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诗歌史上堪称民歌“双壁”之一的《木兰诗》产生于南北朝,又称《木兰辞》、《木兰歌》。这首民间叙事诗在长期流传中有后世文人加工润饰的痕迹。诗中杂有不同时代的典制名物,并且有唐代五律的句式。尽管如此,仍保留有了北朝民歌的风调。诗中运用了多种民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比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复叠、反衬、顶真等),来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本文试从该诗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尤其是富有民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1、排比
在众多表现手法中以排比和复叠用得多、效果佳。首先来谈谈排比手法的运用及产生的艺术效果。诗中广泛灵活地运用排比句式来铺叙故事、烘托气氛、刻画人物心理,使女英雄木兰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亲。
我们来看几组排比句式。
木兰决定“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之后,便立即准备行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四个排比句罗列了东南西北,以朴素简单的形式铺叙渲染了木兰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和繁忙。从句法形式上看,平排四句,似乎缺少变化,显得呆板,但读起来却感到合情合理、异常顺口。因为上战场毕竟是性命攸关的大事,出发前细致周到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合乎情理的。这四个排比句用铺陈的方法勾画出一个胆大细心的姑娘轮廓,是塑造英雄形象的起始。木兰已从一个满腹忧愁的“当户织”的少女变成了一个整装待发的战士了。这样看来这四个排比句非但不是多余的,反而在全诗中显得非常和谐,显示了民歌生动活泼的韵致来。作者有意用这种有民歌特色的表现方法进行艺术渲染。东西南北一一走过,在实际购物中无需如此,作者特意渲染出发前紧张、忙碌的气氛,初步勾勒出木兰英姿勃发的英雄形象和整装待发的英雄气概。正如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卷三中所说“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
《木兰诗》中的表现手法运用及效果(1)
评论
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