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过电影 女性生存法则


《名利场》:是女人都想过好日子

  ■电影改编:这部小说曾先后七次被改编拍摄成影视作品,瑞茜·威瑟斯朋这个版本大约算是最有现代感。

  ■扪心自问:想过得更好,这在当下还应该被质问吗?每一次关口都能做出聪明的选择,还有比贝姬更好的榜样吗?

  在金球奖影后瑞茜·威瑟斯朋不太多的作品中,好评最多的是2004年出品的《名利场》。

  《名利场》原作是名著,出自萨克雷。此人了不得,连著名的勃朗特姐妹、简·奥斯汀这个级别的作家,也会话里话外对他表达敬仰,文字中不断向他致敬,更不用说在《乱世佳人》和《曼斯菲尔德庄园》等名著中频频看到的《名利场》的影子。这部小说曾先后七次被改编拍摄成影视作品,瑞茜·威瑟斯朋这个版本大约算是骨子里最具有现代感并且最豪华的,她在其中已不能仅用漂亮来形容,几乎是性感到狐媚。导演是曾拍摄过《季风婚宴》的印度裔才女米拉·奈尔。

  这是一个关于出身寒微的女子拼尽吃奶的力气要跻身上流社会的故事,贝姬的一生,基本上可以用“闹”这个字来概括。

  “闹”,通常是因为欲望在燃烧,也可以用“争取”这样的好词代替。一个人,龟缩在小小的角落里,不能甘心,就折腾,七折腾八折腾,最后地方大了,先是腿伸直了,继续闹,渐渐有了活动的空间,再闹,空间更大,并且摆满了自己喜欢的东西,无休止地闹下去,最后,有了心爱的人、可爱的家、花不完的钱、体面的地位、可以指手画脚的话语权……闹到最后,闹不动了,安享晚年。大体上这就是“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好青年可以看得见的一生轨迹。另一些人,体力差点儿、心气差点儿、运气差点儿,怕是闹不到头,或者也就闹个差不多。贝姬属于闹出了名堂的幸运者,当然闹到最后难免心头有伤。

  贝姬出身贫寒,也许这样的出身和过早体会的艰难生活更容易让一个心高的女孩子立下改变命运的志向,她从小就懂得,女人要征服世界,美貌与智慧并重,加上关键时刻的当机立断豁出去就是成功的保证。

  贝姬的审时度势在电影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她要是活着,总有100多岁了,尽管如此,对于眼下和她有相同的人生理想的现代都市女子,她每一次在人生关口的聪明选择,仍具有榜样作用。比如她在还是一名家庭教师的时候就懂得要离开农村进军城市,因此她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考利家老处女的邀请转战伦敦;比如她知道结交权贵和与权贵家脑子不太好使却拥有继承权的毛头小子联姻能从根本上改变身份,因此她能背着老处女与考利家最有希望的继承人秘密结婚……贝姬的路每一步都是稳扎稳打。

  在以往的文学教科书里,贝姬是遭批判的,理由是她身上集中了“虚荣”、“贪图享乐”、“不择手段”等等,这些显然是不能被主流社会认同的。假如女人们都像她一样,拿自己的美貌和才智与男人、与社会做起了交易,岂不是真的坏女人上了天堂,让那些本分的好女人怎么能心理平衡?

  很可惜,我们这些看客,永远会喜欢贝姬这类女人的传奇,而忽略良家妇女的平淡。贝姬们的奋斗史总能让我们唏嘘,原来自古以来的惊世红颜,都有一本辛酸的血泪史。

《包法利夫人》:

永远活得不甘心,直至送命

 

  ■电影改编:被誉为法国新浪潮电影开山祖师的克劳德·夏布罗尔执导的同名影片是公认的最好版本。

  ■扪心自问:不甘生活的平庸,就拿出轨当出路?

  初次遇见,冥冥中有希望隐含其中:这个人,也许能带来不一样的生活,不管是什么样的日子,总会比眼下好一些、有意思一些,更何况还有爱情,哪怕只是爱情刚一到来时的新鲜感。于是,像飞蛾扑火一样扑上去,纠缠,在纠缠中把这希望放大了无数倍、无数次。接下来,纠缠得累了,被纠缠的人和伴随这个人的到来而被改变的生活变成了常态,没有风雨,渐渐也没有激情。平静下来,不必为生活奔波,有空常常检视每一天,最后细致到检视每一刻,原来不过如此。渴望新的激情和刺激,眼前人浑然不觉甚至不思进取。失望,力图改变,终于不能改变,然后绝望。以后,或者坐以待毙,或者找机会逃脱。坐以待毙的,日渐颓靡;逃脱的,不能避免再次重复以上的各个环节,周而复始,直至重复不动了,回归到坐以待毙。

  如果这就是一个内心丰富的、渴求每一天都能感觉到幸福的女子的一生,人生该是多么暗淡、多么不舒服、多么不愉快、多么失意、多么寒冷、多么缺少成就感……多么令人不甘心且欲罢不能。爱玛就是这样一个处于这种状况中的女人。

  爱玛是福楼拜的名著《包法利夫人》的主人公。由被誉为法国新浪潮电影开山祖师的克劳德·夏布罗尔执导的同名影片是公认的最好的电影版本。饰演包法利夫人的是法国最具实力的演技派女星伊莎贝尔·于贝尔在法国是天后级人物。

  没有成为包法利夫人的时候,爱玛是一个漂亮姑娘,素色长裙,柔软长发,守在窗前绣花,也是一幅动人画面。医生来了,她心动了。

  成为包法利夫人之后,爱玛有过很短暂的快乐。很快,一成不变的生活让她感到寂寞,有些不满足,有些期待。她的需求在丈夫眼里是华而不实的非分之想,不值得理睬。爱玛因为交流的失败而频频失望。

  婚姻有时候就是这样,如果两个人都满足于婚姻的存在而不关心它的质量,那么很容易和谐;如果两个人都正好相反,并且懂得共同努力,也能趋于和谐;糟糕的是两个人刚好占据了两边,一个人在乎婚姻的存在,一个人强调婚姻的质量,并且两个人都不肯妥协,那么结局肯定就是一拍两散,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爱玛是一个极端的例子。绝望之后,遇到了勾引她的坏男人。她竟把这些人当成能够拯救自己逃离平庸生活的稻草。她渴求改变,因而忽略了其中的阴谋。她把坏男人对已婚女子的猎奇当成了冲破藩篱的爱情。两个情人最终都没有能给她的生活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她策划过私奔,却因为对方的撤退而把她逼入更绝望的深渊。

  这是一部极其忠实原著的电影,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一个追求“虚荣”、“刺激”的女人“堕落”的过程。抛开爱玛对漂亮衣服和首饰的喜爱,抛开她对奢华的喜爱,还有什么致命的错误能值得福楼拜大师把她永久地钉在耻辱柱上?一定是她对现实生活的不甘心和她渴望和谐的精神生活和反抗平庸人生的行为。这部作品中强烈地传递了一种观念,那就是女人必须本分,必须接受命运派发给你的那部分别人认可的幸福,必须不能有额外的要求,如果你有,你的人生就会是死路一条!你看,爱玛这个人,不是吃下了砒霜,口中流着黑色的血而痛苦地死去了?

  这种写下一个惨烈的故事对女人实施恐吓的行为是多么可怕!如果你不幸读了这本书,不幸看了这部电影,更不幸的是,你正好生活在一桩庸俗的婚姻里,正好企图有所改变、稍加反抗,难道爱玛的死,不能成为一曲敲在你心头的警钟?在这样的警钟长鸣里,怎么活着都不甘心的女人战战兢兢地安下心来,在平庸的日子里祈求更加平庸,这才是这类教化的目的吧。

  假如这样设计爱玛的个人背景: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职业和收入,有自己的房子,有现行的、因感情不和谐而可以离婚的法律,有选择再婚或者单身的自由,她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她还会不会自杀?有如上背景的现代女性,没能生活在爱玛的时代,这有多好啊!

《哈姆雷特》:

强女人苟活,弱女人找死

  ■电影改编:在名著改编电影排行榜上,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名列第一。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版本有两个,一个是1948年由英国最出名的老牌帅哥劳伦斯·奥里佛导演并主演的黑白电影《王子复仇记》,另一个是1990年由美国好莱坞以《勇敢的心》成为奥斯卡影帝的梅尔·吉布森主演的彩色影片《哈姆莱特》。

  ■扪心自问:女人虽不是王子,但也躲不过这一问,TO BE OR NOT TO BE?

  杀兄霸嫂的故事在中国的古典文学和戏剧中也出现过,基本上都和老莎描写的侧重点差不多。主要写小叔子坏,嫂子是无辜的、被欺骗的、被侮辱和胁迫的。哈姆莱特的叔叔,设计杀害了老国王,霸占嫂子,同时霸占江山,王子假借演戏之机,戳穿叔叔谋杀国王的真相,这时候,王后表现出惊讶——仅仅惊讶,没有愤怒。按照剧情的交代,她不愤怒,是因为她不知情。

  也许是把人往坏处想了。这样一想,就能找到对这女人的另一种解读方式。也许,王后是知情者,只是为了某种潜藏在内心深处的目的而没把事情说破。一个过了中年的女人,且有个已经长大成人、学富五车、足以继承皇位的儿子,她除了嫁给谋杀者,完全可以有另外的选择。比如,她可以鼎力相助自己的儿子,就像丧夫的慈禧太后那样端庄地垂帘听政,也不至于令丈夫的江山落入旁人之手。为什么不呢?唯一的解释,就是她不愿意把心思放在国政、家政上,她只愿意依附在男人的羽翼之下,只要得以保存得天独厚的享乐。我们从电影中看到的王后是快乐的,虽然在老国王去世时哭得像个泪人。这并没影响她丧夫两个月后再度成为国王的新娘。

  基于这样的猜想,王后应该是个成熟而狠心的女人,她的狠心表现在谋杀自己的道德观。她是聪明的女子,知道在失去丈夫和王后的宝座之后需要什么、需要用什么样的方式保护自己并满足这些需求。于是,她选择妥协,妥协之后,慢慢地让自己忘记本来了然于心的真相。如果不能忘记,暂且忽略,慢慢地,居然也快乐起来。能说服自己并最终妥协给欲望的女人是强悍的,她要杀死正义,然后平复内心。王后的千疮百孔掩埋在心底,只她自己能看到,永不示人。

  和王后相比,奥菲利亚则代表了脆弱。哈姆莱特爱她。但他身处危险之中并且伺机报杀父之仇,不得不暂时冷落爱人。奥菲利亚单纯到了相信世界上人的面目只有一种,还是最美好的、最接近天使的那一种。这样的女子没有能力抵挡现实生活中哪怕微小的一个震动,更不用说是一场血雨腥风的浩劫。这样的眼睛看到的永远是阳光和花朵,所以她们会被暴风雨惊吓致死。奥菲利亚的梦碎了,她也就跟着它们一起碎了。

  面对奥菲利亚安详的遗体,梅尔·吉布森扮演的哈姆莱特欲哭无泪,他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他更爱她,四万名兄弟的感情加起来也不及他深情的万分之一。可是这样的女子注定不能成为他“斗争生涯”中的伴侣,她太精致也太容易被摧毁。

  不幸的哈姆莱特身边的两个女子都是活得那么绝望的女人。王后因为对人性的绝望而选择了苟且偷生、自欺欺人的自娱自乐;奥菲利亚因为对命运的绝望而一举香消玉殒,纯真的灵魂一败涂地。她们扮演的人生角色除了哀伤还是哀伤。

  有个美国作家说,一个不成熟的人,会为了一桩事业而悲壮地死去;一个成熟的人,却会为了同样这桩事业而卑微地活着。如果这两个女人所期待的幸福就是她们一生的事业,那么,奥菲利亚的死,并不悲壮,王后的苟活,也绝不能仅用卑微概括。(安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