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建筑应该什么样?


                    什么样的建筑是好的设计?

                     文/马跃成
     早晨在某公园穿行,发现去年翻种了两次的路边草坪又成了杂草丛生,这个公园这些年就没有停止过折腾,今天看到占据大半个公园的湖边、路旁又拉起了围挡,挖掘机也开进来了,看来又是不小的工程。
     公园建筑应当是精品中的精品,但是这个公园新建成的这栋小楼,让人感到不伦不类,难道这是中西结合,古今结合的必然结果。把玉石栏杆贴到墙上是什么意思?玻璃雨棚在这里是不是有点另类?中式椽子与西式瓦顶是不是和谐?
     很多时候,每一个元素都很好,但是生硬的堆积到一块就不好了。这个建小筑很简单,,但是由于建在了公园里就不简单了。如果是农民新居也不好多评论,但是是公共建筑就要细心了再细心才对。

 

     前几天参加某网站关于中国建筑与建筑师作用的座谈会,深感中国建筑师的发挥空间很受限制,社会上官本位的观念让领导成了无所不能的神人,什么事情都要领导来定,设计师的方案很多时候不如领导的一句话顶用。
     但是,建筑师的责任和作用,也不能说因为领导的喜好就没有作用了,中国正在大规模地进行建设之中,建筑师总还是大有作为的。
     在十多年以前,看过一本刘心武的一本建筑评论,把长安街的新建筑逐个进行了评论,包括妇联大厦、交通部大楼等,现在要是再写,又增加了工会大楼、首都博物馆、北广大厦等最新的建筑,当然最著名的国家大剧院自然应当列在首评作品了。
     长安街可以认为是中国建筑博物馆的一个缩影,这里有50年代的十大建筑民族文化宫、电报电话大楼、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等,也有改革开放后的代表性建筑中国银行、图书大厦、民航大楼等,进入新世纪后又搞了些世纪建筑像世纪坛、大剧院、新闻大厦等等。
     如果把长安街的沿线建筑纳入进来,那么就更有的看了。
     从刘心武的评论中也可以看出,虽然各大建筑给人的感觉有好有不好,但是总体上说,长安街的建筑可以认为是中国建筑的经典作品。
     但是长安街建筑也有引起激烈争议的,比如国家大剧院、世纪坛和央视大楼。人们争议的焦点其实还是落在了一个怎么继承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上,怎样体现一个中国的建筑,这是最重要的。
     其实,在中国建筑史上,怎样让人们在适应现代潮流中表现出中国的建筑元素,这一直是建筑师追求的目标。贝律明在上世纪80年代设计的香山宾馆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代表作品,长期被人们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