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机 PC阵营难以后来居上》


  《智能手机  PC阵营难以后来居上》
   

  半年前,同事在饭桌上问我:“为何英特尔要收购风河,而微软要做手机硬件的传闻会一直不断?”我当时回答:“因为互联网之后的移动互联网、PC笔记本之后的智能手机市场实在太大,而且所有的游戏规则尚无定论,目前这个市场还没有Wintel联盟,谁都有机会,每一种模式都可能成功,所以大家不放弃任何一种可能性。”智能手机市场的格局尽管目前没有完全成型,但是位居前几位的智能手机先驱们,诸如苹果、诺基亚、谷歌、微软、MOTO、RIM等优势已非常明显。PC阵营的企业(惠普、联想、戴尔、宏碁等)要想后来居上,难度其实很大。
  首先是在突破智能手机终端的“硬实力”上。目前还看不出PC阵营智能手机厂商有杀手锏。智能手机的硬件终端目前只有苹果独树一帜,其余大多是在模仿和跟风。不仅仅是PC智能手机阵营,包括传统手机诸如诺基亚、MOTO、三星、HTC等在内的市面上流行的其他手机也大多同质化。尽管在设计上的边边角角、个别地方有少许的不同,但大部分还是难以出现让人为之一振的革命性变化。除了在设计上没有嬗变,在价格上,一向善于以量取胜和规模化工业生产的PC阵营的手机厂商,由于进入时间晚,产量与规模不大,所推出的智能手机也价格偏高。如果没有设计优势,没有价格优势,没有品牌优势,没有渠道优势,这些PC阵营的智能手机制造商如何后来居上?确实很难。要改变这样的被动局面,还需要出奇制胜,必须提高“硬实力”。当然这几家厂商已经开始着手改变被动的局面。联想今年推出的貌似iPhone的乐Phone,价格只有前者的一半,而戴尔的MINI 3的价格也只有2000多元。联想把移动互联与智能手机研发放在贺志强领导的联想研究院,其目的就是为了在设计上获得更多突破。
  其次是在“软实力”上。PC阵营无论是应用商店,还是在移动互联产业生态链上都缺乏吸引力。应该说厂商在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领域比拼的不仅仅是硬件的外观,更重要的是要提供更好的信息整合和用户体验。苹果之所以能够在智能手机上独树一帜,与其建立的移动互联的用户体验和价值链有关。也正因为如此,老牌手机厂商纷纷效仿苹果建立起自己的移动商店,运营商也不例外。要想很好地满足移动用户的需求,PC阵营还需要下工夫采集用户需求,建立自己的移动互联生态链。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惠普才如此下血本投入,通过与几个竞争对手的争夺买下陷入财务危机的Palm,因为惠普已经意识到要建立移动互联生态链,平台是关键。为了避免同质化,为了吸引更多伙伴到自己的阵营,惠普必须有自己的平台。买下Palm没多久,惠普又以3500万美元收购了流媒体音乐服务商Melodeo公司,惠普将大举进军移动互联与移动智能手机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同样,联想在推出的乐Phone上添加了很多本地化特色应用,联想也已经意识到,要想在智能手机与移动互联上有大突破,必须强化其在本土文化上的优势。所以联想不遗余力地将开心网、人人网、读书软件、炒股软件等应用都整合到了乐Phone上。戴尔首款智能手机选择采用中国移动的OMS也是想借用运营商的渠道和相关资源,快速弥补自己在这个领域的劣势。应该说在软实力上,如何借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各种资源,如何整合和发挥自己在互联网与笔记本电脑领域的优势,借用各个渠道的资源快速建立自己的商业模式,是PC阵营的巨大课题。

分析师观点

    iSuppli公司中国区研究总监王阳:
    整合资源形成特色

    PC厂商进军智能手机领域优势在于拥有互联网和PC笔记本领域的资源,而现在的移动用户对跨平台信息整合、共享有很大需求,在这意义上PC厂商进入智能手机领域是有优势的。但是手机用户和PC用户在用户体验和需求上有很大的差别,能否更好地采集和满足这部分用户需求还是很大的难题,除了苹果,其他几家PC厂商还没有明显地体现出这方面的优势。
  作为移动互联和智能手机领域的后来者,PC厂商没有品牌优势、没有渠道优势,所以在操作系统平台的选择上,与运营商深度定制是比较好的选择。PC厂商在制造上有品质和成本控制的优势,但目前因没有规模效应,进入时间也比较短,所以难免价格偏高。
  都说PC厂商可以把互联网领域的优势复制到移动互联领域,但是如何复制其实是很大的课题。PC厂商如何与移动互联、互联网进行整合是需要大力拓展的方向,如何以提供服务来增加价值是难题,过去PC笔记本厂商都是依赖硬件赚钱的,靠软件和服务来赚钱需要思路上有根本的转变。
    联想、惠普比较:
    联想:是PC企业进军智能手机市场比较成功的企业。乐phone的销量不错、本土化优势明显,品牌在中国市场也很有影响力,移动互联服务的整合也初具效果,与运营商合作的商业模式上也比较成功,目前看好。
    惠普:在移动互联和智能手机领域虽然起步晚,但是从最近的几个收购来看很有突破,在中国,如果能够加强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做更多本土化投入,机会还是有的。

    In-Stat中国分析师李兵:
    OS是竞争焦点

    苹果的iPhone问世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市场,使得PC厂商和传统智能手机厂商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无论是传统手机厂商还是PC厂商都有赢的机会。
    在设计上,传统手机与iPhone是两个不同的概念,iPhone的成功说明设计上有巨大的突破空间,PC厂商和传统手机厂商在设计上机会均等。在用户体验、用户界面上,苹果创造和引领了新的用户体验,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的智能手机都是苹果的跟随者。
    PC与手机不一样,PC是标准化的产品,但是智能手机的差异很大,尤其是在硬件与软件的适配上,所以PC厂商需要在手机软件上下工夫。诺基亚过去以卖手机硬件为主,现在也宣称自己是软件厂商。诺基亚向移动互联网转型,是因为看到苹果开创的“终端+服务”的商业模式的成功,“终端+服务”模式的问世,导致智能手机的竞争变成了操作系统(OS)平台之争。三星支持市场上多种手机OS但现在也开始做自己的OS了;惠普不久前收购了Palm,因为惠普已意识到,OS未来将是移动互联网的赢利平台。iPhone重新定义的智能手机与传统的智能手机不一样,它创造了一个移动互联的新时代。塞班操作系统是从传统手机系统起家,有一定的历史包袱,所以对现在的移动互联应用支持有一定局限性,而PC厂商现在进入智能手机领域可以轻装上阵,可以有更开阔的视野来开创自己的智能手机蓝海。

    IDC中国手机市场研究分析师姬威:
    跨界融合带来突变

    PC厂商如果能够把PC领域对用户的使用习惯与智能手机用户的需求做很好地对接,会形成自己优势。另外,在未来,云计算将对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产生巨大的影响,移动互联与智能手机都将离不开云,而对于云计算的理解,对于云计算的使用和构建,提供端到端的云计算的应用体验方面,PC阵营会有更多的优势。
    在硬件层面,目前看起来PC厂商在设计与制造上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但也不排除他们能带来突破性革命的可能。基于PC加上对手机的理解,也有可能创造出另外的“黑马”。就如同当初的苹果,苹果之所以能够创造iPhone是因为用另类的思维来做手机。所以跨界的融合有时候能改变原有的惯性思维,带来突破性的变化。
    在软件层面,如果能够结合互联网、PC软件的用户习惯,为移动用户创造更多、更好的适用度和方便性将是他们抢占这个阵营的“软突破点”。对于渠道的选择,我认为PC厂商会根据不同的产品定位选择不同的合作伙伴。而手机操作系统平台的选择,运营商、谷歌、微软等的平台都是他们选择的目标,他们会根据平台未来的发展空间与可持续性等来进行选择。运营商由于在3G运营上有很强的主导性,所以选择与运营商进行深度定制是很好的出路。由于谷歌在互联网、云计算运营等方面有很好的经验和资源,所以也是被选择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