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真典范


余若薇与曾荫权辩论战前不久,碰到吴明林,聊了一顿,原来老吴近期的学术焦点是研究教育,尤其看看我们的出色学者如孔子,目光并不止放在他们个人身上,还要看他们的母亲,可以在不大识字又家困的环境,培养一个人才出来。这个角度很有趣?“考古”的工作留给老吴,“证今”方面或许笔者可以补上一笔。笔者见过不少年青人,家世不错,学校不错,但总搅不出一个“样”儿来?大部份平庸到你无法辨认,落得只是一块略带甜味,透明无料的大菜膏。
 
扬长避短,传宗接代
当长辈者,只是走去责怪这些年青人,实在没意思,年青人需要的,并不是一些片片只只的金融学,物理学,市场学,尤其是华人,他的需要的是一个role model人办 / 学习对象。笔者小时候,就买了一本《世界名人传》,里面有三四十个名人的简单故事,如文学家如拜伦,马克吐温,企业家卡奈基,保罗盖蒂等,让我在人生路途上,有很多楷模可以代入,这些流水账式的记传,在今天给一个年青人,未必一定有看头,《世界名人传》中第一个故事,最令笔者深刻,就是说拜伦之所以能生于世上,全靠他老爸精明,因为在追求他老妈的当儿,未嫁的老妈最憎酒鬼,所以拜伦这酒鬼老爸在马车上不亲她的咀,而亲她的脸,到赢得美人归时,已米已成炊,再生下拜伦,这首章居然这么促狭,但却反映“伟大的诞生”后面殊不简单。
 
如果今天的年青人请笔者为他们找个学习楷模,我会推荐余若薇,年青人一定要你找个活人,而且活人是活在他们的周遭,更加要不断有新闻,令他们可以反复理解这人物,甚至调校他们拥获温度。上代人的楷模是远观崇拜的,现代人是要触摸互动的。余为何能成为楷模呢?笔者虽然是身在商界,但要找一个在商界象话的,祇能向国内找,香港已不是一个创业宝地了,找个国内人,什么盛大陈天桥,万科黄石,香港人不懂,就算懂,跟着来的是下苦功研究,除非马上移民国内,否则在香港连抄袭临募的空间都没有。
 
在香港余若薇能成功当上民阵领袖,(一)是理解对手──中国以及香港政府的反应模式,(二)多年的法律训练:令她能在条文上找出空子,而创建立《五区公投》的妙方,(三)有说服能力:能说服五子以至后面的团体;这里一半是天分,投身律师的工作前应该已拥有,另一半是后天在法庭申辩的磨练,(四)计算准确:这种复杂的多方博奕游戏,要有准确估量互动后效的能力,才会成功,打官司的经验给了她一个不断在这方面砥砺的机会。
 
事情发展到与曾荫权出来辩论,亚爷出招时,其实阵势格局已成,立于不败。类似的手法其实李嘉诚在80年代亦使用过,当时一般公众都有误会,大气电波通讯权是属电话公司(PCCW前身)的专利,李氏知道这并非必然,于是请来QC级大状,展开法律战,攻打电话公司的专利缺口,合法再引入和记电话,然后环球扩展成橙电讯,再行天价出售。八十后要学习的,其实在政或商都殊途同归,(一)要理解游戏规则(二)能找出空子/缺口;然后建立起一个突破模型/商业模式(三)说服有关人士,投资者,伙伴,上下游人士支持(四)准确估计路线直至成功。这里牵涉到两个挑战,前者是心理上能面对失败,是感性的,后者是当算出模型 / 程序是有漏洞时,要调整 / 大幅改动 / 甚至推倒,更需要的是胸襟与毅力。由灵光一闪找到新机遇开始,到跑完大业的人生马拉松,总是灵光易找,靱力难求。
 
作者为MASTERMIND传承壮大辅导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