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几只特立独行的“猪”


“人”字太过于普通,不够有噱头,在网络时代要想被人注意,就得有噱头,有看点,如此这样只好暂借王小波前辈的这几个字了。这个时代搏出位的一个接一个,“络绎不绝”,若某天有人在人流匆匆的商场步行街上光着屁股到处跑怕也没什么奇怪的了,芙蓉火了,两个凤姐都火了,兽兽也正当红,为满足P民的偷窥欲望做了牺牲就该得到“关注”,就能活,就能火,就能充斥在大小论坛和媒体上,就能引来众多“打酱油的”“做俯卧撑的”“不明真相的群众”的围观,在这娱乐至死的年代表面上的热闹下却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无情和人内心隐而不藏的空虚与落寞。“道德”二字一文不值,“廉耻”一词能作何用,只要不是杀人放火投毒你又能奈我何?你看你的,我做我的;你谈你的,我说我的。虽许多事如一阵风会很快过去,但却总有些人“流连忘返”,新的话题又会来的。猛一回头,发现被谈论者皆是女郎,果然对得起“话题女郎”这个词。不知当今“女权”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不过伴随着女人表面上越来越“自信”的同时,衣服也越穿越少了。

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了,世界也是最不缺这件物事。当初仓颉造字时为何未把“人”字造成“猪”字,“人”这个符号的读音在漫长的中国史上为何最终未演化成“zhu”或别的什么,这些问题似乎连提出的意义都没有,其意义和傻劲倒有点像自己刚有记忆时对着镜子疑惑自己为什么长着这张脸,为什么不是长着如在路上撞见的陌生人那样的脸。

还是言归正传说说这三只“猪”吧。

1.郑渊洁

1) 2010年4月,郑渊洁向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100万元人民币,用于灾后重建小学新校园。除郑渊洁之外的中国所有作家捐款总额是8万元。

郑渊洁本人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捐款38万,是大陆捐款最多的作家,相比那位在捐款中把自己搞臭的、被传为中国最有身价的作家文人余某某,品性可一见高下。这一年获国家民政部“中华慈善楷模”的第一位作家,据说是胡哥颁的奖状。

2)2010年4月9日,获选“2010年中国最值得信任的二十人”之一。

3)一个人写、编一本月刊《童话大王》25年,注意是一个人。1985年创办《童话大王》,1988年最高时发行量超过100万册每月。1991年,台湾牛顿出版公司欲将郑渊洁童话引入台湾,在版权谈判时,郑渊洁提出,他的作品不和台湾作家的作品同时出现 在一本刊物上,如果出版其作品,就必须以月刊形式出专刊。1991年,台湾郑渊洁作品繁体字版《童话大王》月刊在台湾抢滩登陆,在台湾受到读者的欢迎,台湾媒介称:"郑的童话,连大人也为之抓狂。"近年来,台湾作家的作品在大陆出版甚多,但尚未见台湾作家有实力以月刊形式在大陆出版作品。《童话大王》着实令台湾作家和出版界吃惊不小。

虽说郑氏随笔成就最高,但贡献最大的却是儿童童话这方面。我们国家的儿童文学一直很疲软,在这个领域里,如果没有郑渊洁独挑大梁,我真不敢想象中国的教育还要延迟多少年。——某某言

4)2010年4月25日,被称为童话大王的著名作家郑渊洁发表博文,宣布退出中国作家协会。 郑渊洁的不入作协、不领工资最让我钦佩,坚持稿费自养,更是实力和自信的象征。而在汶川地震捐款中,郑渊洁是大陆捐款最多的作家,也是获“中华慈善楷模”的第一位作家,不知那些个作协主席、副主席有何感想?

5)关于儿子的教育问题

郑渊洁从来不让儿子叫他爸爸,要他直呼其名。

郑渊洁在儿子郑亚旗读完小学后就没有让他继续上学,而是在家搞私塾教育,他为此自己给郑亚旗编写教材,以童话的手法来编写,这套教材在国内影响很大,郑本人可算为中国教育做出的贡献胜过几个小学中学和大学。

【说归说,我心里底气还是不足。我想起打儿子两岁开始,我就带他报各种班。有音乐班、美术班、书法班、英语班……光是音乐班就分别上过小提琴班、钢琴班、手风琴班、二胡班。儿子两岁时学拉小提琴,一首《小蟋蟀》愣是拉了10个月也没学会,弄得他到现在一听蟋蟀叫还两手发抖脖子发硬。其他班也是学无所成,班班半途而废,倒是我在接送他“上”班时结识了一位同样接送孩子的年轻母亲,险些误入婚外恋的歧途,幸亏妻洞察一切及时指点迷津从而为社会减少了一个单亲家庭。据说,接送孩子上各种学前班各种奥校各种补校而结识的异性家长重新排列组合家庭的事例正呈迅猛上升趋势,导致不少孩子“上”班前是独生子女只有爸爸妈妈各一个,“下”班后变成了两个爸爸两个妈妈还多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听说有一个女孩儿“上”班前认为1+1=1,“下”班后咬定2+2=2。

说实话,我最喜欢干的事就是和家人在一起。我看到很多人不愿意在家呆着,他们喜欢什么社交,把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让给外人,傻蛋。亲人是骨和肉的关系,外人是车和车的关系。骨肉分离就无法生存。车和车太近准出事故。

如果你的家庭生活索然无味,请你在晚餐后悄悄将保险丝弄断。意想不到的感觉会降临你家。】

2.罗永浩

3.袁腾飞

4.李敖

【人活一世,取得精神和物质上的自由应是人一直不变的追求。倒是这几个在人群中略显与众不同的人活得很好,功成名就利得。1775323日帕特里克·亨利在第二次维吉尼亚大会上喊出了“不自由,毋宁死”,活着的意义,怎么活,这个问题怕得缠着我们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