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问,如果你有孩子,会不会强迫他学一个兴趣特长?
我真的两难啊。
从四岁学习书法,每天一个小时的练习,其中苦的滋味,只有我知道。耳听得楼下小朋友欢乐的游戏声,心飞走了,人不能动,要坐着,还要眼观鼻、鼻观笔、屏气凝神、下笔有神-----------
我是多么活泼的一个孩子啊:爱与人交往、对世界充满好奇心。但是书法,它要我研究一个字的结构、一篇作品的结构、每一个笔画中小小的差别,从下笔的走势,到运笔的气蕴,还有笔画与笔画中似连非连的气息。它如此寂寞、如此孤单、需要你离开外部世界,走进它的天地,方有乐趣。
我儿写尽三缸水,才有一点像羲之。
这是著名的练习书法故事。说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学习书法多年,磨墨磨尽了三大缸清水,自认为功力非凡,有一天写了一个大字,有事出去了,王羲之恰好看见,便替他点了一个点,成了一个太字。王献之从外归来,觉得这个“太”字写得好,便拿给母亲,母亲一看叹道:我儿写尽三缸水,才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自此发奋,终成书法大家,与父亲并称“二王”,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高峰。
写字需日日练习,更需要研读诗书,广学各种艺术,才能逐渐地成为一个书法家。这种体会,我到前几年,才有深悟。一个几岁的孩子,不过是被父母圈在书桌前,为了完成任务,努力的刻画而已。然而铁棒尚能磨成针,十六年寒暑,我早已修成了超级独处的功力。一个人阅读、写字、思索。虽觉寂寞,但也品出另一种妙处。直到后来写作,大家先是惊讶短篇小说中的语言的安静,后来惊讶我可以坚持不懈的把一个长篇构写完成,接着推倒重来,然后慢慢地修改。
这般忍耐、坚持的静功,如没有少时的基础,我想单依我的性格,根本不可能完成。而实际上,人的性格又会随着生活发生改变。从四岁到二十岁,我从天性中发展出了另一个我,一个安静的、充满意志力的我。我很清楚,只要我不放弃,哪怕每天进步一点点,十年下来,也必可观。
而我的天性:热情、爱创造、爱新鲜、没有耐心,连写一篇课堂笔记,都会开头第一个字认真,到了最后一个字,便要拿着本本问母亲:妈,你帮我看看,我写的什么字啊?
母亲骂我,我便反驳,欧阳修经常写文章,第一个字是楷书,最后一个字是草书。人家也是书法家呢!
所以,强迫孩子学习一门兴趣特长,到底是好是坏,我还真不敢评价。我二十岁的时候,肯定会说是坏的,因为那时候觉得太苦,可是现在,我知道这个兴趣给了我天性中不曾有的优势,我能成为作家,得谢谢少年学艺的经历。可是我又想,如果我没有学书法,把天性中的热情发挥到极致,会不会造就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我来?
那会是个什么样的我呢?我真好奇啊!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