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绸缪:如何使老龄化不成问题


  据新华社报道,全国老龄办7月13日在京发布《2009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09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其中,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到1899万,今后每年仍以100万速度增加,“十二五”期间将超过2600万。同时,我国城乡老年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达到70%。

  有官员给出了“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三个概念,并认为“这给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加了难度”。其实,在这三个概念中,“高龄化”主要是人口自然变动的结果,而“空巢化”则主要是人口机械变动(人口流动)的结果。将三者简单地并列在一起,可能对厘清问题不利。

  平心而论,老龄化本身并不是社会问题。因为当一个社会的经济有所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之后,随着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视,加上抚养下一代成本的增加,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的加大,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少生孩子。另一方面,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在不断改善,寿命不断延长。上述发展趋势自然而然地就会造成人口结构中老年人的比重不断增加。在现代社会中,人口老龄化或迟或早总要到来。

  我们常常强调中国是“未富先老”,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因为当时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的国家都是发达国家,而且都是在富了几十年之后才出现“银发浪潮”的。但从当前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先富后老”的规律似乎已经不复存在。进入新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已经不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2006年,世界上有74个老年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10%的国家,发达国家占了40个,其余34个则是发展中国家。

  再说,我们自称“未富”,恐怕说服力也不那么强。中国的人均GDP,2008年为3259美元,2009年增长到3603美元。而《社会蓝皮书》指出,中国的人均GDP2010年将会突破4000美元。按世界银行2008年的最新收入分组标准,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在976至3855美元之间,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在3856至11905美元之间,所以中国将在今年跨入“上中等国家”的门槛。同时,经过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中国政府集中财力办大事的能力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不能说,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对中国而言不是一件大事吧。所以,现在再强调“未富先老”,就觉得有几分忽悠了。

  在什么情况下,老龄化会变成社会问题?答案是:在一个国家的政府和社会都没有对老龄化高峰的到来作好准备,没有形成周密的、有效的社会政策时,老龄化就会使这个国家因劳动力缺乏和被赡养人口激增而导致种种社会问题。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期间,认真负责地出台应对老龄化高峰到来的社会政策。

  按学界的共识,老年人的需要主要有三个方面:资金保障、服务照料和亲情慰藉(天伦之乐)。

  在资金保障方面,自从2007年十七大提出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要“覆盖全民”以来,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一,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已经铺设完毕,2009年,城市低保保障了2348万城镇贫困人口,农村低保保障了4759万农村贫困人口。其二,养老保障方面,2009年,城市职工参保的已有2.36亿人,农村有8691万人参加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农保已开展试点,将在2020年达到全覆盖的目标。其三,在医疗保障方面,城镇保了4.01亿人,农村的新农合保了8.33亿人。在制度框架搭设完毕之后,就要逐步完善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这样才能真正使中国的老年人享受到基本生活保障。

  在服务照料方面,5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现在即将进入老年阶段。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又被严格执行了“独生子女”政策,晚年时的唯一选择就得靠老年福利机构提供服务。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8060个,床位266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1万人。但是,按照国际上5%的老年人要利用机构养老的经验,中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现在缺口达540万张,是现有床位数的200%。更为严峻的问题在农村:老龄化的最大危害是缺乏劳力,但中国的城市不怕,城市一旦缺乏劳力,农村的青壮年就会来补充。但是,届时农村的老年人谁来照顾。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似乎还没有充分认识,政府和社会都缺乏准备。

  在亲情慰藉方面,在人口流动规模大、范围广的前提下,这一特殊的情感需求是很难得到满足的。所以,我们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一定不能只考虑经济理性,而把人性关怀置诸脑后。要倡导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孝文化,当然,在资金保障和服务照料方面可不再单纯强调家庭的责任,但在满足老人的亲情慰藉方面则必须强调子女的作用,因为这种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情感需要是无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