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谓皇帝不急太监急,推进水价成本公开化改革,事关水务企业切身利益,谁会想到水厂不急,政府价格主管和监管部门反倒着急起来了,而这种让人忍俊不禁、匪夷所思的角色错位,却揭穿了过去鲜为人知的秘密,水价中有很大比例成本为“不宜公开”的成本,如本应该政府承担的管网投资,转嫁到了水价中;政府的一些不合理行政性收费,附加在水价中;自来水公司代表列举不应该附加在水价的成本项目竟然达15项之多!
难怪各地水价总是涨声不断,而地方政府也大多很“善解人意”,及时组织“听涨”;难怪有业内人士爆料水企利润比房地产还高,而水务企业依旧一个劲儿在喊亏!一方面,水企不但要代政府担负收费角色,还要在涨声一片中充当“冤大头”,代为接受群众的抱怨;另一方面,老百姓被政府揩油了却浑然不知,还得虚心接受政府“节约用水,遏制浪费”等种种冠冕堂皇的涨价理由。
窥一斑而知全豹。水价如此,电、气、油以及教育、医药等领域是不是同样存在类似的搭车收费现象?老百姓自然“不明真相”,但地方政府搭顺风车恐怕绝非仅仅对一个水价情有独钟吧。这也许正是某些领域价格改革难推进,甚至出现诸如石油价格国际市场大跌,国内却不跌反涨等反常现象的症结所在,一旦改革到位、运作规范、公开透明了,在国家禁止乱收费时代,地方政府的某些开支以啥名义摊派到老百姓头上?
践行执政为民理念,就是要求把民生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少取多予。地方政府不是尽可能加大对民生的投入,相反与民争利,变着法儿揩老百姓的油,这种做法显然很不厚道,不但直接截留、蚕食了国家的惠民政策,而且掩盖了自身的实际开支情况,造就了注水政绩,更重要的是让经济社会发展给民众带来的应有幸福感大打折扣。看来,亟待推行成本公开化改革的不仅是水价,其他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同样很有必要。否则,地方政府占了便宜还要卖乖,而老百姓吃了亏,却依旧蒙在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