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业,路在何方?


        教育产业是民生产业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衣食住行是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其次便是教育与素质。

       现如今的社会,可以不住好房,可以不上好医院,却绝没有人不想让孩子上好学校的。当然也有例外,在中国最出名的莫过于郑渊杰,不过细看过来,有几个郑渊杰?又有几个丁俊辉?所以教育是每个家庭对孩子最大的投入,其实站在高一点的角度,也是社会对自己未来的投资金。

       然而很可惜的是,社会似乎早已经忘记教育一批人是为了发展社会,虽然政府不断采取了一些措施,僻如九年制义务教育等等之类,力度也不可谓不大。但是自从教育被发展成为一项产业之后,作为民生产业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教育的各个环节充斥了利益谋取的不足为外人道的朽腐味。

        幼儿教育在我印象中尚没有真正纳入国家教育序列,所以报纸上也提到公办幼儿园的概念,在我印象中极其模糊,最多与大工厂单位自办的幼儿园能联系起来。在西安今年新近将最低工资调至760元的情况下,即便是城中村中个体举办的幼儿园每月的学费也在300园以上,稍微好一点的便在500到600元的范围,再有一点操场空间有点其它设施的便近于1000元每月。这里面的费用尚不含兴趣班以及其它费用。试想幼儿教育在这些幼儿园中究竟发挥到什么地步,个人也有一点体会,但真的不敢称道。

       及至小学,国家明文规定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可是无论那个学校,仿佛只要有一点点好的条件或者名声,无不以几千上万的进校门槛费用为基础,当然这前提多半是跨学区之类的。初中高中情况类似。所以尽管国家推行义务教育,但在实际中总无法行通,而且最为奇怪的是你必得找熟人托门路才能进得去,才能有机会交钱。也许这也是国这高压政策迫使原来的明收直取变成了暗中进行罢。

       现如今的大学比原来的多了不知多少,除了一本二本,现在又多了三本,再加上专科,中专,大有普及大学教育之势。只是尽管现在的学费高了,学校教师多了,待遇也提高了,可是学生的质量却降低了。有朋友在学校供职称,现在的学校对教师倒是严格了,可是对学生却松了。为什么?学生上四年交近十万块钱,可是毕业了却不知道前途何在,如果你再不让他们毕业,学生的心情怎么好?如今的学生不比原来的学生,一旦心情不好就跳楼,你数一下,全国高校如今还有几个没有过学生跳楼的历史?朋友说现的教师甚至要亲自给学生修改论文,包括错别字在内!还有就是学校找学生来测评老师的受欢迎程度,如果打分不达标便和职称挂钩,几年内不让你评职称,可是分数达标了却没有影响和奖励。

       教育自幼儿开始,都是以产业利益谋取为目的,而作为教育本身的内在因素,除了应试本身以外,其余的都被忽略了。作为教育链条中的受教育者,除了幼儿阶段被标榜素质教育外,其余无不以应试为第一目的。及至上了大学,刚以找到工作为第一要务。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仿佛也不再有原来的清高与高尚,穷教书匠的概念什么时候竟一去不返,无论是小学初高中还是大学,至少在城市里面,仿佛已不再有贫穷二字与其相关。如果工资不足以满足,莫不如随便教几个学生,不怕没有生员,虽然这也在国家禁止之列。

      相反的倒是在偏远农村,仍然有让人尊敬的师长,那些最需要教师的地方,反倒是生活一群穷教书匠,为了让孩子识字,一月仅收入几十或者二三百元。听说国家现在正在进行一项清退临时代课教师的政策。这项政策对于偏远地方,至少是目前的这些教师,影响甚大。教师本是一项崇高的事业,现今只变成一个叫人敬畏的职业。这无不与教育发展成产业有关。

      教育作为一项关系到国家社会长远发展的事业,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状态,只能是杀鸡取卵,满足当前利益,而为以后带来的隐患将无法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