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人之间的区别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高分考生历来是人们目光汇聚的焦点,曾几何时,很多人将其当做了一种理所当然。高分考生得到人们的关注本无可厚非,但我们在关注他们高考成绩的同时,是否更应该关注一下他们未来的成长,是否应该为他们未来的成长营造一个更好的氛围。而一味的热炒,对他们而言必定是捧杀。

  又到一年揭榜时,各地高考“状元”们又纷纷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当前最受瞩目的“明星”。与当前火热进行的世界杯相比,丝毫不逊色。在此背景下,针对高考“状元”,大家又在做什么呢?有的知名高校,动辄许以高额奖学金、硕博连读等优厚条件,"引诱"高考"状元"们加盟,而这也无形中对状元们的心理造成了影响,强烈的优越感使其变得浮躁起来,而影响也会是深远的。商家争抢状元亦有之,不少高分考生晚上刚得知成绩,第二天就有商家上门来拉人做广告、做代言。前期就有这样一位理科“状元”在接受采访时直言,公布成绩后的各方追捧,令自己一时失去了平常心,匆匆忙忙毫无准备就开始了大学生涯。

  就在这样的氛围影响下,他们选大学时更多关注的是学校的牌子、却很少关注大学的发展环境,挑专业时大多随大流奔热门、却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职业生涯能否成功还要受很多因素的制约,比如人的健康状况、性格、兴趣爱好等诸多因素,高考状元未必在这些方面也出色。那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与人们惯性思维中所认为的“好”不相一致,也就可以理解了。同时也有相关数据支持这一结论,据此前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6年30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没发现一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据伍亿人才招聘网一位资深职业顾问介绍,对招聘单位来说,更吸引他们注意的是有一定专长,工作踏实,认真,有责任心,敢于承担责任的一类人,而高考“状元”们大都不在此列。而从伍亿人才库1800万份简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那些“不拘一格”的怪才、偏才更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成功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就像连小学都没毕业的文学大师沈从文,就像在数学考零分却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史学大家吴晗,就像成为复旦大学物理老师,后来还成为副校长的吹玻璃工人蔡祖泉……

  当前社会需要的是真正的人才。高考第一名,只是开始,而远非结束。无数的事实再次证明,高考成绩并不能决定你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