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给“理性维权”创造一片空间?


    近日,武汉农民杨友德自制土炮抵抗强拆引发各界关注。新京报今天以正版篇幅报道了此事。实际上,针对暴利拆迁等采用“极端维权”的事件近来频频暴露报端或媒体,但暴利拆迁依然不断上演。
农民土炮轰走强拆队 自称维权比生命重要(组图)
  正如新京报在前期分析“极端维权”的事例时指出:“按照中国人的国民性,一般人是不愿意‘惹事’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热衷“极端维权”呢?专家说这是“弱者的武器”。”似乎从现实形态看,还有一个点,就是“极端维权”管用,能有效解决问题。新京报的一位评论者同时指出:“原因很简单,一旦‘极端’,必然会引来媒体报道,引起舆论的关注,如果幸运的话,还能遇到一两个重要官员专门批示,从而迫使当事者必须面对问题,回到谈判桌上来。想谈判,当事人不理睬,打官司,又经不起折腾,‘极端维权’自然而然被认为是‘最佳选择’”。因此,要想让公民的维权从“极端”走向“理性”,必须理性对待公民的诉求,并迅即解决,而不是有意无意地给“极端”创造条件。

  由于多重因素影响,我国目前正处于矛盾不断膨胀期,治安形势更趋复杂,如何遏制重大群体性事件多发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难题。在这样的社会中,当他们的房屋被拆迁的时候,他们可能不说话;当他们的土地被占的时候,他们可能不说话;当他们的邻居吃喝所有的一切全报销,特权、腐败无处不在的时候,他们也可能不说话;当他们的孩子从上了幼儿园开始,就得行贿、交借读费的时候,他们也可能不说话等等,但是他们会记在心里,如果有一天不能忍受这种极大痛苦的时候,他们可能突然就开口说话了,他们说话的方式通常是采用极端的方式来应对,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

  近日,清华大学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发布《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报告指出,近些年来,我们实际上已经陷入“维稳的怪圈”:各级政府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维稳,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数量非但没减,反而不断增加,在某种意义上已经陷入“越维稳越不稳”的恶性循环。报告提出新的稳定逻辑应该是:维护宪法所赋予的公民合法权利,有权利的保障才有相对的利益均衡,有利益的均衡才有社会的稳定。(4月19日《中国青年报》)

  事实上,公民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和自身权利的维护,当前某些地方政府的维稳思路,是极度功利而且极度短视的;这种简单化的强制处理方式,等于是往已经遭受各种不幸的弱势群体伤口上再撒盐,社会正义经由权力之手被更严重地撕碎,既得利益集团越发坐大并越发嚣张,整个社会可能将由此陷入权贵资本化与暴戾黑恶化的深渊。

  要想在现实中,让“极端维权”变成理性维权,倘若没有依靠于法律与制度的强力约束,仅仅依靠权力自觉注定只能是空谈。只有让地方政府的核心政绩、公平正义与官员的乌纱帽紧密联系起来,最大程度上给权力以约束,使得法律永远站在权力之上,法治永远站在人治之上,只有政府为公民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合理的生存土壤,“极端维权”才能逐渐淡出社会。

  
“维权就是维稳”不能依赖权力自觉
  
       
非暴力公民维权

  
“集体暴力抗争”:一种值得高度关注的极端维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