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跌与上量的悖论


   

  15日,上半年经济增长数据公布,二季度GDP增长10.3%,环比回落1.6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回落3.7个百分点也引发了楼市调控对宏观经济增速产生较大影响的担忧。

  2010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3.9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5.4%,增幅比1-5月回落7.1%,楼市已经连续3个月出现明显回落。

  据中国房地产指数系统百城价格指数样本显示,6月全国100个主要城市住宅平均价格为8419元/平米,环比上涨0.35%;其中共有80个城市住宅环比价格上涨,16个城市均价超过10000元/平米,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四城更是突破20000元/平米。

  让房价回归合理增长的轨道,从而在实现商品房居住功能的前提下推动行业的市场化发展,从而带动产业链上其他行业的发展,并为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贡献能量无疑是楼市调控政策出台的初衷与最终目标。然而市场成交的现实却往往超出政策的预期,从以上数据可以发现,缩量与保价已经成为当前市场的主要基调。

  对购房者而言,“买涨不买跌”已经成为基本是消费行为主张,楼市过度异化的投资性特点已然开始影响刚性需求的购房行为,形成一种奇特的反商品经济“价跌量增”的成交规律,从而对调控预期产生一定的负面冲击。

  对开发商而言,调控预期将使其缩小开发规模,拉长开发周期,压低竣工量。虽然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仍然高达19747亿元,且同比增长38.1%,然而随着调控背景下交易量的萎缩,下半年的开发投资存在下行的可能,从而导致未来一段时间供应压力出现的市场风险,进而影响调控预期的实现

  “楼市调控——供给减少——需求爆发——更大的调控压力”似乎已成为近年历次楼市调控的潜规律,无论是政策制定者还是市场各方主体或许都应该冷静思索其中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