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比较和分析


    新平衡·新举措·新挑战

――中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比较和分析

如今,在世界经济缓慢回升的过程中,中美两国都在制定旨在克服经济发展原有矛盾的战略,希望通过经济发展转型,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中国要转向消费驱动,而美国要转向出口驱动。两个大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必将给世界经济带来深刻的影响。
  
  
  中美经济转型战略的不同选择
  
  美国:转向出口驱动
  
   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促使美国寻求经济可持续增长之路。目前,实行经济转型已成为美国朝野的共识,其选择的转型方向主要是出口驱动
   笔者认为,美国做出这样的选择,有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美国过去长期依赖金融业,通过债务驱动和过度消费来支持经济,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85%左右。金融危机一方面证明这种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另一方面,当前全球银行业不良资产和有毒资产仍然很多,在不良资产清除掉以前,金融业难以稳定,加之目前全面强化监管的呼声日益强烈,可以预见,金融规模缩小将难以避免,消费要想恢复到以往水平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因此,经济要获得可持续增长,还是要发展实业,推动出口,即采用出口驱动的增长模式。
   其次,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工业基础雄厚、技术领先全球,这是美国优势所在,而扬长避短,也是竞争之道。
   第三,美国长期存在贸易逆差,被认为是这一轮危机重要根源之一,通过扩大出口来缩小逆差,是促进其平衡经济的必然举措。
  
  中国:转向消费驱动
  
   本轮危机同样使中国长期经济增长过程中所积累的问题再次暴露出来。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生产能力迅猛扩大,而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阶段、收入分配体制、社会保障制度、人口结构以及东方文化等因素,我国储蓄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而消费率一直较低。因此,从储蓄和消费结构上看,我国选择扩大出口来解决总供求之间的矛盾有一定必然性。在出口导向战略下,我国出口持续了高速发展,外贸依存度保持60%左右的高水平,这对于一个大国而言,使经济运行聚集了极大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第一,出口过多,而本国消费相对较少,使总供求之间长期处于不平衡的风险之中。本轮危机中,外需急剧萎缩,而我国经济也因此出现大幅下滑,经济增长并不完全受自身控制,在施以调控政策时也比较被动。
   第二,由于外贸依存度过高、外汇储备超速积累,使本国经济日益受到汇率波动的极大牵制。
   第三,过高的贸易顺差还使得贸易摩擦加剧。
   第四,本国资源和环境长期用以为国外提供质大量优价廉的商品,而本国居民消费却增长缓慢,这一方面使得国民福利受损,另一方面也使得本国未来发展受到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
   正因为上述原因,本轮危机让中国对于以往的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检讨,并提出了扩大居民消费为核心的战略转型。
  
  
  中美两国经济转型的特征与影响
  
   美国:打造出口商品新的比较优势
  
   对于此次美国转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关注:
   ――新能源产业和低碳经济将成为美国出口驱动战略的载体。
   美国向出口驱动的经济增长转型的前提是,美国必须要使其出口商品具有比较优势。但从美国目前的贸易结构来看,在传统的制造业并不具有比较优势,其主要出口产品为高端服务产品以及先进技术装备。因此,美国要想获得新的比较优势,就必须在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低碳经济)中争取到规则的制定权。按照这一思路,不难发现,美国当前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占领新能源产业制高点,正是为培育这一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生产做准备。笔者就预计,美国实施出口驱动增长战略,势必要建立在新能源产业和低碳经济的基础之上,其出口增长也将以新能源产品为重要支撑动力。
   ――美国中短期内将保持弱势美元和贸易保护政策。
   为了实现经济向出口驱动转型,美国必将在本国利益的驱使下,制定相关出口政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汇率政策和贸易自由化政策。具体分析来看:
   首先,在汇率政策方面,弱势美元成为短期常态。第一,强势美元的基础是与美国强势经济相匹配的汇率政策,这符合美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霸主地位和国家利益,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使得美国经济衰退较为严重,这使得美国再继续保持强势美元较为困难。第二,在全球经济平衡的战略下,为了促进出口,限制进口,弱势美元必将成为促进出口驱动模式的政策选择。第三,为应对危机,美国实施了大量的财政刺激政策,到目前为止财政赤字已达到GDP10%左右,保持弱势美元,必将导致国内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有利于其减轻债务负担。但是,由于美国一方面还必须进口大量的制造品,另一方面,美国保持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始终是其核心国家利益,这就使得长期来看,美元将走出低谷,逐渐重返强势。
   其次,贸易自由化政策方面,贸易保护主义成为短期常态。第一,受危机影响,美国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和增加就业,势必实施贸易保护政策。第二,为确保出口驱动战略得以实施,尤其是在世界低碳经济发展尚处初级阶段,美国在新能源产业领域的比较优势还未形成,且欧洲、日本在该领域的发展较美国领先一步,这使得美国必然将在一个更长的时期内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然而,国际贸易自由化是一个历史必然的趋势,贸易保护终将不能持久存在,与此同时,美国积极地占领新能源产业和低碳经济的制高点,以其在技术领域的绝对优势和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必然重新获得新的比较优势,届时贸易保护自然减弱,而美国也将重新选择支持国际贸易自由便利。
  
   中国:在严峻的环境压力中扩大消费
  
   中国的经济转型不仅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更重要的是为了化解多年快速发展中所累积下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从而为未来长期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具体来看,有以下各方面值得关注:
   ――中国的消费驱动模式面临资源环境的制约。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解放,也支持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我国资源环境已经达到了危险边缘。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城市化也正在加速推进。根据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经验,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是资源消耗的高峰时期,而且在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重工业投资长周期锁定效应的作用下,经济发展必将伴随着对能源的高消耗、对环境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消费方式,因此,在应对危机、实现经济转型、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下,中国经济向消费驱动模式转型所面临的最严峻的制约是资源环境的压力。
   ――中国消费增加将对国际商品价格产生一定影响。
   由于我国人口规模和消费潜力均较大,一旦消费潜力得到释放,进口大幅增加,势必将引起国际商品价格的上涨,而且国际大宗商品定价机制已经在更大程度上受到金融衍生工具的影响,这将会进一步放大价格上涨,从而使我国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同时还将使我国备受国际舆论责难,使得进出口环境出现恶化。
   ――收入分配不合理和社会保障不完善将是中国实现消费驱动模式面临的最大障碍。
   中国低消费水平的原因众多,其中收入分配不合理和社会保障不完善是最关键的因素。第一,收入分配不合理导致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而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增长难以追赶经济的增长。由于高收入水平的人群边际消费倾向较低,形成了大量的闲置资本。而具有较高边际消费倾向的中低收入者缺乏真实的购买能力。第二,社会保障不完善,使得人们必须为医疗、养老、教育等多方面支出而储蓄。
  
  
  积极主动促进经济转型
  
   美国扩大出口、中国扩大消费,这是促进全球经济走向新平衡的战略调整,但同样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而从中国的角度出发,美国经济转型对中国经济发展形成了较大的冲击,这使得中国实现经济转型更为迫切。那么,中国究竟该如何应对这样的新形势呢?笔者认为,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消费和积累协调发展应成为发展追求的目标。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的消费都是不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因此,中国的经济转型,不应该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应该是不断走向均衡,即使国民经济的消费与积累相协调。与此同时,中国实施消费驱动并不意味着仅仅扩大消费,放弃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而是要实现消费和出口的双轮驱动、协调发展。
   ――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和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则的制定。低碳经济被誉为是人类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迈进的新一轮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转变,还隐含着一场世界经济新的领导权的争夺。目前这场革命正处于规则制定的初级阶段,这恰恰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其中,以争取在未来发展的主动地位。
   ――大力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在新形势下,发展低碳经济和新能源产业的关键环节是要实现技术进步。只有技术进步,尤其是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才能真正提高国家综合创新能力,进而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积极应对全球贸易保护。应积极推动与各国达成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共识和承诺,并督促尽早取消已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针对有关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两反两保调查,要通过行业协会,组织有关企业积极应诉,力争减少对我国不利的裁决;利用WTO等组织内有关机制,积极应对不合理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对与我国采取不合理贸易摩擦的国家,在必要时采取报复措施。
   ――积极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改变当前人民币实际走势盯住美元的局面,减轻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压力;进一步增强汇率弹性,在现有基础上扩大中间价浮动区间,在更加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进一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新型城镇化道路。
   ――完善制度体系,促进经济向消费驱动转型。破除垄断,促进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扩大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收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促进金融体制改革,拓宽投资渠道,保持资本市场稳定,使更多的人能够获得财产性收益;完善包括医疗、就业、养老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人民群众的不确定预期,排除消费的后顾之忧;完善消费信贷体系,为消费提供金融支持等。(作者:徐策    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