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DP打假开始强化统计独立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监察部、司法部的联合部署,全国将检查GDP等统计作假现象。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领导小组负责人特别强调说,“要严肃查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理一批顶风作假的责任人,坚决遏制在统计上弄虚作假的现象,进一步净化统计工作环境”。(据6月3日《扬子晚报》)

  国民深受统计造假之害已久矣,很多领域甚至还频现统计“数据打架”现象。特别是那种在GDP数字统计上直接进行注水的行为,在制造地方的发展幻觉同时,不仅影响上层的决策规划,也容易对地方经济民生形成重大的裹挟效应。为此,打击统计造假行为,特别是打击GDP造假现象,早就成为公众一种强烈民意诉求了。

  真正的打假,就绝对不能“假打”。“打苍蝇不打老虎”显然是不行的。现在把打假矛头直指统计造假行为,并且强调对GDP进行打假,算是打到“老虎”身上了。不过,这场查处统计造假的行动,要想不变成敷衍民意的作秀,从某种意义上说,恐怕并不在于在统计技术进行过多革命,而在于真正确立与重建相关统计的独立性。

  不必讳言,“官出数字,数字出官”,至今仍然是一种强劲的官场思维。要挤干GDP统计中的水分,无疑会挑动官员那根较为敏感的神经。事实上,统计造假,很多时候也就与权力干预大有关联。以前在公布有关统计数据时,统计部门就曾因为考虑到数据的“敏感性”而进行“选择性公开”。一些领域之所以会出现统计“数据打架”现象,往往也是受到部门政绩与形象的强力驱动,相关权力将手伸进了统计报表中。

  对于地方统计工作人员来说,要想“不看领导脸色”,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很多地方统计部门的人事、财政大权都掌握在地方政府手里,统计部门的数据如果真让“衣食父母”的脸面挂不住,恐怕也要迈过很多坎。中国社会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个“人情社会”,统计工作人员如何不被人情和关系“污染”和“俘虏”,真正实现精神的净化,本身也是个社会课题。更何况,一个地方如果要在GDP数据上进行造假,甚至很可能会使出种种“政府公关”的手段,来让统计人员失去精神独立。而面对这样强力的政府公关行为,统计人员又到底能有多大的“抵御”力量呢?

  简单地把查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盯在具体的统计人员身上,很容易陷于某种偏失。要遏制在统计上进行弄虚作假现象,当前首先就要告别错误的政绩观,并且让权力真正在民主的轨道中健康运行。比如,在打击GDP数据上造假问题上,把目光仅仅盯在统计人员身上,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种造假行为背后,必有权力影响和干预统计独立现象的存在。而对相关权力建立起一种有效监督、制约与问责的体系,更应该成为查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的最终落点。否则的话,这种打击GDP造假的行为,就只能起到短期效应,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不管是哪个领域的统计,结果的真实性才是决定统计的价值与质量的根本依据。而要保证统计的真实性,关键就是让统计人员能够真正拥有独立性,使相关统计能够彻底摆脱权力的干预。为此,我们也寄望从此次检查GDP等统计作假现象开始,来真正建立起一种对统计进行过程监督与责任追究的体系,来使统计工作真正摆脱权力掣肘,真正保证统计结果不被异化扭曲。惟有这样,统计才能实现彻底健康的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