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中的表现手法运用及效果(3)


  2、复叠

  诗中除了排比手法还较多地运用了复叠手法进行艺术渲染,产生了生动的艺术效果。其中有些复叠句同时也是排比句,三者相得益彰,铺叙渲染,烘托气氛,刻画人物。

  “闻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四句既是复叠又是设问。秉承上文木兰叹息,用复叠句提出疑问“何所思?”“何所忆?”而后又用复叠句回答“无所思”“无所忆”。先疑后明,纡徐点题。

  “爷娘闻女来”六句不仅用排比手法       渲染了当时欢乐的气氛,而且也兼用了复叠手法写出了爷娘、阿姊、小弟因“闻女(姊、妹)来”而表现出的有个性差异的共同欢乐的场面。两种手法合用极尽铺陈渲染之能事,把木兰归来时全家的兴高采烈写得传神入化。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这两种手法水乳交融、天然浑成的合用,这个场面将会逊色不少。

  还有在排比手法中讲到的“旦辞爷娘去”八句诗中的“不闻爷娘唤女声”“旦辞”“暮至”“旦闻”等都是复叠手法的具体运用,表现了人物彼时彼境的真情实感,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形象。

  3、设问

  无疑而问,自问自答。设问的运用往往是为了使行文波澜起伏、富于变化。设问是中国民歌引出下文常用的表选方法。

  “问女何所思”四句采用了重叠式的设问。先问“何所思”“何所忆”,提出质疑后用“无所思”“无所忆”来回答,以“无”衬“有”,只有征兵一事绳结于木兰心中。由疑而明,自问自答,造成行文的曲折变化。这个设问句还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由木兰叹息生疑而后自释疑团,柳暗花明,紧接着下文点明叹息的原因。一切水到渠成,天衣无缝。这也就是民歌常用设问法引出下文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