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什么难以符合企业需求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迅速增加,企业招工难,因此,有许多人建议大学生到企业工作,但企业却是人才难求。

根据《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未来3年,大中型跨国公司在中国需要人才70万~80万人,如果算上所有外资企业和优秀的中国公司,需要200万~300万人;而未来3年,中国有1100万~1200万名大学生毕业。中国大学生仅有10%符合跨国公司的人才要求[1]

    这有违于我国打造人力资源强国和实施全球化战略。

  

一方面,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存在问题,人才培养机制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规格与社会需求不尽相符。高校毕业生素质、能力与跨国公司要求不相符合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大学生进入公司后,发现了问题,学到的知识并不得到应用,上学学的英语似乎都派不上用场。

 

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人才培养的主要依据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计划和规定,未能直接从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出发,致使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有些就业面狭窄的专业招生规模过大,课程设置与现实脱节,轻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等。

 

另一方面,对于企业来说,要有长期性的观点和战略性的观点培养人才,认同大学生的就业身份,缩短大学生与用人需求的差距。对于外企而言,更注重本土人才的外语能力、跨文化沟通管理能力。他们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是了解中西方文化,而且要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能够很好地驾驭两种文化。

 

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对官本位的思想比较严重,大学生对中国职业存在歧视,而中国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经验这些方面恰恰是最薄弱的。目前我国对技工的考核已经开始多年,但即使考核到了八级技工、工程技师,也比工程师低一、二个等级,除了地位还有工资的差距,使得很多学生唯独公务员、事业单位是最好的选择。

  

最近,温总理对大学生说:大学生做事比做官重要,这表明了中国大学生的未来。大学生要成为社会做事的顶梁柱。

 

中国大学生要适合企业的需求,要通过实习教育去改善。比如,日本以及一些西方国家,就有进修性的教学。我国有关部门也可以建设一些研修中心,这里不仅有生产职能,并且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在研究中心增加社会工作经验,提高动手能力。我国目前推行的大学生见习基地就是这样的做法,可以大大缩短学校与社会,学生与企业的距离。

   

我国要建立创新型国家,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打造世界强国,因此,必须在提高学生与社会脱节上下功夫。很多西方大学在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和创新才能方面有悠久传统,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更适宜的成长环境,成为许多大学遵循的原则。

  

美国大学的多元特征非常明显。不仅公立私立两种体制并存,而且公立系统也有学制等多元性,学生可各取所需地选择自己需要的教育。校园内的多元性随处可见,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年级新生来自36个国家,不同的文化、语言和思维方式,启发人的创新能力[2]

 

法国中央理工大学正在实施课程改革,学生必须完成一年海外学习和一年公司实习,才能获得学位。韩国高丽大学今年启动了一个全球企业家项目,把一般留学生项目和实习项目结合在一起,并特别鼓励学生到发展中国家学习。拓宽的全球化视野,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

 

在复杂多变的当今世界,我国大学培养人才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巨:

一是要建立人才的市场需求跟踪机制,使高等教育机构对市场需要进行有效跟踪,形成教育内容按社会需求和产业结构设置,与市场需要相适应。二是要通过系统规划来统筹人才发展,包括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来平衡人才供需;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引导高校人才培养,适时调整高校专业设置。

三是加强学校与社会互动,企业应主动为高校提供合适的实习岗位和生产实践课题,并配备专门的指导人员。高校也应该积极争取企业参与专业设置方案的制订,使高校课程设置趋于科学和合理,实现互惠互利。



[1]中国广播网,王誉颖, 2010-6-22

[2]李韧竹《 人民日报 》( 201006292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