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的烦恼”之:《要不要 “走近官员”?》


企业成长的烦恼:

    冯总:我创业是从菌菇种植开始的,最初的两年,经销商上门来收购,后来我将一部分品种直接送进超市和饭店。第四年的时候,我的销售额达到了1000万元。之后我和我的企业受到乡、县政府的重视,我当选了县政协委员,工商联副会长。公司也拿到了一些农业开发补助经费。现在我和县、乡分管领导都比较熟了,他们对我的公司都很关照。公司做的也比较大了,固定资产有2000多万,去年年销售额达到1个亿。但随着与政府领导的交情愈来愈深,我却渐渐地感到不安,有些事拿到台面上肯定是不合法的,有些人也在不经意间得罪了。我渐渐理解了“官场险恶”,有时真有点提心吊胆。有好朋友劝我与政府领导“保持距离”,免得“惹祸上身”。

真要如此吗?我该怎么办?

 

大任咨询 卜安洵

    冯总的这种处境,在不少企业老板那里都有。其实他们的“不安”或“担心”是共同的:一是大量的时间用于接待和陪同,公司事务愈来愈顾不上,担心内部管理出茬子。二是托请的事多了,“关系费”愈来愈高,真要“见了光”,自己难免获罪。三是与领导走得近了,了解的“内幕”愈来愈多,自己一不小心就会处于高层间矛盾的夹缝之中,特别是遇到换届改选之类的敏感时期,处理不好,就会引火烧身。一旦身陷其中,欲罢不能。

    在中国做企业,有个死结待解,就是“官商关系”。由于超长的历史传承,社会一直由精英(仕)管理,且禀承“政、经、文”一体化管控的思维,令极大多数的资源都集中于政府。经济大潮和市场机会一般都以政府为推手,以至于谁接近政府,谁就接近了财富。自然地,权力寻租就成了许多“成功”者的法宝。但以代表人民利益为旗帜的政府,又必须保证官吏腐败的可控性,这样就有了一轮轮廉治与整肃的运动,许多官商勾结者也因此落马。这给从商者一个两难的选择:不近官难以生财,太近官易于招祸。

    我想一般人是做不到胡雪岩或荣毅仁那样的境界。在风行一时的《商道》一书中,主人公林正袄“适可而止”,侥幸避过了官商大劫。现实中的企业老板往往找不对感觉,难免一错再错。那么,我们倒底该怎样做才好?我们借孔子的话来求解。当人们问他是以怨报怨好还是以德报怨好时,他说:以直报怨。当人们问他上天的神灵和地底的鬼魂时,他说:先做好人事,再关心鬼神。这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去悟一悟。

    我能给的具体建议是三条:

    一、生意是市场认的。不管种菌茹还是机加工,编软件还是开商店,一定要有一样公司的主业,是你通过努力实现了价值创造并且与同类公司比有明显的市场竞争力。这是企业的生命所在。

    二、做法是人心认的。合常情,不欺心;合常规,不欺理。在合作者之间,利益共享和人情往来当尚正常,对员工、客户或政府管理者,不欺不媚又互助合作最是理想。

    三、关系是社会认的。符合社会规则的关系才是稳定的,可以公开的合作才是长效的。只有私情而无公利的关系,是与当事者有害无益的。

    冯总能否“软着陆”?看冯总的决心和技巧。

作者: 卜安洵 中国制造业企业管理专家、大任咨询首席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