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当年怎么对待冒名“假鲁迅”事件?


鲁迅当年怎么对待冒名“假鲁迅”事件?

------致大海最深处一滴水

               

余秋雨阎崇年们为何吹捧腐朽清王朝? 王若谷

 

 

    1.“大海最深处一滴水”在王若谷博客留言:

 

   面对中国的现状,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对付腐败,打击黑恶势力。
   王老师,您支持阎延文关于中国作协必须改革,支持知识分子要有良知,反对余秋雨一类虚假的文化明星;怀念抗美援朝的革命先烈,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下子就能够解决好的,需要付出长期努力。

   鉴于您的忧国忧民,我建议您和易中天先生团结合力,共同建设我国良好的文化环境。易中天也支持阎延文呼吁中国作协的改革,对余秋雨也持否定态度,你们有很多共同点,因此,你应该和易中天求大同存小异,共同对敌,不要窝里斗,不要互相消减力量。耀高风亮节,好不好?

--------------------------------------------------------------------

   2.博主王若谷回复:

   你好!你这个关于“团结、求大同存小异”的呼吁,我是基本赞同的,但是有个原则和前提,就是易中天必须公开辟谣,说明“王若谷不是易中天”。
   孔夫子不是早就说过吗:必也正名乎!一个现代杂文家,如果连姓名被盗窃都不能捍卫自己的权利,还叫什么杂文家!
   你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

             致大海最深处一滴水

大海最深处一滴水:你好!

   你呼吁团结的拳拳之心,我很感动。说实在的,我何曾不想休战,去专心写我的长篇小说。

   但是,面对自己的姓名都被人抢走,我能熟视无睹吗?

   孔夫子不是还这样说过吗:必也正名乎!

   我记起了鲁迅的一件往事。

   请看鲁迅当年是怎么对待冒名的“假鲁迅”事件的?
   杭州工作期间的“木瓜之役”是鲁迅难忘的一段经历,他对杭州并无坏印象。后来他很少来杭州。他为什么会那么不喜欢杭州?我们知道西湖边曾经发生过冒名的“假鲁迅”一事。1928年1月间,,杭州的大学生当中盛传鲁迅到过杭州,有人亲眼看到他在孤山脚下曼殊和尚墓前看到他题诗。当时,鲁迅已是享有大名的作家,不是当年在杭州默默无闻的教师。这件事所以在杭州读书人中也有不小的轰动。 
    过了一阵子,连鲁迅在上海也知道了,他先是从叶圣陶那里听来的,接着他在19282月下旬,收到粉丝M女士(马湘影)一封“情书”:“自一月十日在杭州孤山,多久没有见面了。前蒙允时常通讯及指导……”

   鲁迅彻底晕菜。因为近十年自己从来没有到过杭州,更谈不上指导文学女青年。

    鲁迅写信托杭州的青年朋友许钦文去调查一下。结果到了孤山脚下,苏曼殊的墓前没有找到传说中那首诗。根据传闻,诗是题过的,可能被人擦掉了。许钦文他们在学生中打听,知道确实有一个叫“鲁迅”的先生在苏曼殊墓前题了这首诗。这个人就在杭州,是西湖不远的松木场小学教书。他们找到了这个人,也姓周,名叫鼎(或鼎夏),三十多岁摸样,脸瘦长,上唇留着短须,身上穿了白色裤褂,脚上是草鞋,手里拿着教鞭,正在上课。见面互通姓名,许钦文和同行的朋友川岛没有说自己的真名,只是说慕名拜访他,他居然真的自称鲁迅。说话的口气是对当时世道不满,怀才不遇才隐居教小学生。说自己写过一本《彷徨》的小说,虽然销了8万多册,但自己不满意,要另外写一本。鲁迅还写过别的什么,就说不上来了。谈话时,此人嘴里虽滔滔不绝,却目光发直,眼睛四面乱看,指手画脚,想当然地做出一些他认为鲁迅应该有的手势。还叫他们两个以后再去,有什么问题去问他,他乐于知道。川岛他们的感觉是此人神经不正常。 
    呵呵!真鲁迅遇到了假鲁迅,3月27日,鲁迅就这件事写了一篇《在上海的鲁迅启事》,声明全文如下:

     

      大约一个多月以前,从开明书店转到M女士的一封信,其中有云:
     “自一月十日在杭州孤山别后,多久没有见面了。前蒙允时常通讯及指导……。”
      我便写了一封回信,说明我不到杭州,已将十年,决不能在孤山和人作别,所以她所看见的,是另一人。两礼拜前,蒙M女士和两位曾经听过我的讲义的同学见访,三面证明,知道在孤山者,确是别一“鲁迅”。但M女士又给我看题在曼殊师坟旁的四句诗:
     “我来君寂居,唤醒谁氏魂?
      飘萍山林迹,待到它年随公去。
     鲁迅游杭 吊老友
     曼殊句一,一○,十七年。”
     我于是写信去打听寓杭的H君,前天得到回信,说确有人见过这样的一个人,就在城外教书,自说姓周,曾做一本《彷徨》,销了八万部,但自己不满意,不远将有更好的东西发表云云。
      中国另有一个本姓周或不姓周,而要姓周,也名鲁迅,我是毫没法子的。但看他自叙,有大半和我一样,却有些使我为难。那首诗的不大高明,不必说了,而硬替人向曼殊说“待到它年随公去”,也未免太专制。“去”呢,自然总有一天要“去”的,然而去“随”曼殊,却连我自己也梦里都没有想到过。但这还是小事情,尤其不敢当的,倒是什么对别人豫约“指导”之类……。
     我自到上海以来,虽有几种报上说我“要开书店”,或“游了杭州”。其实我是书店也没有开,杭州也没有去,不过仍旧躲在楼上译一点书。因为我不会拉车,也没有学制无烟火药,所以只好这样用笔来混饭吃。因为这样在混饭吃,于是忽被推为“前驱”,忽被挤为“落伍”,那还可以说是自作自受,管他娘的去。但若再有一个“鲁迅”,替我说教,代我题诗,而结果还要我一个人来担负,那可真不能“有闲,有闲,第三个有闲”,连译书的工夫也要没有了。
      所以这回再登一个启事。要声明的是:我之外,今年至少另外还有一个叫“鲁迅”的在,但那些个“鲁迅”的言动,和我也曾印过一本《彷徨》而没有销到八万本的鲁迅无干。
                                                  三月二十七日,在上海。
   

    这篇启事后来收入鲁迅杂文集《三闲集》。许钦文几个朋友则托人告诉杭州教育局的负责人,请他转告那个假鲁迅不要再装下去了。
   先贤尚且如此,我怎么就应该委曲求全,心甘情愿让那个人来盗窃来抢夺来占用呢?我是成都的王若谷,与那个厦门的易中天,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

    并且,那些造谣者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停止骚扰。今天,仍然有好多个匿名帖子来继续造谣,说什么化名“王若谷”的易中天云云。我回答你这个家伙继续造谣“王若谷是易中天”,简直是不可救药,病入膏肓!因此删掉,以示惩罚!暂且保留一个小时。

    你想想,我如果一味默不作声,岂不等于默认?要知道,我已经忍无可忍,忍了大半年了。

    如果我继续默不作声,岂不让天下人耻笑:“呸!什么杂文家?连自己的姓名都保不住 ,还能够让人相信,他能够捍卫人民的利益吗”? 

    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王若谷 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