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务隐忧与融资改革契机
——坐等危机不如敞开共享
路透社报道的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的基本状况还是保守的估计,因而是大体符合实际状况。其中除具体的数额略显偏低之外,其大致的担忧事项还是准确的。
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基本操作方式就是以其所辖范围内的潜在建设用地的未来收益权作为权益抵偿,主要向中国地方商业银行进行大额融资,融资款项主要用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与一级土地开发。
这一融资的法律条件下的操作程序是:
1、当融资款项用于一级土地开发时,直接就用储备用地贷款方式操作。其主要步骤就是取得用地规划,拟定土地整治实施方案报同级地方政府批准并报同级地方财政部门并获得同意批复,取得同级人大常委会的同意认可的决议之后,商业银行即可按照土地整治实施方案所列贷款需求与工期逐期发放贷款至土地整治实施单位或部门。
2、当融资款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时,直接就按商业银行对地方政府的年度建设授信额度进行贷款审查。具体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被地方政府纳入该商业银行授信额度范围内,并按与上一条类似的程序进行还款保障程序操作,同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资本金需纳入审查,在自投时,其储备用地的收益权需按程序进行权益可让渡的程序操作;在由其他市场因素投入时,需将资本金部分纳入储备土地收益权经财政与同级人大常委会同意后的权益保障体制。在此条件下,商业银行将发放建设贷款。
应当说这些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都是按照工程操作模式进行的,一般情况下,其竣工结算数额与实际投入额度之间的差额与水份较低。在非恶意操作的前提下,其投入与商业银行的建设贷款的风险较房地产行业要低得多。但是,地方政府在确立项目上马时的有效监督的可能性较低,项目存在盲目上马或政绩工程的可能性。其科学决策的环境条件较差。特别是那些区县政府,本身就存在平均文化水平偏低的状况,加上基层官场恶俗深厚,以能弄来的资金干莫名其妙的项目的事难以避免。另外,基层商业银行存款堵塞,肚子涨得厉害,其放款欲望不比区县政府贷款欲望差,睁只眼闭只眼地面对地方财政实际状况,丁吃卯粮地没完没了地不停地放贷,只要手续说得过去,放贷人的明显责任在现场能抹干净就行,谁还来管你未来还款的可行性到底如何?反正地方政府跑不了,最多就是逾期——延期——再逾期与再延期而已!
但是,此类事态不能一刀切,许多地方政府财政状况依然良好,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对其经济环境的良性化极有好处,关键是要严格审查地方政府财政的还款能力以及其未来总体还款压力状况。加上还应该严格贷款保障手续,确保回收贷款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至于一级土地开发项目应全面纳入房地产调控政策一并控制,不应继续按原有节奏进行放款。
说到被老外们都看出来了的将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制作成金融产品并通过商业银行发行转让,从而化解投融资积压风险,并在更大范围内分享投资收益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只是老外们所指的是他们所熟悉的境外发行,而我们国内本身就存在巨大的投融资需求来自然化解这一风险并分享其中长期投资收益。本身我们国内就存在大量游资找不到安全的投资渠道,加上银行加息预期较低,拓宽国内投融资渠道还将极大地有利于缓解国内的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我们确实是站得远远的并笨拙地在企图利用资本主义,我们往往就是把自己的世界安排得极为矛盾,我们经常就是一边是洪水滔天,而另一边却是炽热的沙漠,如此,我们还是怎么也想不起来要站起身来让洪水冲向龟裂的大地!我们的老祖宗有句古话叫“不患寡,患不均”,我们一直就愚钝地在目睹着不均而无动于衷。其实我们就需要做好一件事:安排好程序以便严格把关并有效审查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其财政运行状况。在适当时将这一审查纳入全国范围内的类似于证劵前期审查的环节并施行按统一标准进行的公允程序。如此,地方政府的建设也纳入了可控程序,建设规模也无需再做规划,合理的政府建设领域里的市场机制也将逐步形成,巨额建设债务将运行在一个明晰可控的轨道里,境内流动性也将缓解,民生诉求同时也将部分得到满足,如此状况,干嘛还不干起来呢?
如果我们成功地干掉了房地产风险,消除或化解了地方政府的债务积压,让宏观经济的两个发动机正常地转动起来,这样不就能让那些想看咱们笑话的人失望了吗?如此,我们才能在掀翻了这两大困惑国民经济的拦路虎之后,有可能真正解决国民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而不需又只是被迫地仅仅以口头上说说而已……
老夏
2010.6.8
附文:
中国庞大的地方债务既是隐忧亦是改革契机
路透社
投资总额达22亿美元的上海虹桥机场2号航站楼周二正式启用,并有专用地铁与市中心连接,为5月开幕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供交通保障。
本次扩建是必要的。虹桥机场原有航站楼主要面向国内航线,已经非常拥挤。同时可以预计的是,由于中国政府2008年11月推出应对金融危机的刺激计划,将会有大量公路、铁路和其他交通网络建成。
但投资者正在关注中国大规模投资的另一个侧面:地方政府大肆举债用于建设,怀疑人士担心这些耗资巨大的项目恐怕永远也收不回成本。他们称,财政恶果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
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康巴什新区为例。“建好城市,投资者就会来”成为了城市规划者的座右铭,游客称,康巴什区宽阔的大道和大厦几乎空无一人。媒体报道也称类似的空城在中国不断出现。一位美国大型证券基金经理翻看他在康巴什拍摄的照片时表示,“很明显这个问题正在加剧,但何时发展成为一个影响投资的问题还不清楚。”
在中国,与当地人口完全不成比例的地标性公共建筑随处可见。
中国法律禁止地方政府直接借债,他们一般通过地方融资平台(UDIVs)为大型投资计划融资,地方融资平台以土地等资产作为抵押,或通过政府默认的担保获得银行贷款。市场担心的是,出售土地的收益肯定不足以偿还银行贷款,特别是如果中国地产市场泡沫破裂的话。
谁来收拾烂摊子?
1975年,福特总统拒绝向纽约市政府提供联邦财政支持以使其免遭破产的厄运,这成为当年的新闻头条。可以肯定的是,类似情况不会在中国出现。
里昂证券经济学家安迪·罗思曼表示,“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认为,除了极少数涉及贪污腐化从而具有政治意义的情况之外,中国政府不会允许地方政府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而出现银行贷款违约。”
这正是经济学家们努力思考的问题。如果中央政府必须出面干预并清理烂摊子,会采取什么形式呢?是直接承担偿还义务从而增加公共债务呢,还是由国有银行先行将这些债务以增加坏帐的形式加以处理?罗思曼预计,两种方法都是可以承受的。“这是一个长期的结构性问题,但并不会马上威胁到中国的银行系统和财政状况。”
债务规模有多大
市场感到不安的部分原因在于,没有人知道这个财政黑洞到底有多深。美国西北大学教授维克多·施最近估计,地方融资平台的借款总额达到了惊人的1.6万亿美元。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则认为,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为6万亿人民币(8800亿美元),投行中金公司的预计为5.6万亿元。
这将使中国总债务负担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由26%提高至43%,但仍低于多数主要国家的水平。中金在3月9日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所谓的债务危机是被夸大了。不过花旗的经济学家则认为,到2011年底,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
若按最坏的情况估计,这些债务中的20%将无法偿还,银行坏帐会增加2.4万亿元,其不良贷款率将为4.4%左右,或要指望政府挽回他们的损失。
花旗3月12日的研究报告称,“假设经济的其他部分运行良好,中央政府能够化解这一隐忧,但在问题最终解决前,肯定会让市场和银行业如坐针毡。”
改革的机遇
中国政府非常清楚正在积聚的风险:商业银行已被要求严格审核地方政府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财政部正在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借债的相关规定。但有乐观的看法认为,债务困境或能刺激金融改革,例如促进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发展,为地方政府提供另一个融资渠道。
维克多·施称,应允许商业银行直接出售次级债或不良贷款资产,或许可以通过证券化的方式。若中国政府向国内外投资者出售不良贷款资产,则有助于推进在海外推广使用人民币的目标。
维克多·施在博客中写道,“根本上说,我认为中国政府可以将此转变成为实现金融系统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难得机遇。但是,政府必须迅速采取行动,赶在地方债务膨胀到难以应对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