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下午5时许,刚从漯河赶到平顶山的纪连海稍事休息,便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专访中,纪连海说到激动处直起身子,表情激动,说到与妻子的幸福生活时,语中含情。
我是没办法才选择历史
记者:上学期您每周有14节课,还有很多电视台节目,还要出书,怎么安排时间?
纪连海:下个学期课还要多。我不是八小时工作制,上完课就走。一般情况下,我是利用业余时间去做一些节目。
记者:可以说,您现在已经是名人了,学校不照顾你一点,还要增加课?
纪:为什么要照顾我?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学校的课程是固定的,我们十个毕业班,你的课少了,那谁的课多呀?
记者:我家里有个10岁的孩子,在百家讲坛里看到你讲过的历史,很感兴趣。而在我的印象里,我们小时候对历史的印象就是枯燥。
纪:学历史有两种:一种是应付考试,就是时间、人物、地点、结果等六要素,知识点很枯燥,但对考试很有好处。短期效应快,但忘得也快。
第二种是培养学生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认识历史,这种短期效应也许不明显,但长期下来你会感觉历史对你的人生有作用。
记者:您认为怎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纪: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学生的兴趣是有限的,都对历史有兴趣了,他对数学就没兴趣了。所以老师应该让本身对历史有兴趣的更有兴趣,让那些对历史没兴趣的,作为一种泛泛的了解就可以了。
不要刻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用我们成人的思维方式,刻意改变他们的人生,很有可能他们的人生并不快乐。
其实,我原本对数学很有兴趣,可数学是理科,我高度近视,难以学理科。再一个我家穷,必须上师范,最后没办法我才选了历史。现在不是也很好吗。
记者:您看过王刚演的和吗?什么感慨?
纪:你一定要区分开文学艺术作品和历史。作为文学艺术作品,你要清楚王刚演绎的这个角色好不好看、引不引人就行了。千万别把这个当历史,还是让它离这个历史远点儿。
教育改革我向来是拖后腿的那一个
记者:和当年也参加了“高考”,但他并没有考上。现在,很多人都说改革高考制度,甚至取消高考,您对高考有什么看法?
纪:科举制度可比高考重要得多,当然好处也多,今天的高考也是如此。不考试,你说让谁来当官?爷爷当了爸爸当,爸爸当了儿子当?没有考试,像我这样家庭、长相的,能找到工作?
教育改革我向来是拖后腿的那一个,我看谁也改不了。大家该上奥数还上奥数,该咋的还咋的。你想啊,比如北大自主招生,人家不录奥数第一,不录钢琴九级,录你一个啥都不会的?
另外,高考也不是不可以改。改革之前,我们要想清楚“怎么改”才行,一定要成熟。我认为,高考可以在科目上改……但是高考不能轻易取消。历史证明:只有高考才是最公平的。只有高考才能让平常人有“鲤鱼跳龙门”的机会。只有给了人们机会,人们才会有梦想。平台越多,社会越稳定。
记者:人们还在议论是否应该宣扬高考状元。
纪:中国有考试就有状元,有状元就会宣传状元。这是自下而上的社会呼声,这是任何人都改不了的。不宣传状元,你把所有的媒体取消,谁也做不到。有一阵儿说不让排名,其实分数一统计出来,一点击名次就出来了。自欺欺人的事少做点儿。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学校才算好学校,什么样的老师才算好老师?
纪:“别挂羊头卖狗肉”,比如高中教育,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要完成家长的夙求,把孩子培养到更高水平的学校。人们挤破头要去的学校、要找的老师就是好学校、好老师。群众的眼睛都是雪亮的。
记者:您上百家讲坛之后,有些博士生、专家说你歪说历史?
纪:嘴长在他们身上,言论自由嘛!一般情况下,我对此并不回应,回应是这种风气的助长。我就是个中学历史老师,我们是知识的传播者,你们是知识的研究者。我讲你的观点、研究成果,那是捧你。搞清楚。
丁克家庭,每年给老婆许个愿
记者:您的家庭是丁克家庭?当初为什么选择不要孩子?
纪:这是个很私人的问题。有孩子,两个人就处于一种为孩子的状态。我满世界飞,她在家为孩子,很快这两个人就陷入两种状态,一定会有距离。
记者:但是,你当初也不可能预料到现在会这么忙,那时候就决定不要孩子了吗?
纪:我们一开始就想好了。那时候真养不起自己,刚和我爱人认识的时候,天天都得搞第二职业。白天工作,晚上一定要找个什么工作干干,挣点外快,这样才能补贴点儿家用。
那个时候,国家还分房。我当初对我老婆说,我的目标就是50岁分到房子,车更是没有想过。那时候其实挺苦的,一心想着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家底厚实一点。我每年大年三十儿都对我老婆许个愿。
结婚第一年我们家没有电视,我对老婆许愿:明年的今天,我给你买个黑白电视。第二年还完债后,那年1月18日看上了自己的电视。第二年春节,我又许愿:明年的今天我给你辆自行车,无级变速的……这就是我们当时的梦想。
记者:不过,同苦不能同甘的人也不少。
纪:这就有另外一个问题:你变了,你的条件变了,你的身份变了,你要让你的老婆跟着一块儿变。否则的话,比如说,我出来她不出来,我的见识越来越多,她越来越土,越来越觉得配不上我,她自动就萎缩了。这种婚姻就容易摊上不幸。所以你在成长的同时,一定要让她一起成长,两个人要共同成长。所以,出门,我的一个要求就是可以夫妻同去。以前,我们家都是我管的,她出门不带钱,衣服什么的都是我买的,现在我都不管了,都由她打理了。
我们两个人是1987年认识的。我生命中,有一半时间都是与我老婆共度的。这个老婆跟别人不一样,跟你共苦过呀,我们当初不容易呀!
记者:我们听了您和您爱人的故事很感动,有些男人都不记得以前的苦了。
纪:他不是学历史的。学历史总会回顾过去,你得知道有了今天,是你的老婆共同陪你长大的,时时回忆,这样我们就会学会感恩。即使老了,落伍了,你会鼓励她,你会告诉她应该怎么做,让她逐渐也成长起来,否则的话,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夫妻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共同语言。我老婆会开车,我不会开,她开车的技术特好。我们经常出去玩,所有的行程都是她安排的,这多不容易啊,我觉得挺幸福。可是,我不想学开车。你想,我车都会开,将来出去不带上老婆,干别的坏事就方便了,哈哈。
共同走到今天,至少对她来说,我是一个让她放心的男人,是个优秀的男人。穷的时候,富的时候,没本事的时候,有本事的时候,我一如既往。如果每个家庭都像我们家一样,社会就更加和谐了。(张秀玲李京晶)
http://www.pdsdaily.com.cn/misc/2010-06/29/content_13637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