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二次探底也别救市
■马磊 2010-7-12 (中房报垒石成经)
凯恩斯和哈耶克对于政府是否应该对经济进程进行强干预存在根本分歧,对所谓“自由市场”的态度几乎形成上个世纪经济学领域研究和实践的争论核心。凯恩斯主义是主张强政府干预的,而哈耶克及其追随者则坚定地认为,经济问题的存在就像肌体的偶尔病变,自行适应和痊愈更符合长远利益。
不过如世人所知,过去的几十年多数的政府均是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而这也是政策经常被诟病的地方。比如从去年年初“小阳春”开始的地产强势复苏,到今年4月份新政出台进行干预之前市场的疯狂,都被认为是2008年政府为了对抗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出台的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救市造成的结果——“结果”并非一个褒义词,恰恰相反它意指的是,政府为了短期经济利益而拯救房地产行业,使得这个行业错过了一个难得的自我调整、优化并达到新的均衡的机会。
舆论的意见,哈耶克是长期占上风的。这不,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忧虑越来越成为共识的时候,评论家们却都在担心政府会在此情况下再度出台强刺激政策。这种担心实际是害怕市场被政府呵护成宠坏了的孩子,把可以现在解决和消化的小问题压制和积累,酝酿成未来无法解决的大泡沫大问题。
对房地产而言,这种批评更甚。不过我认为,政府和企业对于各自服务对象以及思考角度的偏差,必然会形成此方面意识的鸿沟,全世界都一样。GDP和经济问题只是政府政绩的一方面,不需要太好也不能太坏,对一届政府而言,不在任期出现经济崩盘即可;政府还要考虑民生、环境、教育、保障等等各方面的问题,但凯恩斯主义见效快看得着,选择是必然的。对企业而言,资源配置和效率才是首要的诉求,所以对于市场上残酷的优胜劣汰淘汰最差生的事情,企业基本都有心理准备,即便这个最差生是自己。
万科2010年半年报靓丽数据出来之后,王石最新言论我认为也可往此路线靠:“一味涨价、没人倒闭的房地产市场,肯定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言外之意,万科适时降价是应对市场调整,降不起的就离开这个市场吧——又一个哈耶克分子。
其实不管是凯恩斯还是哈耶克,我认为并不存在某种不可调和的鸿沟。所谓不可调和的鸿沟,都是完全按照自我逻辑造成的。一旦有了和他者的交流,人们会发现其实貌似对立的观点并非如此难以调和,就像二战结束凯恩斯耐下性子看完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后,修信一封不吝溢美之词称赞。
政府是否应该干预房地产市场,这个问题的答案,不管是凯恩斯主义者还是哈耶克分子,我想都是“应该”,因为总是需要一个游戏规则的,而这规则定是政府制定;这个问题的根本分歧在于,政府应该如何干预市场,在什么时候干预。
所以政府部门从2005年开始的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的强调控,被业界笑称“越调控越涨价”;2008年被迫进行反向调控,在金融海啸面前像十年前的1998年那样“救市”,又被另一群更多的人批评“助纣为虐”,促使政府部门不得不在今年4月再度出手。到目前为止,这次调控之后尚未出现退房、退地等恶性事件,这是因为开发商们还扛得住。但这并不保证如果恶性事件频发,经济二次探底,政府不会无动于衷。
健康市场的根本,不在于这个市场占到GDP的百分比是否是支柱产业,而在于市场是否对于经济进程产生建设性的作用。而政策的好坏,我认为也不在于它帮了这群人打压那群人,还是帮了那群人损害了这群人的利益,而在于一个均衡各方利益的游戏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以及政策预期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就像肌体病变,小病自行处理,再严重点的,吃药打点滴,做手术——整套理性科学的规则的建立才是王道。如果“去杠杆化”的政策严控已经确立是这种科学的游戏规则的话,我更希望这种规则能够持续哪怕是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别朝令夕改再度影响市场预期,市场各方可以依照此适应调整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