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理看到了危险


谁都知道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必然,但我们是不是可以不去顾及总量问题,不顾及中国的社会稳定而一味强调结构?当然不行。中国的传统行业发展了30多年,他们已经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有些甚至已经成为全世界人们生活必需品,比如我们纺织服装行业、制鞋业,包括总理去看的富士苹果,这些商品的供应,全世界都形成了采购的路径依赖。

 

这些行业不仅发达国家的老百姓日常生活离不开,而且中国普通大众日常生活也离不开――不仅是生活的必需品,也是他们生活的收入来源。所以,我们必须保护这样的行业,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当然,更需要加快这些行业的整合,产业链的延伸,使之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能为我们的工人支付更高的劳筹。这才是中国传统产业发展的方向。

 

现在有些学者又在高叫产业升级了。他们以为,中国的企业应当放弃中低端商品的加工出口,然后投资去做更高端的商品就可以达到摆脱困境的目的。在我看来,这是十分荒谬的。按照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商品越高端,社会总需求量就越小;另外,我们所说的所谓高端商品,并没有高端到垄断的地步,高端到可以摆脱市场激烈竞争的程度。

 

所以,放弃大宗消费品,而谋求高端商品收益,其结果就是:生产量大幅减低,利润率看以来很高,但利润额却十分低下,养不了几个人。这几天,电视节目里经常有这样的报道,说某某企业开始大量使用自动化的生产设备,而尽可能少用工人,而且说这样的产品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卖高价。我看了以后,非常揪心。

 

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法律规定,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资方必须得和工会商量,必须争得工会的同意。尤其是那些大量替代人工的器械,工会不同意,资方根本无法添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法律条款,重要的原因就是保护就业。美国尚且如此,更何况中国。我们是人口大国,我们的就业压力大得多。

 

所以,我们的政策选择必须是兼顾“总量与结构的综合平衡”,绝不可偏废。“我们既要扩大内需,又必须稳定外需,两者不可偏废”也是这样的道理。内需的扩大,尤其是主动性内需的扩大,不是谁说句话,就可以立即解决的。这次总理去陕西调查,说得最多的就是“拉动主动性”需求。这说明,我们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性需要不足。

 

在国内主动性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外需如果再下降,那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间就很难办。所以,总量问题不可小视。就像总理所说,实现经济平稳较快的增长是调结构的前提。什么意思?这就是说,不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地增长,调结构将成为一句空话。不是吗?如果我们不关注传统产业的发展,任由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增加而造成大量社会失业,那我们的财力势必将被大量用于社会稳定,那我们还有多少能力用于调整结构?

 

所以,保增长和调结构相辅相成。而保增长就不能偏废对外贸易,就不能无视出口加工业的发展。这既是外需所在,也是内需之源。其实,现在的外贸形势并不好。今天国家信息中心发布报告称,下半年的外贸将开始回落。

 

与此同时,周末来自美国等主要进口国的经济数据也显示,发达国家的经济正在开始一轮新的减速。密歇根大学的消费者信心指数,从5月份的76一下子跌到了6月份的66ISM制造业指数也显示美国经济在继续回落;伴随着需求的减少,CPI回到了通缩区间,核心CPI也在零轴之下徘徊。

 

欧洲的情况就更不妙,财富效应基本没有了,收入在减少,工作不稳定,社会福利在减少,支出则更加谨慎。

 

我认为,总理此时此刻强调“既要扩大内需,又必须稳定外需,两者不可偏废”,这实际是已经看到了未来的危险。

 

怎么办?现在中国必须抓住“口红效应”的契机,强化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必须性的消费品生产和市场的扩大。更重要的,要大幅增加产业链的长度,加大企业营收和利润。我认为,中国政府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应当是帮助企业到国际市场上去拓展终端销售。

 

每天晚上的7点30分到8点,我都会和老朋友张劲东先生在CCTV证券资讯频道《投资大参考》节目中,一起再聊聊每天影响证券市场的那些事儿,中国经济的繁荣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撑,从宏观经济事件中找到适合资本运作的投资机会,就成为是我们做这档节目的初衷,希望能从我们的“只言片语”中,大家能得到些启示,我们这档栏目也开通了短信热线15010105189),也希望通过这个方式能跟大家进行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