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斯里兰卡,像到欧洲。从上海先飞北京,然后到曼谷,停一小时,再飞科伦坡机场,整整一天都在路上。还没有进入斯里兰卡的国土,已经感觉到这不是一个发达国家。
有人说,有钱人去马尔代夫,中等收入的去曼谷,不大有钱的去兰卡。
兰卡经历了30多年的国内不稳定,经济发展确实受到影响。
旅行的最后一天进了兰卡最大的城市科伦坡。大巴在交叉路口上了“高架”,但几秒钟之后又下去了--这是一个交叉路口的立交桥。后来在科伦坡市中心,看到两副宣传画,主体画面都是这座立交桥。可见这座立交桥是科伦坡乃至于整个兰卡现代化的骄傲和标志。像上海一度大肆宣传的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等等。现代人一般都会为这样的建筑和成就而欢欣鼓舞。
上海现在的世博会,不但有精心设计的建筑,还有世界性的文明展出、文化展示、科技体现,人的关注程度就自然更为不同了。每天几十万人挤在园区里。
在兰卡,我没有看见过一段高速公路,从甲地到乙地如果是100多公里的话,车子一般要开两三个小时。兰卡给中国人的感觉,是回到了30年前。我不认为今天的中国景象对兰卡来说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只要国内稳定,廉价卖掉点地,或者卖掉一点老祖宗的什么东西,造点公路和现代化建筑都不是问题。
表面的繁荣和繁华总是可以实现的。
倒是今天的中国人开始想这样的问题了:现代化究竟是什么?现代化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这种仍然非常古老的理想国幻想,带给我们多少现实的美好图景?
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现在的后工业社会或者信息社会,人类一直在利用、争夺、掠夺自然资源以谋求自己的发展。突然之间,自然资源稀缺了,地球变暖了,又开始低碳的明争暗夺了。低碳了又如何?争夺心就没有了?野心就失去了?
自古以来,有识之士一直在痛苦中寻找人类真正的未来。《太阳城》也好,《乌托邦》也好,都假借航海家之口想象,在地球上还是传说的地方是如何的美好。后来一批又一批航海家到达了一个又一个新大陆,在整个地球版图变得非常清晰之后发现,没有一个地方的生活是完美的。然后有人又把想象力放到了火星上。
这种想象力有限地维持着人类的掠夺尺度和相互仇视、自相残杀的程度。在这种想象力中,最著名的是“平等、自由、博爱”。
著名的马克思试图走出“乌托邦”,被评价为科学体系。他说,无产者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这让我想了很多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无产者连自己也没有解放,他凭什么解放全人类?
旅行不全是愉悦的历程。兰卡之行让我回到30年前的中国是一个巧合。我的一个同行者说,在兰卡的翻译陪同的时候,他的相机不会对准兰卡落后的地方。这是他对兰卡人的尊重。我没有这些顾忌。因为我没有去分别这是落后的还是先进的,我只是去寻找属于兰卡的图像。
我找到了一个一直让我激动的画面:兰卡人的眼神。这些眼神清澈、明亮、单纯、阳光、友善,甚至有一种力量在传递。
在兰卡拍照,不会遭遇冷漠、敌视,更不用说抗议。他们会给你友好的笑容,有时候会羞怯,但总是把你当一个朋友,对你很尊重。
在国内,找不到这样灿烂、明亮的满天星。我的儿子去了一次内蒙,最让他激动的是晚上看天上的星。我相信,如果不是亲见,是很难为之激动起来的。
如果要我在现代化和这些眼神之间作一个选择,我选择这些眼神。
记录激动时刻,赢取超级大奖!点击链接,和我一起参加“2010:我的世界杯Blog日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