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庆3井


  寻找庆3井

  孙家军

  江河以远为源。黄河源头,一度标注为玛曲。后来考察发现,卡日曲比玛曲长16公里,黄河源被准确地改正为卡日曲。这是空间法则。

  事物以先为始。某种矿藏的发现,以其最早的问世之处确定为发现地,这是时间法则。长庆油田第一口出油井是发现井吗?

  事情还得从一年前说起

  2009年8月的一天傍晚,我的手机响了起来,一看是个生疏的号码,接通以后,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是28年前我初入石油时老队的杨队长打来的,我忙不迭声地应答着。听得出他那头也是兴奋和激动。杨队长现在的身份是处长,管着一个资产几亿、人员过千的单位。我们互相问候寒暄,交谈往昔。后来,杨处长说,当年在内蒙的老师傅白工在找我。还说,老人家从外地来到西安,原来的老内蒙都聚齐了,就差我一个没有参加。还说白工非常想和我见面。当时,我也在前线的一个饭局上,由于不胜酒力,头脑不太清醒。就解释说,我喝了酒,和白工通话,恐有不敬之处,以后另选时间和白工联系。这样,白工寻找他28年前徒弟的这件事,就牢牢地记在我心上了。

  元月份的一天,我去参加一对新人的婚礼,新郎单位的行政长官、就是杨处长。宴会期间,我问杨处长,白工身体还好吗,他说相当康健,快70岁了,还能喝好几杯酒。我说这就好这就好。杨处长还说白工送了我一本他自己出版的诗集。并告诉白工手机和家里座机的号码。

  怕给师傅打一个电话

  师傅在井队上手把手教过我4年钻井技术和做人道理。分别后天南地北,24年未曾谋面,我现在有什么成绩能让师傅为徒弟高兴呢?

  我一时想不出来。但是,总不能让年将七旬的师傅再继续等待下去吧。我想到了白工的那本诗集,我给他谈谈关于那本诗集的读后感也许是他的兴趣之处,也可体现出我的一点学问。还有我引以为荣的可爱的女儿,那个冰雪聪明的小精灵,自小就把居里夫人当做偶像崇拜的小精灵,2008年应届高考以理科691分的总成绩被清华大学物理系录取。女儿是我的骄傲,是我心中灿烂的阳光。是的,和师傅通话时就谈一谈他的诗集和我的女儿,师傅一定听得高兴!至于我自己,还是28年前的那个小孙,不圆滑不世故、口无遮拦不会保护自己的小孙,仍然一直拼命工作刻苦学习的小孙。主意拿定了,心里也平静多了。

  一次电话通话带来一项特殊任务

  牛年除夕,正是举国电话拜年的时刻,我怀着兴奋、忐忑的心情拨通了师傅家里的电话。事前我已用手机发了短信,告诉师傅我是谁,告诉师傅我将在那个万家团圆的时刻和他通话,一是给师傅及全家拜年,二是汇报一下这24年来我的基本情况,三是谈一谈关于师傅那本诗集的读后感。电话接通之后,师傅那熟悉的声音传了过来。他说“小孙是我,我在等你的电话。”一次内容丰富、越说越兴奋的电话交流就这样开了头。我给师傅汇报分开之后这些年我的基本经历,先是在油田的技术研究单位做了4年泡沫钻井试验,并把这项新技术推广到胜利油田滨南采油厂;然后是在那个单位的办公室给领导写各式各样的材料,一写就是整10年,把别人都写上去了把自己写下来了;最后是重回钻井行当从事钻井监督工作,今年是第10年,其中05、06两年在中石油壳牌长北天然气合作项目做了2年钻井HSE工作。师傅说他离开内蒙后,先是在中原一家钻井公司担任主管钻井技术的总工,然后参加塔里木会战,后来又去哈萨克斯坦的一个两国合作项目工作。退休后在一家跨国公司担任高级顾问。我给师傅谈了谈他那本诗集的读后感。我说:师傅,我从那本诗集中看到了老一辈钻井工作者为了石油事业转战南北风餐露宿艰苦奋斗的感人经历与高尚情操。师傅说,那是一个时代几代人,不是某个人的足迹。师傅让我说说家人的情况。我说当年由于我的父母供给我上学使我得以进入石油单位工作,他们的晚年生活得到了极大地改善,内心十分满意。我还给师傅说,我自己没有做出多少成绩,可是找到了一个贤惠能干的妻子,她在事业上的长进比我大,尤其可喜的是生了一个非常出色非常可爱的女儿,08年已考上了清华大学。师傅听到以后,连声称赞,高兴不已。师傅说,小孙,就凭这些,你应该比别人更加满足和幸福,更让人羡慕!我听到这些话,不禁泪水盈眶,声音哽咽。师傅问我那么爱学习,专业上学问上有哪些长进?我给师傅汇报说,二十多年了,的确有一些提高和长进。我在长北项目壳牌模式控制的钻井工地上工作2年,对壳牌开发的HSE体系观察至细、体会至深、感触良多。我把壳牌HSE从本质上定义为行为模式、定义为文化,并用系统原理对这种行为模式和这种文化给予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写出了一篇论文《对壳牌HSE作用机理的系统思考》,发表在国家一级期刊《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第4期上,中石油《科技论坛》2009第4期也予以刊载。由此起步,经过对工业工地上操作者操作行为地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论,就是说那些使用工具、驾驶机器进行操作的操作者,每个人从本质上而言其实是最基元的一个生产系统,是构成生产系统的分子和细胞,我把这个理论命名为《操作者基元系统》,这篇文章得到中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科的高度重视,这个学科是在钱学森直接关怀下由航天部龙升照先生创立的。2009年7月28日我受龙先生地邀请前往辽宁丹东,在中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第九届年会上宣读了我的论文,受到大会高度关注,航空航天大学、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湖南大学、防空兵指挥学院的与会学者评价我的论文,是一篇在工程哲学上有创新有突破的文章,说我在论文中建立的数学模型,为工程过程的定性特别是定量描述开辟了具有操作性的路径,《操作者基元系统》被评为这次年会的优秀论文,后又被ISTP收录(ISTP 即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综合性的科技会议文献检索工具)。师傅听了我的汇报非常兴奋和惊讶,认为我的学问长进非同小可刮目相看,称赞我能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内心保持一片宁静潜心钻研科学技术难能可贵。师傅还赞扬我对父母尽到了孝道,对几位师傅也尽了师徒之道。可谓孝亲尊师,十分不易,非常难得。长时间的交谈之后,我问师傅还有什么要我办的事?师傅爽快地说:“小孙,你什么时候路过华池,顺便到县城旁边赵沟门看看那里的庆3井,那是70年陇东会战初期我们打成的第一口井。当时还属于玉门局陇东钻井大队,玉门局上报庆3井油气显示以后,石油部军管会主任王星亲自来现场观察试油情况,拉开了长庆石油会战的序幕。86年3月,我调离长庆之前,去安塞招安参加固井,路过华池,曾专门去这口井参拜过。陕甘宁地区70年代的石油会战史是从这里起笔的,我们对这口井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你经常写文章,亲自去看看也许有用。”我听到师傅所说,顿时奇怪不已,我在长庆工作快三十年了,以往看到的画册、展览、报纸、文章,都说长庆油田的发现井是马岭的一口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心中疑惑着,又不好对师傅说什么,就先应承下来。

  巧的是第五监督部就设在华池

  答应下师傅的嘱托之后,我盘算着如何完成这项任务。看是否有顺便机会到这口井上看看。如果一时没有机会,就五一长假去华池一趟。真是无巧不成书。当我打定主意五一长假去华池查看庆3井的时候,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单位领导通知我说,决定把我们长庆工程监督处第五监督部设在华池县城。共计要派出钻井、录井、测井和试油四个专业的监督人员60多名在那里开展质量和安全的监督工作,对长庆油田3个产能建设项目组在华池境内今年要钻的300多口开发井实行施工过程的安全和质量控制。那里的施工队伍,基本上都是民营队伍,困难不少。为加大管理力度,组织上决定把我从机关抽出来派到第五监督部担任党支部书记,跟我谈话的领导问我有没有困难,我只一句话就把领导给逗乐了。我说共产党员是块砖,哪里需要那里搬。保证完成任务!我暗自高兴,这样可以两全其美,有了一个唾手可得完成师傅交代的那项特殊任务的一个好机会!

  跟随生产启动的滚滚春潮来到华池县

  2010年长庆油田的生产启动要比往年早一些,启动的声势也要比往年浩大一些。2月20日农历正月初七、一收假上班,上现场的工作就开了头。就是从这一天开始,今天这一家锣鼓喧天,明天那一家红旗招展,后天又一家鞭炮齐鸣,都在为上工地的职工举行欢送仪式。电视里、网络上这样的场面、这样的新闻,迎面扑来,眼里看的是,耳朵听的是,都是长庆油田滚滚涌动的春潮。是啊,大器晚成、持续发展的长庆油田,吹起了春天的号角。2月26日正月十三早晨,我们长庆工程监督处在西安总部为开赴前线的600多名监督人员、一百五十台工程越野车举行了鼓乐齐奏的欢送仪式。当天下午,我们第五监督部的60余名监督人员,进驻华池县城住地,开始投入现场工作。

  去年长庆油田产量3000万吨,2015年要上到5000万吨,这就意味着从今年开始的以后6年中,每一年,除保持上年度的产量之外,还要增产300到350万吨。无论稳产,还是增产,根本方法就是钻更多的新井。陕甘宁交界处的这块神奇土地上,今后每年需要承载上千台钻机、上万口油气井的建设负荷。每个长庆人心中都有一杆秤,秤得出这其中的分量。在我看来,上游石油工程,就是一张下到山川大地深处的矩阵型大网,这张大网的经线是五道看得见的绳索分别是钻井、录井、测井、试油和地面,这张大网的纬线是四道看不见的绳索分别是安全、质量、工期和成本,五道经线与四道纬线纵横相交的那些个点其实是一口口现实的具体的井。井是油气的泉源,井又是纵横错综的系统工程。开发石油的人就是编制这张大网的人。这张大网从上至下共有三层,第一层叫管理,第二层叫监督监理,第三层叫作业。编制这张大网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安全、高效地建成那成千上万口出产油气的井。我看得见,最近几年的每一年,这张大网在陕甘宁蒙的大地上把上万口油气井从大地深处拉了上来。监督监理人员就是编制这张大网第二层的人员。随着我们工程监督工作的全面启动,我看得见是把一张控制安全、控制质量的大网撒向长庆油田绵延千里的建产区域,北到靖边乌审旗、南到西峰董志原,西至姬原冯地坑、东至安塞和志丹,一网无余。设在华池县的我们第五监督部和它所对应的那些建产区块,仅仅是这张大网中的一个很小的部分,是大场面的一角而已。即使这样,我也知道,一年下来,我们第五监督部的人员,他们的脚印将印满华池大地上的每一条道路、每一个井场。有这样一支队伍在手,我对完成我们肩负的任务信心百倍,我对寻找遗留在这块土地上的一口40年前的老油井更是信心百倍。

  华池,黄土高原之上陇东大地之中的一个小县城,初来咋到的人对此不会有多么突出的印象。四面的高山阻挡着视线。除非你舍得力气登上东山的山顶广场,才能放眼四野八荒,才能俯瞰沿着一条总沟两道分叉成“Y”型布局的县城全貌。然而,你可千万别小看这样的地貌,这是黄土沟壑地形中建城设市的绝佳之地,在风水先生看来那是有大相的地方。不信,请你稍微往远看一看,那圣地延安、那古城庆阳、还有那长征落脚点吴起镇,都是这样一个形制。华池虽然很不起眼,可是这地方也胸怀造化腹藏神奇,是大有文章的一个地方。1920年那个法国传教士桑志华在这里找到的中国第一块旧石器,那可是十万年前古人类在此活动的直接物证;柔远河里陷落的古黄河象化石是这里侏罗纪公园美丽景色的直接物证;中国最古老最浩大的军事防御工程秦长城与中国最古老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在境内十字相交,交叉点落在这里的土地上;那个湖北秭归的古代美人,惹得大汉天子杀了画家的昭君,出塞时由此过境,打扮梁就是她梳妆时留步的一个山梁;境内的柔远城子、二将城子、大顺城,是大宋与西夏对峙的直接物证,还有那千古名臣范仲淹在此留下 “塞上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的千古名句。远的太远不说了咱说近的,天下人都知道吴起镇因为给长征提供了落脚点而彪炳史册,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吴起镇只是陕甘边根据地之中的一个小地方,整个陕甘边根据地的总部即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所在地,就在华池境内的南梁。陕甘边军委主席刘志丹、陕甘边政府主席习仲勋、陕甘边人民教育委员长蔡子伟都住在南梁。还有那枪械厂、印钞厂、学校、医院、军需库、军粮库、被服厂等等都集中在南梁,南梁是陕甘边根据地的大本营。南梁革命的历史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当那中国革命无处安身、英勇红军被迫长征之际,正是全国范围内硕果仅存的这个根据地,为万里转战长途跋涉的红军一、二、四方面军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落脚点,进而为中国革命由一隅走向全国提供了出发点。多少优秀儿女、民族英雄是在这里吃饱饭、穿暖衣、卸下疲惫踏上新征途;多少志士仁人、革命功臣是在这里医好病、养好伤、怀着对这里的不舍之情投身各条秘密战线;多少有志青年、知识分子、华侨子弟不远千里不远万里来到这里,在这里接受革命理论培训、经过红色锻造之后又奔赴全国各地。

  是的,华池不仅有红色的革命记忆,还有乌黑色的石油记忆。

  华池是一个注定要与中国石油结缘的地方

  为了说明华池这个小地方与中国石油缘分之深厚、脉息之绵长,让我们一起回味几个小故事。73年前有一位瓜皮帽破长衫的卖字先生,从河西走廊一路向东而来,到靖远、过黄河、上镇原、下驿马,沿途卖字为生,多亏一手好毛笔字。不想多少生死之关口都闯了过来,到了家门口,却被驿马关上的两位红军哨兵挡住去路,硬是不让通过。卖字先生说能不能把你们红军的指导员叫来让我见个面,好生奇怪的红军哨兵顿觉这位卖字先生不简单,居然还知道红军里面有指导员。叫就叫,叫来的指导员是卖字先生的湖南老乡、红军中名气不小的袁国平。这位卖字先生在庆阳稍事休息,然后经过华池的山山水水一路向东到了延安,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得知他活着回来都非常高兴,这位卖字先生就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石油部第一任军管会主任欧阳毅将军。还有一位老红军,江西人,63年前跟随彭大将军率领威震敌胆的358旅由安塞真武洞一路向西到了华池,打响了西出陇东的第一仗,全歼盘踞在悦乐、元城一带的马家匪军,活捉敌军旅长。这位打了大胜仗的独臂将军,358旅政委,就是新中国的第二任石油部长余秋里;还有一位抗日战士,河北人,66年前从山西一路向西过黄河来到东华池,在另一位独臂将军彭绍辉担任校长的抗大七分校学习,当时他曾亲手在那里挖下了窑洞。这位抗日青年后来成为新中国的第七任石油部长,他就是大庆石油会战的组织者之一宋振明。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后一个冬天,他穿着一件军大衣以一位普通人的身份再次来到华池,在他亲手挖下的那孔破烂窑洞前伫立良久、拍照留影。然后来到县城,要亲自看看庆3井;还有一位石油部领导人,第二任军管会主任,云南人,名叫王星,1935年2月中央红军一度赤水后、驻扎在云南扎西扩红时入伍的红军战士,一路长征到达陕北,后来成为新中国的第五任石油部长。1969年12月玉门石油管理局成立陇东钻井大队,下定决心进军陇东,就是王星担任石油部军管会主任期间的事。

  1970年1月,有一支钻井队开进了华池县。这块土地上过去迎接过一支又一支红军队伍,还对付过一队又一队马家匪军、胡宗南国民党军、以及土匪民团,唯独没有见过这样一支身穿兰道道棉衣、把成批成批的钢铁疙瘩人拉肩扛运往井场的队伍。他们来自玉门,是玉门石油管理局陇东钻井大队下属的1858钻井队。这个大队的另外两个钻井队:3223队去镇原县钻庆2井,3222队到宁县钻庆4井。1858队在华池县赵沟门承钻庆3井。谁可曾想到,庆3井4月4日开钻,8月7日试油求产,日产原油27.2立方米。这是一个值得永远纪念的日子:1970年8月7日。这一天,陇东大地上第一口出油井在华池县赵沟门这个小的不能再小的地方诞生了。华池县为之振奋,整个陇东为之振奋,消息传到玉门局,全局为之欢腾。石油部军管会主任王星,还有他的前任,就是1937年曾到过华池的欧阳毅将军,他们在庆3井井场上神采飞扬,笑容灿烂。紧紧握着1858队职工一双双粗糙有力的手,就像当年打了大胜仗握着战士们的手一样热烈。王星对大家说:“陇东石油勘探,庆3井是第一份喜报,1858队交了头卷,立了头功”。8月10日,该队的黑板报上,刊登出一首庆贺出油的打油诗:内容是:赵沟门外一平川,气象站前井场宽。挖坑填石抢钻前,四月四日早开钻。泥浆槽中油花窜,喜讯飞过嘉峪关。王星亲临华池县,试油成果齐声赞。陇东会战大场面,一八五八交头卷。此后不久,唐克部长也来到华池县巡视庆3井。

  1970年9月24日至10月1日,玉门石油管理局党委扩大会议在华池县召开,会前为庆3井和1858队举行了声势空前的庆功大会。华池县城数十里以外的老百姓,翻山越岭,骑上毛驴赶来庆贺。会场人山人海,排队通过主席台,观看系着大红绸子的玻璃容器中的原油样品。1970年10月12日,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出1970第81号文件,部署陕甘宁石油会战。1970年11月5日至10日,兰州军区在兰州召开陕甘宁石油会战协作会议,长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宣告成立,5万石油大军跑步上庆阳的历史一幕在陇东大地上得以上演。

  1970年,虽然文革还在继续,但是古老的神州大地,注定要有一些有意义的大事发生。中国人造卫星把中国人的声音第一次送到了太空,全国人民期盼的成昆铁路通了车。陇东大地上发生的这件说大也大说小也小的事情也算一件吧。李四光说中国有油,孙建初说中国西部有油,赵元贞说我的家乡庆阳地区有油。长庆油田后来40年的历史告慰先贤,庆阳地区不仅有油而且有很多石油,陕甘宁地区有更多的石油。40年来这块叫作陇东的土地,把近5000万吨石油奉献给了国家。40年过去了,长庆油田第一口出油井,那口名叫庆3井的油井什么模样?我一定要找到它。

  夕阳的余辉里76岁的赵大娘指着一堆煤炭

  我们第五监督部进驻华池,70多个员工吃饭、住宿、喝水、洗澡、上网等,问题一大堆。先是食堂太小做不出70多个人的饭,接着是床铺少人员多住不下。还有车少井多跑不过来。这些事情虽然琐碎,却是实实在在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我们把这些事情安顿好之后,作为书记的我终于可以松口气了。

  3月20日下午,天空蓝蓝,太阳暖暖,春风软软,我带上相机从驻地出发,去完成师傅托付我的那件任务。事前我已从当地人那里打问出来赵沟门的位置,离我们驻地3公里左右,还告诉我那座石拱桥也在。大约半个多小时,我就步行来到名叫赵沟门的地方,果然有一座古老的石拱桥。过桥有进沟的水泥路。现在这里已经是柔远城镇的一部分,林业局、中医医院、气象站、还有一所小学均坐落于此。进出沟的车辆人员骆驿不绝。我想那口井大概不会在人员、建筑这么稠密的地方,应当再往沟里头走一走。水泥路到头后,变成了泥土路,车辆、人员都被我抛到身后,嘈杂声、灰尘少了,一份远离城市的清静出现了,这正是我所喜欢的。我想着再往前走一走,或许就可以看见那口井了。毕竟40年了,那口井也许还在生产,也许已不生产,但是作为一段重要历史的物证,即使不能继续生产也应当被保存在这块土地上,供人参观、纪念。说不定有纪念碑之类。可是我怎么连井场也没看见呢?我继续往沟里走,碰到一位牧羊人,问他沟里有没有一口油井,放羊人肯定沟里没有油井。我判断可能找错地方了,于是决定返回沟口继续打问。我从沟口小学对面的一条小路沿坡而上,进到一户人家院子里。一位中年妇女说,这附近好像没有油井。她说可以在更上面的一个院子里询问哪里的老年人。几经辗转,我在这个更高的院子里看到一位做饭的老大娘,她用询问的眼神打量着我。大娘一双小脚,岁月的风霜写在脸上,白布帽子下面露出灰白的头发,我心中充满感动。我想她应该是我要找的人了。我说大娘,我是油田上的人,我知道咱这赵沟门40年前钻过一口油井,就是找不着。大娘眼神里顿时有了喜色,擦了又擦双手。大娘说我领你寻去。我怜念大娘这把年纪这双小脚,连忙说大娘不用不用,您给我指一下方向就行。大娘说,不费事不费事,不远远不远远。大娘坚持着要领我去找那口井。于是,我跟上大娘,路过学校、医院、气象站,过了桥,上了沟口外大公路,原来是走回头路。其实那井就在近处。跟着大娘来到华池通往庆阳方向的大公路上,大约500米左右,右手有一个单位模样的院子,大娘领我来到大门口,没有挂牌,不知啥单位。进了大门,院子的场地上堆满废旧的油管、抽油杆什么的,还有一台装载机停在一片空地上。紧挨公路有一栋破烂的二层楼房。大娘领着我绕过那堆钢铁,来到院子西北角的一堆煤炭跟前,指着那堆煤炭说,那口井就在这堆煤炭下面。大娘指出井的具体位置后,我一时语塞。我实在不能置信,这怎么可能呢?大娘记错了吧!我打问这里什么单位,院子里有人告诉我是采油二厂乔河作业区的材料库。我把大娘送回家时,大娘的儿子也回来了,我给大娘的儿子解释说大娘帮我指认了一口40年前的油井,大娘的儿子听说后也就不见生了。我反复问大娘不会记错吧,大娘自信地说,当年打那口井时她正怀着她这个儿子,儿子和这井同岁。庆3井那时有名,县上、地区,省上来人,北京也来人,全华池县没有人不知道。后来年代久了,来的人就少了,只有我们老年人还记着。这是我们华池人的喜气华池人的光彩么!我听着说不清自己是高兴还是酸楚。大娘1935年生人,娘家和有名的“刘巧儿”是一个村子。大娘热情地留我吃晚饭,我婉言相拒,告别了老人家。

  5月的一天师傅专程赶来华池县

  当我把寻找庆3井的过程和看到的情况拍成照片,写成邮件发给我的师傅时,师傅给我打来电话。他说,年代太久,县城附近发展变化很大,也许赵大娘真的记错了。这口曾经被石油系统领导赞不绝口的长庆油田“功臣井”,怎么会被遗忘得一干二净,甚至消失得无影无踪呢?

  今年5月,师傅说他要来西安和陇东出差办事。今年正好是庆3井40岁的生日,也是长庆油田开发40周年纪念。他说我在华池上班,就约我在华池见面,也顺便看看当年那口井。5月10日黄昏,师傅驱车赶来华池,11日一早,我领上师傅步行到赵沟门,来到那个破烂不堪的院子,来到那堆煤炭跟前,师傅环顾周围的山势地形,目光仿佛穿越时空一般,深情地说,没有错就是这儿。离开这几十年前的曾经的井场时,我们一同在那座石拱桥上伫立许久许久。师傅提出要去看看桥东山坡上,一个住有老红军的院落,结果也是物是人非。我想提高师傅造访的兴致,问他说,在华池想品尝什么美味?他说那就吃最有当地风味的荞面搅团。于是,我们就在华池一家食堂,用地地道道的洋芋荞面搅团了却了我的师傅对庆3井、对华池长达40年的思念和牵挂。晚上我们师徒二人在华池宾馆彻夜长谈。师傅还清晰地记得1858队在华池钻下的一口又一口其它井,县城背后华探4、苹果园华17、鸭儿洼华23、燕窝台华53等等。师傅还把他1972年6月16日为1858队写下的一首叙事诗给我亲口念了出来:标题:《一八五八队》,正文:柔远桥头功臣井,野狐沟中报喜牌。树吐新芽鸭儿洼,凄风苦雨燕窝台。井井黑油喷沟壕,个个泥猴有神采。交口称赞王文汉,背负巨石阔步迈。师傅说,一八五八队还有一件让人骄傲的事,出了长庆铁人王文汉。从师傅的言谈和诗作中,我感受到他们那一代石油人的苦乐观和奉献精神。

  庆3井,一口被四任石油部长光顾过的井,一口被明确载入《华池县志》、《庆阳县志》和《中国庆阳历史大观》等重要史志,并明确冠以“陇东大地第一口出油井”的井,怎么就被轻易遗忘甚至抛弃了呢?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大河的源头只有一个而不是多个。黄河源头,曾经长期标注为玛曲。后来考察发现,卡日曲比玛曲长16公里,江河以远为源,黄河源被准确地改正为卡日曲。这是空间法则。长庆油田的历史源头是庆3井,因为庆3井比第二口出油井早了49天。至少,我们应该在庆3井的井场上矗立一座石碑,镌刻上13个大字:长庆油田第一口出油井庆3井。

  必须要说的几句话

  一个简单的差错,不经意间改变了我国第二大油田——长庆油田的历史源头。从史志意义上说,是一件让人难为情,甚至让人难以置信的事。

  寻找庆3井,其实是在寻找长庆油田一段尘封的往事,一段遗忘的历史;

  寻找庆3井,其实是在寻找那逝去了的将军的身影,前辈石油工人的创业精神,那些红色记忆以及由此延续而来的黑色石油记忆;

  寻找庆3井,其实是在寻找长庆油田真正的源头,是在寻找长庆油田历史的起点,是在寻找长庆现在的3000万吨和6年后的5000万吨的原动力;

  寻找庆3井,其实是在黄土地上,寻找中国石油的根,寻找中国石油的魂,寻找石油精神的文化基因。

  大庆乾坤大,长庆日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