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报广州议政厅本期议题:日前,在省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在粤全国人大代表专题调研活动中,记者了解到,省住建厅将通过多种方式新建或筹集一批公共租赁住房,以低于市场的租金,让“夹心层”群体租住。这一计划得到代表的认可。但是,省住建厅认为“夹心层”群体包含新参加工作人员、异地调动干部、外来务工人员等,其中异地调动干部纳入公租房保障遭到了多位代表的质疑。
新快报:把异地调动干部纳入公租房保障,这是否显示了国家福利资源被随意分配,且变成一场赢者通吃的游戏?您如何看待人大代表对这一计划的质疑?
韩世同:我认为人大代表的质疑是有道理的。我查阅了七部委关于加快公租房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界定:“公共租赁住房供应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也就是说国家现行的公租房政策并不包括异地调动干部这一对象。如果要将这部分人员也放到公租房照顾范围,显然是超出指导意见的界定,容易导致公共资源被任意侵占的行为发生,这是应当避免的。
新快报:从官方把异地调动干部也纳入公租房的举措看出,现在对所谓“夹心层”的界定仍然是模糊的。比如,据广州市住房保障介绍,目前广州的公租房仍主要供“本地户籍困难家庭”租住。而今年6月国家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中则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而这次省住建厅则甚至把“异地调动干部”也纳进来了。规定的模糊给掌握分配权力的行政部门提供了极大的操作空间,对此,您如何看待?
韩世同:目前在公租房贯彻落实方面存在两种态度和意见,一个省住建厅建议要把异地调动干部纳进照顾范围,这实际是一种扩大化的表现;还有一种是市住保办坚持公租房要首先满足保障性住房的内夹心阶层,即买不起经适房又不符合廉租房政策的这部分人,这种表现则是缩小和替换了公租房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前者可能导致建多少公租房也未必解决问题,后者则可能导致延缓公租房的建设和发展。
新快报:在您看来,公租房的对象应该包括哪些群体?应如何给予明确?
韩世同:我认为,公租房的界定是很清楚的,就是要为真正的夹心层解决住房困难问题,扩大或缩小其范围的做法都是不妥当的。既不应该将其扩大到异地调动干部,也不应将其缩小到内夹心层,而且应该实事求是地根据国家七部委指导意见,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先划分出广州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范围和标准,然后再考虑是否将新就业职工和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如果有能力也可制定相应的范围和标准。
新快报:据了解,今年全国计划推出的公租房是37万套,而广州的计划才3000套,有舆论就指出,这样实际上是车水杯薪。当然如果连公务员系统也要来分一杯羹的话,可能就更令人难以乐观了。对这个问题,您什么看法?
韩世同:广州3000套所谓的公租房,才占不到全国总量的1%。而且,广州的3000套主要是为低收入者提供的保障性质的经济租赁房,并不是为中等偏下收入者提供的公租房。市住保办表示只有少部分可以用于中等偏下收入的外夹心层,更不要说新参加工作和外来务工者了。不仅仅是杯水车薪,而是画饼充饥和望梅止渴。
新快报:在完善广州公租房或者说完善广州住房保障体系问题上,您有什么建议?
韩世同:政府现在在解决夹心阶层方面的作为并不多,应该要有更高的视野、更大的抱负来面对和解决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政府在公共租赁房建设方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借助单位、企事业和民间的力量来开发和建设公共租赁房。例如有些废弃空置的旧厂房、写字楼和旧旅店等物业,应该鼓励改造成公共租赁房,应该在报建、改规划设计、工商城管、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和扶持。这方面应当发挥街道和居委在这方面的作用,通过他们来组织实施和推广,相信这要政策和制度落实到位,要不了多久就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
新快报:政府拟团租城中村房屋用作公租房,您如何评价?
韩世同:这种做法是否合适应该进一步研究,之前也有报道政府租房用于廉租房出租。但我觉得在目前房租高涨的情况下,政府一方面大量拆除城中村和房中房, 一方面又与民争房源,我认为似乎有些不妥。我不反对政府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廉租房和公租房的房源,但应该采取少花钱、多办事的做法,尽量发挥国家在廉租房和公租房方面的优惠政策。
(本文主要内容已在新快报发表)
2010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