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期间,往往自己扪心自问,学的到底是什么呢?跟很多同学谈论过这个问题,似乎他们也不是很清楚自己人生的方向。其中一种典型的观点是首先要明白自己未来想从事什么,然后有针对性的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可是又有多少人真的知道自己的未来职业会怎么发展呢?更何况为其准备知识了。既然看不清未来自己干什么,现阶段需要为未来贮备什么。另一种说法就产生了,他们积极的学习自己现阶段认为最感兴趣的东西,即使未来不一定能用得上,就像苹果的乔布斯所说:我并没有意识到,在大学期间所学的艺术字这门课程会在自己今后的文字排版设计软件是用得上,我的人生不经意间被串联起来。这是他的原话了。这也是很多爱好学习者安慰自己话语了。但是反驳者出现了,他们说不是啊,举了几个例子:现在学的计量经济学,还有各种软件的应用,这些人觉得未来工作中用到的很少,因为大部分这样说的反驳者,计量功底已经有点水平了。不做科研的话,工作中不会用到这么高深的计量经济学了。
看到这里糊涂了,第三种观点出现了,他们认为,在大学阶段应该尽量去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先别忙着定方向,因为现在很可能定错方向,也先别忙着深入的研究什么东西,如果太深入了,以后职场上用不到,白白浪费青春。于是他们就说了,其实你可以这样,在大学期间,广泛的学习各种知识,增加自己的视野,并不一定要深入学习,也就是对于很多领域,你知道有这么个领域,有这么些方法,听过什么方法能处理什么问题。待到职场上遇到这方面的为题时,可以翻头来学习,然后应用。他们认为,最糟糕的事情是自己有很多的盲点,毕竟生活中不是单一方面的知识能解决生平遇到的所有问题。
报告完毕,这是大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所秉承的一些看法。如果你要问我属于哪一派?其实我也很矛盾,三种看法应该有一个最好或者最接近真理吧。但是很遗憾我也不知道到底哪种看法是那一个最字打头的看法。个人一直认为,大学教诲我们的应该是一种方向性的东西,就好比人生观、价值观等。或者具体点就是方法性的东西。在大学期间最好能自己亲身力行沉淀一种不变的东西,或者说一种人生哲学,这种哲学能在今后生活中的很多方面或者说所有方面用到,当你遇到新的问题时,你可以求助于这一哲学方法,锤炼你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