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解和思考


   在经济理论范畴中,经济增长一般是指经济活动单纯的数量增加,经济发展一般是指经济总量增加与经济结构优化同时出现。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了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含义。

  一,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局限和弊端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国际市场,外贸依存度从改革开放之初的9.7%上升到目前的60%,出口额占GDP的1/3,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据统计,我国制造业产值的30%以上用于出口,其中加工贸易占出口额的50%以上。尽管沿海出口加工业多年高速成长,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不足。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中国企业更多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依靠资源能源的大量投入来赚取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微薄利润。

  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均资源能源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消耗量却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有资料显示,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2003年我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世界的5%,可煤耗却占了世界的30%。我们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负担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活动。

  近年来,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权威数据显示:1983年到2005年,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从56.5%,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其中,美国、德国、英国2000年分别为58.31%、53.84%、55.27%,日本为52%,韩国为45%。

  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低成本优势、轻自主创新能力,重物质投入、轻资源环境,重财富增长、轻社会福利水平提高,这就是我们长期形成的传统发展方式。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经济领域的一场变革,更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

  转变发展方式,最大的障碍是思想认识上的不理解、不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确立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指导地位,从解决“政绩观”入手,首先转变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对于我市这样一个没有地下资源优势、经济实力较弱的内陆城市,尤其需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准确把握发展进程,正确处理发展中方方面面的关系,实现科学、协调发展。

  2,有什么样的政绩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能唯GDP决定论,还应加上社会和谐、社会公正、法制、教育等等反映GDP质量的内容,以及体现生态和环境保护的绿色GDP指标。

  要通过评价指标的选择,实现党委、政府对科学发展的导向作用。在大的方面,如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发展的速度与效益、质量等重大关系问题,必须确立相应的指导思想与原则。具体到项目选择,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是否有利于我市产业布局的优化,其能耗、污染、效益情况,不可避免的不平衡性和重点、难点问题,以及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重点和难点领域,倡导和鼓励的方面,都要在指标体系中予以体现,并给对应的指标以较大的权重。

  3,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化宏观研究,切实加强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指导、规划与协调。要善于运用政策杠杆,对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项目在资金、立项、用地等方面予以支持,推动科学发展。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上,要立足长远,坚持实事求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摆脱传统思维惯性,强化现代发展理念的指导作用。

  在规划的制订程序上,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实行专家论证和群众听证制度,更好地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特别是随着公众网上议政的日益普遍,充分利用这一新兴传媒,最大限度地倾听意见和建议,更是一项明智之举。

  各级政府要从十分具体的经济活动解放出来,通过宏观研究和制定发展规划,来调控经济发展态势。一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加强宏观研究,制定符合长远发展的科学规划,以引导产业发展趋势。二是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人文社会环境和鼓励创新的环境。三是加大政府支持和投入力度,进行基础性科研,为关键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四是借助必要的法律手段,发布产业信息,制定产业标准,坚决淘汰已经形成的落后产能。

  4,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改变以往靠拼资源、拼能源、拼廉价劳动力的状况和粗放的发展方式,切实调整经济结构。

  工业方面,根据我市实际情况,要下大力气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促进产业升级,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要积极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关联度,努力形成规模集聚效应。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引进高新技术,淘汰落后产能;要完善预警、评估等各项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农业方面,我市作为产粮大市,必须重新认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以粮食问题为基本着眼点,真正将其作为重中之重,从政策上、投入上全面加强农业。一方面,要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必须切实扭转单纯靠扩大种植面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低层次发展模式,通过优化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挖掘潜在效益,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条件下,稳定增加农民收益。

  长期以来,创新意识弱,创新能力差,创新体系不完备,已经成为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

  5。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提供制度与政策环境。优化财税等政策设计与制度安排,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优良的政策环境。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积极推行"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等财政管理改革,完善地方税制,逐步建立财力向基层倾斜的机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引导地方政府由过于重视发展工业项目向重视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方面转变。继续运用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限制"两高一资"和相关资源性产品出口,推进资源税、燃油税改革,加快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研究制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方案,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良好税收环境。继续深化银行业改革,加快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完善银行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使其真正成为企业化运作的商业银行,切实提高银行自身经营效率,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