题,也许是他太让人觉得亲切了。

      送别时候,我们大家在朝阳寺山门前合影。时尽中午,我们这帮俗人要下山去吃饭了,他的素斋厨房里也传来叮咚的切菜声。再往前走几米,就是出门了,他突然停下来,还是那样笑容可掬地说,我就不送你们了。

      我们和他挥手告别,我因为是最后一个,所以又回头看见了他。寺庙的墙爬满了爬山虎,绿色刚好没到他的胸口。他侧身站在那里,看着远处,脸上却没有一点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