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雁飞:让“动车”成为企业的组织基因


(记者 占林涛)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在保持适当的火车头拉动力的情况下,适度的给每个车厢发挥自身推动力的作用

  过去,往来十堰与武汉之间,乘汽车需要辗转十数小时,普通火车也要超过六个小时,如今只需花上3个小时即可。这一切,得益于时速超快的动车组。
    相比较普通火车,为什么动车组的速度快了呢,无非是它的动力组成和动力分配发生了变化。在湖北卓越集团董事长刘雁飞眼中,企业在发展一定阶段时,也需要做像动车组这样的调整。

    仅靠“火车头”,难以带出“快”企业

    在前动车组时代,我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正如以前的火车一样,动力装置都集中在车头上,列车行驶全凭车头拉动。“车头”到底是蒸汽机车、内燃机车,还是电力机车,决定了火车的速度。
    很多企业之所以取得创业的成功,其实并没有什么过多的奥妙之处,充当“火车头”作用的最高管理者的个人素质,直觉和胆识,是否具备“敢为人先”的闯劲,是决定企业走向哪里的,能够走多远的关键。“火车头文化”在企业初创这一特定时期,在提高决策效率、把握市场机会等方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积极作用,但是对既往成功经验的路径依赖,随着企业的逐步发展,也很容易演化出企业发展过于倚重火车头的组织文化。
    这种文化,从员工的角度来解读,在管理学中有一个耸人听闻的名称,叫做“群体黑洞”,即员工表现出“集体潜意识”、“无意识”,毫无能动性可言。“会上只闻领导言论滔滔,员工集体沉默不语”;“中层形同虚设,事事皮球踢至老总”是最为典型的症状。
    “群体黑洞”于企业界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极为普遍的流行病。原因往往就在于企业“火车头”或有意,或无意中,对企业日常运营的影响力过于强大。
    在“火车头文化”主导的组织环境中,火车头不仅充当决策者的角色,更多的还担当着“隐形执行者”一角:明确告诉下属该干什么、怎么干以及何时何地去干,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下属;而员工好比挂在火车头后的没有动力装置的车厢,习惯按部就班,工作因此缺乏责任感、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至于在执行的时候不是在执行思想,而只是在执行想法。

    基业常青需要“动车组文化”

    发展动力源仅维系在企业领导人身上,靠最高领导者一个人的力量往前拉,力量相对较小,要提升到较高的速度可能性低,除非个别领导或团队力大无穷。生活常识告诉我们,拉着车走路的人,尤其是在上坡之时,是很难做到用力的同时,仰起头看路的。
    “一头情愿”是拖不出常青基业的。当火车头后的车厢数量达到某个临界值,再小的坡面,也能轻易地让火车停下来。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员工数量的增长以及管理层级的增加,当这种增幅超过了管理者能力的边界,而企业领导者还一味像火车头一样拼命拉着员工向前冲,而员工只是被动、消极地被拽着往前跑,企业只会走向发展提速的反面,出现成长乏力,停滞不前的局面,或者被竞争对手超越,甚至击倒。
    动车组在靠车头带的同时,还把动力装置分给了每节车厢。作为一个企业,如果能像动车组一样,使每个部门、每个业务单元、每个员工都配置动力,而且所有的动力都力往一处使,则拉动企业发展的力量将大大增强,车厢挂得越多,动力越足,企业就可能高速发展了。
    因此在企业追求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阶段,打造动车组式的“全动力文化”,让每个员工都成为企业组织的动力基因,便显得极具现实意义。

    适度给每个车厢发挥自身推动力

    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在保持适当火车头拉动力的情况下,适度让每个车厢发挥自身推动力的作用,不能过分充当火车头的作用。应通过适当的放权,建立相应的激励系统,在具体执行的时候鼓励员工敢于创新,甚至培养敢于质疑的精神,打破“群体黑洞”的沉默螺旋,使企业由普通列车式的组织,转变成为一个动车组。
    相对而言,“动车”管理理念是对习惯了“火车头”理念管理者的一种挑战:审视管理中的个人崇拜;重视团队意识,同时充分体现个体价值;发挥基层组织的能动性;个体贡献对团队效率提高的帮助;强调基础运行环境的重要性。
    企业职能部门的组织结构关系,远不像动车组排成一条直线那么简单。需要明确的是,在企业的组织基因获得各自的能动力后,企业获取的最大动力,既不等同于动车中的最强者,也不是会完全受制于其中的最弱者,此时考验“火车头”的将不再只是直觉和胆识,而将更倾向于管理者的资源分配和组织管控能力,这也是企业管理进入“动车时代”对于领导能力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