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公租房是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


      楼市调控已经进入7月份,房产税尚未落地,公租房率先进入了公众视野。先是中央领导开会强调,紧接着又有七部门联合制定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出台,一时之间,公租房成为人们热议和关注的焦点话题。

      据了解,公租房政策把住房保障方式从过去的以售为主转向租售并举乃至以“租”为主,其供应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一些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将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

      众所周知,“蜗居”、“房奴”现象的形成,与相当一部分低收入群体所面临的房价较高密切相关。而从政府的角度来说,以往保障性住房供应不足,资金和土地是绕不开的两大问题。现在要推进公租房的建设,需要明确落实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责权,如地方政府通过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加大对公租房建设和运营的投入,中央则以适当方式给予资金补助,特别是公租房用地要给予制度上的保障。如果能结合一些城市已经开展的降低地价让开发商配建公共租赁房的方式,并探索创新其他形式,让整个公租房的具体实施过程公开、透明,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必然能发挥其越来越大的作用。

      当然,从目前来看,确实也存在住房档案和收入信息等个人征信系统不健全、无法准确界定住房保障对象的问题,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只要各地都在推进这项政策,必然能逐步摸索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不可能让这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毫无瑕疵,但我们确信,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一个对社会至关重要的保障制度,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做到更好。一度时期以来,我们看到在整个住房体系中,商品房的比例占到非常大,而保障房则要少得多,这就等于把很多有住房需求的人推向了商品房的“独木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财富的两极分化和情绪对立

      事实上,“人人享有适当住房”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现在房价的过快上涨需要调控,而客观上由于高房价而导致的高房租同样也不容忽视。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有一个健康的商品房市场和一个有力的保障房机制,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据悉,北京市发改委已批准北京第一块公租房项目用地——海淀区西二旗公共租赁房项目的建设,涉及建筑面积约5.1万平方米。该项目建成后,北京住建委或北京市政府将委托其他单位,以5700元/平方米的价格回购该项目,并以低于市场价的租金租给符合资格的居民。可以想见,这一项目的具体实施,以及北京2010年可能达到50万平方米的公租房规模,真正体现了政府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保障人民群众改善住房条件的决心和信心。

      现在中央提出的公租房政策与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调控有着紧密的联系,公租房指导意见的出台与落实,既可以有效地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又加强了住房保障,这样就能进一步完善中国的住房体制,引导楼市进入沿着更加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