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道路上对外关系中的重要策略之一,是不敢为天下先。这一特点,在能源问题上尤为明显。
最新的表现是,北京郑重地驳斥了国际能源署提出的数据——去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中国国家能源局发言人称,根据中方计算,2009年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中方还表示,国际能源署对中国能源行业情况没有充分了解,低估了节约能源措施的效果和中国对新能源技术的应用。中国已经是太阳能板最大出口国,且在迅速扩大风力涡轮机和先进电动汽车电池的产能。
国际能源署的统计与预测主要依靠包括美国在内的成员国提供的石油需求、储备和出口的大量数据。中国不是其成员国。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消费了22.52亿吨油当量的能源。油当量用来衡量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和所有其他来源的能源。这一数据比美国高出了约4%。而中方计算数据显示,去年全国使用了30.66亿吨煤当量,相当于21.46亿吨油当量,这较国际能源署对中国需求的计算低约5%,较美国的消费量低1%。对此,国际能源署首席经济学家Fatih Birol辩称,所有相关的统计数据来源都表明,中国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其实,按照中方数据,比美国低1%的差距并不大。即使按中方计算标准,只要中国经济不出现大的放缓,中国也很可能在今年赶上美国。毕竟,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按人均能源消费量计算,中国的能源需求仍只有工业化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2000年时,中国的能源消耗量只是美国的一半。而到了这两年,中国的能源消耗量大有超过美国之势。
为支持不断增长的经济,中国自然得在全球范围内获取能源资源。去年11月,中国首次超过美国,成为沙特阿拉伯原油的最大买家。石油并非中国买入的唯一战略能源。今年前五个月,中国煤进口量已较2009年增长了一倍以上。市场预测,随着中国需求增长,全球将展开一场煤炭储量争夺。如今,煤炭在美国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为22%,而中国的这一比例则从2000年的57%升至三分之二。
中国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其对能源有着不断增长的依赖,也决定了中国的能源强度,即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美国的三倍。尽管去年美国人均能耗为7.1吨油当量,远高于中国人均能耗1.7吨油当量的水平。但从能源消费的结构看,石油在美国总体能源消耗中的比例要比中国的更加平衡。
历史上,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都是以霸权控制能源供应的。美国是最近也是最好的例证。通过在全世界配置军事和政治力量,美国保护了其能源生命线,也保证了其始终能以低成本满足能源需求,以低代价刺激经济增长。但中国即便现在接过这一称号,也不具备相类似的实力和影响力。同样,中国对能源的强大需求并没有帮助它在国际能源市场获得更多定价权。相反,更多情况下,中国因为所求更多,对价格的影响力更小。比如,国际市场的交易员和炒家以预判中国经济走势来下注石油价格。结果,中国越缺油,国际油价就越高。
我很理解,北京无意因能源问题而独秀于国家之林,这只会令其专注国内经济的目标徒受干扰。伦敦市场炒家、索马里海盗,都会跟着世界第一而来。这顶帽子,晚戴一天就少一天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