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几十年前,搞起蔬菜大棚的姨夫经常要去城里卖菜,我们家也有块菜地,吃不了,时令蔬菜,用现在的话全是绿色蔬菜,为了贴补家用,父亲也就黑夜早起,带上菜,和姨夫一起到城里去卖。姨夫经常去的也就是现在北京少见的街道口的早市,也就是地摊,掏一份管理费,其实是和父亲两家在卖。现在有了菜市场,比以前正规多了,但市场依然存在,像北京的回龙观就是很大的综合市场,中关村的电脑城等。
有时候心血来潮,也去逛逛。看到了划分了专业功能区域的柜台,有时候看看不大的地方,就有好几家再做,很容易从产品和销售人员就能判断出,一个柜位多家经营,想想,父亲和姨夫那时候在早市卖菜,也算是拼租吧,呵呵。
有时候我们也能在充斥的市场小报中看到各种转租的小广告,有时候留意小区所在商业街道的店铺,也大多有转拼租的。
转拼租是一种市场现象,拼租,从交易双方看,大家分摊了租金,降低了经营成本,也降低了做生意的门槛,各的其所。转租更是体现了铺位的炙热度,自己拿到店,再租给想拿店做生意的人,二房东也踏踏实实赚取了租金,后者可以自己经营,也可以再转手,也是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从另外一个角度,凡事有个度,就像楼市的尾房低价处理一样,一些市场里不太好的位置,或者说冷区,这样处理,无碍大局,也省去了市场所有者的招商成本,也不见得是坏事。
但转拼租现象,如果再延伸一下想,就有问题了。比如说,市场里的转拼租面积过多,数量较大,这时候市场管理就存在问题,交易潜在问题就会更多。我从别人手里租的,租金高,竞争激烈,只好用不正当手段牟利,而这年头,消费者也不是傻瓜,一旦发现被欺诈,也必然会闹僵起来,最终伤害的市场声誉,坏事传千里,一件事,加上媒体掺和,可爱又可怕的互联网,实在让人不踏实,而且还会带来商户之间的恶性竞争,这样内部市场秩序和经营环境就会慢慢发生变化,甚至演变成一些恶性事件,那样对市场所有者,市场的口碑打击更大。
还有一点,就是转拼租很容易逃脱了市场的管理政策,一旦出事,市场处理起来就困难,因为这样的商户再市场那里没有登记,一旦惹出什么事,不受市场政策制约,而第一手租户有没有做什么,对本来就低级的市场交易形式备受质疑,其实,这不是市场交易形式的错。
转拼租还会降低市场所有者的竞争力,几个倒手,让炒柜台的赚了,自己的租金上涨,而实际又没赚在自己手里,商户还都以为自己的租金高而转头竞争对手了,如果以此降低租金,实际上是得不偿失,另外这样也弱化了市场的招商能力,满租看上去挺美,但更多是炒的弄来弄去的,虚化了自己的营销招商能力,也破坏了市场的整体布局和规划,品牌形象慢慢就没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外行瞎说,市场里的转拼租,一个很有意思的市场现象,细细品,折射出很多交易潜规则,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