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计世博:上海如何应对老龄化 护理机器人或解忧——《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07月19日


问计世博:上海如何应对老龄化 护理机器人或解忧

——《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07月19日

   
      
      作为本届世博会的主办地,上海正在为人口老龄化而头疼。而这可能也是中国众多城市即将面临的考验。

  还好,本届世博会不少场馆的展示内容也在为中国应对老龄化提供借鉴,其中,德国馆的多代屋及日本馆和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沪上生态家”里的护理机器人,分别提供了“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方案。

  多代屋里的老幼皆乐

  在德国馆中的“未来规划室”,游客们可以看到一个用乐高玩具搭建出来的场景:孩子们为老人唱歌,老人们则在照看孩子,气氛温馨。这就是多代屋——来自斯图加特西区父母-儿童活动中心协会的创意。

  事实上,这一场景表明,德国也曾遭遇老龄化的困惑。

  “老人的精神慰藉是很多国家都面临的社会问题:老年人自杀率持续上升、空巢老人的孤独问题乃至'孤独死’——死后一段时间才被发现、老年人犯罪……”日本养老产业专家鞠川阳子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这些问题在日本已经屡见不鲜,而中国也正在进入这样的“纠结”状态。

  而德国正在进行尝试,以破解这一难题。多代屋就是这个国家的尝试路径之一。

  多代屋项目于2006年11月由德国家庭事务部部长尤尔苏拉·范德勒茵牵头启动,其目的在于打破家庭界限,让年轻人和老年人能够聚会,给不同代际的人们创造见面和交流的机会。

  多代屋不收费,老人在这儿可以得到日常照料。但老人不仅仅是被服务的对象——他们在日常生活方面的技巧、带孩子的经验等,都可以传授给年轻人,他们甚至可以做义工。很多60岁左右的老人都会自愿、无偿地为别人提供服务,比如照看孩子、打扫房间,或帮助比他们年纪更大的老人们。

  而年轻人和儿童参与多代屋项目的意愿也不低。德国政府的数据显示,有65%的多代屋成功地把各个年龄段的人聚集在一起。在这些多代屋中,超过65岁的老人占15%,50~65岁的人占17%,余下的都是儿童和年轻人。特别是儿童,他们会经常和老人一起读书、画画,给老人们带来慰藉,沟通代际之间的感情。

  这种模式是“双赢”的,因为很多老人把多代屋里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孙子、孙女来对待,孩子们也乐意把老人们当作亲人,正如中国古语所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人口研究所教授朱宝树表示,多代屋作为一个国家推进的公共服务项目,其受惠者不仅是老少两代,而且是包括年轻人在内的多个代际——年轻人受惠,不仅指可以获得带小孩的技巧或参与“老少同乐”,更体现在可以有效减轻“上有老、下有小”的照料负担上,这样,他们可以集中精力投入工作。而这对于上海很有借鉴意义,因为未来上海的一个重要变化是总负担系数(0~14岁和65岁以上人口与15~64岁人口之间的比率)将急剧升高。

  本土经验可对接多代屋

  多代屋项目并不是私人项目,在德国,它是由国家推广的福利机构,每个多代屋每年都可以得到约3.1万欧元的资金资助,其日常管理由社区负责。

  普通居民若希望在自己生活的社区里建立多代屋,可以向当地政府或社区申请,只要社区需要,就可以建立。德国至今已建立了500个多代屋,这个项目还提供了大量做义工的机会。

  不过,众多看好这一项目的学者也提醒说,在中国推广多代屋有难度。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就认为,多代屋应在中国推广,但多代屋模式能否在中国普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意愿,“一要看愿不愿意承担这部分经费,二要看愿不愿意投入精力。”

  “政府来建,社会的力量来维持运转,这需要长期、稳定的社会资源。”鞠川阳子也表示,多代屋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其实现需要社会的“大环境”和“小环境”的成熟与配套,毕竟这一模式的产生土壤是德国或者说欧洲文化,引进时需要考虑到文化、经济水平的差异。

  虽然未必很快能够复制,但上海也有学者建议,通过对现有的养老设施进行改造,或许可以对接多代屋。

  比如,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终身教授桂世勋就表示:“多代屋以小见大,很值得上海借鉴。其实我们已经创新出了许多在理念上与它共通的应对老龄化的硬件和软件项目。”

  上海市老干部系统开展的“关心下一代”和“忘年交”等促进社区多个代际融合的活动,就是很好的本土经验。另外,需要逐步改变上海许多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室)仅限于向老年人开放的状况,尽可能设计并欢迎多个代际参与活动;要将上海市各个街道(镇、乡)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办成适合多个代际喜欢参与并能很好地沟通、交友的场所。

  人手不足机器人“凑”

  根据有关统计和预测,2000~2005年,上海户籍人口的总负担系数由43.4%下降到38.8%,到2010年则将上升到45.7%,而到2015年和2020年更是将分别上升至62.3%和82.9%,2030年将达到104.5%。

  这样的负担,不仅将形成经济压力,还将使家庭中照料老幼的人手紧缺。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即便是家境殷实,一对夫妇照顾4位、6位甚至8位老人,也是绝对忙不过来的,更何况还有小孩。

  这样的困境当然不是中国家庭独有,日本已比中国更早面临这类问题,而日本的解决方案之一就是依靠智能机器人,这次在日本馆中就有相应的展示。日本馆里,既有关于居家机器人的影像展示,又有机器人的实物展示。比如,一个智能机器人不但会行走、会跟人打招呼,还能演奏小提琴。

  日本馆方面介绍说,这样的机器人在将来能帮助残疾人和老年人做很多事情,比如收拾房间、洗衣、做饭,甚至搀扶他们行走。

  而在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沪上生态家”案例馆中,也有中国版的养老机器人。“沪上生态家”的四楼是一个概念版的老年公寓,为老人们打造了一个安享晚年的场所。在那儿,家居监控机器人能接受用户通过手机、电话等方式发出的指令,不折不扣地完成任务。

  家居监控机器人还可以遥控各种电器,并能监测门窗的入侵、室内的火灾等危险信号。机器人的两只机械臂能帮主人开门、倒水、取物等。它的背面被设计成一张座椅,并装有控制手柄,可供老人当轮椅使用。

  仅有科技还不够

  鞠川阳子说:“欧洲也是利用科技来解决人力成本太高的问题,比如做各种吊床来协助全瘫老人入浴、移动身体;用电脑控制的床协助老人坐起等。而在日本的方案里,用机器人护工能否真正成为最有效的方法,还要拭目以待。”

  但靠机器人养老还存在不足之处。日本馆馆长江原规由表示,在用高科技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同时,对老人的人文关怀也是必需的。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机器人也无法解决人类的心理问题,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关系是永远无法替代的。

  鞠川阳子也对记者表示,科技主要是解决老年人护理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因此机器人主要是劳动的替代者,而不是精神问题的解决者。日本护理人员的缺口甚大,而且在短时间内难以解决(日本整体人口在减少,劳动者短缺)。日本也在尝试送老人到海外养老、“进口”护理人员等方法,但仍是杯水车薪。

  确实,机器人能代替老人做很多事情,使生活变得舒适,可是老人可能更需要人际的交流。但这并不是绝对“无解”,或许,将本届世博会不同场馆展示的应对老龄化方案融会贯通起来,就能让人眼前一亮,一个简单的建议是:让多代屋里多一些机器人。

 
 
【作者:田享华 刘馨嵘 吴华丽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责任编辑: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