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经济观点》:《唐山大地震》凭啥涨价?


背   景

国产大片《唐山大地震》正式在全国上映了,除了影片内容和演员

阵容之外,这部大片也因为上调票价引发了广泛关注。中国电影票

价这些年来为什么像楼市一样持续升温?

央广《经济观点》今晚18001900主持人石溦邀请权威人士一起全面解读,欢迎参与和收听。

  宾:

         肖永亮: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周正兵: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系副主任

          谢卫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

人:石 

责任编辑: 吴纯美

    制:朱宏钧

   

    主持人:今天我们还有一位特殊的人物是我们的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谢卫列,老谢今天是作为我们这一期经济观点的场外评论员一直参与到我们节目当中,你好。

    谢卫列:你好,主持人好,听友们好。

    主持人:刚才片花当中大家也已经听到了,我们要聊的是今天开始正式在全国上演的《唐山大地震》。这是一部集合了唐山历史伤痛的影片,一部号称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制作的灾难片,一部在各地试映几乎百分之百惹哭观众的影片。面对这样一部掏钱买泪的电影,那么两位嘉宾你们会不会走进电影院,我觉得两位都是男士,是不是掉眼泪的概率要比我们女士稍微少一点。

    肖永亮:不一定。

    主持人:如果是这样的电影,您会去看吗?

    肖永亮:我觉得我应该会去看,因为毕竟这是一部中国号称制作比较大的一个灾难片,所以对它有一些好奇。

    主持人:周先生呢?

    周正兵:如果在电影院里买一些情绪性的东西,我还是愿意去的。

    主持人:那老谢,您愿意去看吗?告诉我愿意或者不愿意。

    谢卫列:不愿意。

    主持人:不愿意。好的,我们的记者也做了一个街采,我们听听大家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对于这样一部催泪的电影大家愿不愿意去看呢,我们来听一下。

   

   

    主持人:我想这样一段街采肯定大家对此都会有一些议论,不管是已经看过了这部电影的,还是没有看过的,是准备去看的还是不准备去看的,大家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想问一问在座的两位嘉宾,你们听了这一段两分多的街采之后,你们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周先生。

    周正兵:听了之后,我觉得冯小刚这回被板子打得挺重的,而且这个板子原不该打在他身上,只不过他老人家可能眼睛里揉不了沙子,所以引起了这个“公愤”。我想这个“公愤”有一个背景,可能有两个因素是需要我们考虑的:第一,中国的票价向来就比较高,所以老百姓对票价的问题一直以来可能就有积怨。第二,这个片子题材的敏感性以及它的运作方式,特别是唐山市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基本上倾全市之力来支持这个影片。包括刚才观众谈到的这些问题,实际上在这个过程当中,拿着政府的投入这样去盈利实际上是有问题的。但是我觉得,我们分析这个问题,实际上问题的目标并没有清晰,实际上冯小刚说的“涨五块钱”也并不一定就体现在最终的票价里面,他是讲和院线的分成里面他要提高五块钱。

    主持人:院线最后也要盈利,他也会把这个钱层层摊派下去。

    周正兵:但是如果我们回过来看好莱坞一些大片,包括国产的大片,在我看来,实际上是制片方和院线之间的博弈,这五块钱到底谁让出来,我觉得这是双方力量的博弈,实际上这五块钱我们应该这么去看待它,我觉得才是它的真实面貌。

    主持人:周先生的意思就是提价这五块钱应该是院线和制片方都要挨板子的,但是现在却把板子打在了制片方,乃至于冯小刚一个人的身上,这是不公平的。肖先生,有什么看法?

    肖永亮:我觉得涨价这个问题,从不同人站的立场来看,有不同的回答方式。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当然是越便宜越好,不管电影是拍成什么样子。从机制上来看,我觉得这个事情都不知道是怎么出来,我听起来有点像炒作一样。电影票价的问题拿出来对一个电影来产生一种影响,这个好象不太正常。因为我们的院线系统,和国家管制的价格体制是一样的,它有一定的价格,不是因为哪一部电影有什么特殊的理由来涨一下价或者降一下价,电影的好坏是等演完了以后再来看评价的。这是一方面,我们票价体制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怎么能随便动价格呢。

    主持人:肖先生提出了两个质疑,一个是涨五块钱有炒作的可能。二是院线和制片方之间的博弈,是不是应该拿到观众的面前让大家来参与这当中,是不是这个体系上也是有一些问题。

    肖永亮:这反映了两个问题,娱乐圈的公关公司要做的一个事情,怎么会把冯小刚推到前面来说票价的事情呢。这就让我们感觉到中国的电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原来的一个极端是说电影人、导演都是艺术家,不屑于做商业电影,现在好不容易有了这个观念,有商业电影这个意识,怎么又赤膊上阵跳到了前面说票价几块钱几块钱,这跟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导演、创作者、艺术家还是应该忠于职守,就是很敬业的来集中搞好我们的创作。至于卖多少钱,票房怎么样,这个看后面的效果。票价怎么定?一个是受到国家的监管,再一个制片方跟所有的人里面就有点不太搭架一样。

    主持人:也就是说,可能冯小刚替王中军或者是王中磊挨了板子了。好,我们来听听老谢的看法,老谢你怎么看?

    谢卫列:我想补充一下我刚才在中国广播网上看到最新消息说,今天凌晨开始主流的院线都开始上映这部片子,主流院线大概上座率不到三成,有的大概只卖了十多张票。我刚才听了街采之后,我有三点感受:第一点,目前老百姓的生活习性还不太喜欢后半夜去看这种悲情电影,而且这种悲情电影对于现在主要的电影观众,也就是15岁到35岁之间这些年轻人来讲,它们可能不如科幻片吸引力那么大。第二,据我现在看到的消息,这135分钟的影片,另外在播影之前,在电影院要加15分钟的广告片。

    主持人:10分钟。

    谢卫列:10分钟,这种广告为什么要这么长,而且加这么一个悲情片子以至于网上现在很多人都流行一句话说“今天你哭了吗”。第三,其实很多年轻人在街采当中都反映了一种心态,这也是中国目前受众的一种心态,他发觉电影票价涨了之后,他更愿意去网上看,而且我刚才看了一下,现在在网上已经有完整版的盗版《唐山大地震》。我觉得这也是应该值得关注的一个现象,这需要正常的社会引导。

    主持人:我谈一下我的直观感受,因为我今天早上赶了一个早场去看《唐山大地震》,我是10点40分的电影,那一场电影基本上是满座,所空的座位所剩无几,票价是半价40块钱,也就是说如果要是全价的话是80块钱,这样的话比一般的电影票的票价肯定要贵的,也就是说那五块钱最低限价已经转嫁到了老百姓的身上了。第二,影片演完了以后,下一场是13点多的一场电影,那一场电影外面站了满满的人等着,它的上座率应该还是挺高的,它的五亿的票房,据跟我一起看电影的家人说,我觉得它能完成,“因为我想看第二遍”。

    冯小刚谈到这个电影之所以不管是有政府6000万的投入也好,现金票价也好,他自比《辛德勒的名单》,你们觉得无论是从商业操作方面,还是从影片本身的内容方面,他们两个人有没有可比性?我们一会儿会有广告的时间,广告之后我们再来跟两位嘉宾以及场外的观察员老谢一起来聊关于《唐山大地震》的经济眼光看大地震的话题。   

    国产大片《唐山大地震》今天正式在全国上映,除了影片内容和演员阵容之外,这部大片也因为上调票价引发了广泛关注。中国电影票价这些年来为什么像楼市一样持续升温,经济观点今晚18点到19点主持人石薇邀请权威人士一起全面解读,欢迎您的收听与参与。经济观点本期嘉宾肖永亮,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周正兵,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产业系副主任。

    主持人:欢迎大家回来,这里是正在为你直播的《经济观点》,我们今天是要用经济的眼光来看一看正在热映的《唐山大地震》。刚才广告之前,我们谈到了冯小刚导演拿他的《唐山大地震》和《辛德勒的名单》来相比,说有人质疑冯小刚导演的这部《唐山大地震》是靠揭唐山人的疮疤来赚钱,而且在商业运作上他得到了唐山市政府6000万元的投入,这还不算后期的宣传费又追加了一千万,这个是要从他们后期的电影分成当中来分摊这个费用的。而且在电影放映之前的10分钟广告当中有一部唐山市城市宣传的短片,唐山市政府为此又投入了三百万。但是《辛德勒的名单》应该说没有哪个政府或者是哪个国家为它来出钱的,你们两位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这样类型的影片到底政府应不应该出资,政府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面目出现在这种电影当中呢?

    肖永亮:电影我也不太了解,现在我才知道这是唐山市政府出资拍的一部电影,像这样的电影,可能就不应该算是商业片,也不应该走商业化的路线。

    主持人:你觉得它不应该走商业化的路线,如果是政府投资的话。

    肖永亮:对,它算是一个政府投资,我不知道这个操作的机制如何,按道理来说,如果是由一个政府全资投资的话,这个协议应该是你就拍出这个电影来。对于市场的发行这些事情,不应该由制片或者特别是不应该由导演亲自参与,这又是把导演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或者说了不应该说的话。

    主持人:他可能是被绑在了营销的战车上了,身不由己了。

    肖永亮:对,但是这样的做法实际上还是营销的策略出了问题,能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和效果。

    主持人:这个电影是唐山市政府占据了50%的股份,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最大的股东,所以它具有话语权,而且它是由唐山市的市委书记作为总策划人,也就是说唐山市政府对这个影片起到了主导的作用,他们给这个起了一个很好的名字叫“有偿赞助”。周先生,对此怎么看?

    周正兵:我了解了一下这个情况,实际上这个影片生产过程是这么一回事,先是唐山市政府有一个要约,在全国去约一个大导演来制作一个《唐山大地震》题材的影片。

    主持人:因为他们曾经吃过亏,在2006年的时候他们投资了三百万做了一个和《唐山大地震》内容很相似的电影,但是没有进行商业化的运作,所以投进去以后一点反响都没有。所以,这次他们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商业化的大手笔。

    周正兵:回到这个话题,我想到最近几年出现了几个我们从学术上很难界定清晰的是商业片还是一个公共产品。比如去年的《建国大业》,包括以前的电视剧产品很火的,像《亮剑》,是上海市委宣传部做的,最近在中央一套播的《洪湖赤卫队》是湖北省委宣传部出资做的。实际上这些产品里面从文化产业的角度看到地方政府文化产业投资的冲动,以及打造地方城市名片的冲动结合在一起。现在整个运作过程又商业化了,实际上这两股力量我们很难分清楚。我特别同意肖老师刚才说的说法,实际上恐怕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在前进过程当中一个渐进性发展的特征。

    主持人:它是不是一个必须要经历的阶段,这两者的纠结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就分不清楚,到底主旋律影片应不应该商业化模式那么强?

    肖永亮:如果考虑到我们目前的文化管理体制,我觉得这个过程恐怕没办法省略。

    主持人:肖先生刚才是持否定态度的,认为像这样的主旋律影片不应该做这种商业化的推广或者这种商业化的运作。

    肖永亮:因为在一开始我认为就是一种公共产品,所以没有必要去进行这样的商业化运作。当然,这个商业化的运作也是在推广这个片子,也应该是由注资方、投资方来做这些事情。

    主持人:除了政府的投入以外,它的商业化运作其实是无处不在的,比如大家都非常清楚的广告植入的问题,我今天早上看了那部电影,我数了一下,剑南春有三次,宝马有至少两次到三次,还有其他一些品牌,据说它光是广告植入这一点就已经挣了一个亿,据说以冯小刚为发言人的投资方认为,如果不做植入广告的话,电影根本没有办法生存,就是投资方根本没有办法盈利。你们两位对这样的运作方式持什么样的态度?

    周正兵:这次我觉得看到最大的植入广告恐怕是唐山市政府,这是一个最大的广告。其他的一个亿我觉得都是其次的事。实际上植入广告对于我们中国的电影发展而言也是一个比较新鲜的事物,冯导在这方面有很多的话语权,他很多电影都比较成功地植入了广告。电影我没有看,我也不知道植入的效果怎么样。但是从商业运作上来说,电影要想收回成本,特别是在我们目前银幕数、盈利的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恐怕是一个必要的渠道。

    主持人:您认为是一个必要的渠道。

    周正兵:我们纯粹从商业的角度去考虑,当然从艺术角度我们要考虑植入的效果是什么样的。

    主持人:肖先生,有什么观点。

    肖永亮:周老师说得很对,如果是作为商业片,植入广告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作为收回它的成本。但是对电影来说,它毕竟是一个艺术品,即使你植入广告的话,你也必须要符合这个故事的情节和符合内容的需要,而且要做得更艺术化。我们现在关键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很赤裸裸,生怕观众不会注意到或者感受到,就拼命地来突出“注意啊,我这是植入广告”,就有点这样的意思。实际上有很多电影,甚至有很多国外大片,也会有植入广告,这个是很正常的。但是它的植入手法、技巧非常艺术,非常巧妙,我们就是搞艺术的,在做里面任何一个镜头、一个场景的时候,都必须考虑服从艺术创作的目标,而不是说牺牲了艺术来服从商业的需要。商业片当然没问题,你可以植入广告,要求和我们艺术表现要高度一致,而且要非常巧妙。

    主持人:两位都认为植入广告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肖先生更为强调的一点是基本上应该在艺术创作范围允许之内来植入广告的。

    肖永亮:对,在国外有的时候,很多导演他们就非常坚持自己,无论制片方怎么施加压力,但是我可以接受的是在一定的限度下,就是我在这一块可以植入,但是我甚至在镜头的多少秒,还有它不能破坏我的艺术的整体性和气氛,那才允许,才能做一些让步。所以,往往制片和导演总是在这个问题上会争论很多。

    主持人:会争论很多,我也看到过相关的报道,据说冯小刚导演为这些事情已经在片场骂过人,砸过桌子,摔过东西,但是最后好象还是屈服了80%。我不知道老谢您对此怎么看?

    谢卫列:其实我想强调三点,包括国外发展比较成熟的好莱坞模式当中也有很多的广告植入,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其实在好莱坞比较成熟的模式当中很重要一点就是非常重视影视的衍生市场的发展,而恰恰这一点在国内目前是个空白,之所以留下空白,也就是使冯小刚冯氏电影当中植入广告一下显得特别突兀。但是总体而言,我觉得华谊兄弟应该通过类似这种大片,开发系列的比如手机版、游戏版、数字电影版这种衍生产品来规避目前比较单一的仅仅靠所谓植入广告或者提高票价的方式来做的市场延伸。这是第一点。第二,华谊兄弟作为创业板上市的娱乐公司,应该有一种企业社会责任感的自律,目前来说它的定位是全娱乐的模式下,应该有一种创新的模式在里面,现在我们看到了这种植入性广告过于商业,恰恰反映了华谊兄弟作为上市的娱乐公司在这方面的短视行为。第三,通过最近这部大片,应该给我们有关文化管理部门提个醒,一方面要立法,强化对票房的监控,来保护投资商的利益。另一方面,应该立法对这个影视植入的广告加以某种限制,而不能任其发展下去,我觉得最后发展下去的结果,就使更多的人可能会离开影院,而不去看这种,因为电视台可以调台,电影院我可以不去。我强调这三点。

    主持人:我今天在看电影的时候特别看了剑南春酒三次出现的时候,剧中人都是很在意的把商标对着我们的镜头。两位都是专业研究文化产业的,两位能不能跟我们说一下在国内也好,国外也好,有没有这样相关的法规、规定,对于植入广告或者影片的商业性有什么样的限制没有?

    周正兵:目前,我觉得很难在艺术领域里出台一个立法的东西来规制艺术,艺术更多的是自律的东西,这也是我的第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关于定价,曾经有上海市的人大代表提出过要听证,结果发改委的官员说票价的定价问题没办法开听证会,因为这个东西涉及的面没有那么广,比如这次略多的涨价,可能要出台措施来管,的确没有相应的法律来规制它。我想这也是目前的状况。

    主持人:未来有没有可能有这样一部法律出台?

    周正兵:我倒是想,包括前不久在图书领域也出现了一个所谓的“限价令”,争议也很大,但是那个限价令出台的对象或者主体是一个行业协会,我觉得未来的电影行业里面有没有这样一个行业协会来规定或者来限制规范这样的行为,这是我比较期待的,至于立法层面我很难去期待说在电影里面有个立法规定广告怎么植入,我觉得这个东西不太靠谱。

    主持人:操作性不强。

    周正兵:对。

    主持人:肖先生有什么高见?

    肖永亮:我觉得立法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比如在美国来说,很多电影工业的规范,美国电影协会来做分级,但是对植入广告来说,还没有看到需要什么立法,因为最好的法律制裁就是观众,不要认为观众是很蠢或者他们看不懂,观众对一个作品的判断,他的感觉会给你造成一个长久的效应。刚才场外的老谢也说了,我们不能短视,为了一部片子要抓一把,然后就会造成人们会对电影产业产生厌恶感,里面尽是强加给我们来接受这种广告的宣传,很多观众就会远离电影院,就会造成这样一个长久的效应。我们作为搞文化产业,特别是电影产业的发展,就是自己要考虑到长远发展的远见。当一部电影广告多了以后,其实在首轮演出以后,会口口相传,大众就会传播开来。

    主持人:在观众心目当中的口碑如何是很重要的。

    肖永亮:对,我们做文化创意产品,品牌是第一要务,是最重要的,我们任何时候都要靠创品牌,票房是我们做一个电影产品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所以,我们要把它作成一个精品,做成一个很高端的产品,其他时候再来做广告,有很多和你影片的名字、演员挂上号,然后来获得很多的利益,这里还有很大的市场,应该看到这些。这部片子,实际上人们对冯导、对这个电影期待还是挺高的,网上不是做了民意测验嘛,为何关注这部电影?62%的人都是因为喜欢冯导的作品。

    主持人:也就是说冯导的品牌还是很好的。

    肖永亮:对,还是很好的。有11%的人认为这个视觉效果可能会吸引眼球,特技方面,像说它是首部华语IMX电影,只有7%的人因为这方面的原因。

    主持人: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人还是冲着冯导个人的口碑来看的,其实从作品本身来说,冯导还是非常圆满地完成了这样一次任务。

   

   

        主持人:欢迎回来,这里是《经济观点》,我们继续用经济的眼光看《唐山大地震》。刚才我们谈到《唐山大地震》里面的植入广告的问题。其实我们刚才在私下里播广告的时候我们也在议论,其实这个广告有没有不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要插播的有质量,你要安插的有质量,能够至少不让观众觉得很别扭,这就是你的成功。因为我今天看电影的时候,我旁边的人说根本没有感觉到它有什么植入的广告,因为我完全被剧情引领着往前走,我哭还来不及呢,我流眼泪还来不及呢,我哪里去看什么它的植入广告怎么样。其实我觉得可能就是艺术上的成功,会让你植入的广告在不知不觉当中为你带来更多的盈利。

    谈到盈利,我们又要谈到,冯导一直雄心勃勃的目标就是票房收入要达到五个亿,对这五个亿这个数字,大家可能不是特别有概念,我们想起来,《英雄》当年是两个多亿,就已经很高了。五个亿,你们觉得他能完成吗?

    周正兵:我觉得在电影播放之前做票房的预测,实际上是一种很不明智的行为。至于它能有多少个亿,还是要看放映了以后的情况。现在这五个亿的依据不知道是什么。

    主持人:他认为大概是70%的城里人会关注这部电影,45%的城里人会去观看这部电影,以此为依据来推算的话,会有4.5到5个亿的收益。

    肖永亮:那他心里明白就行了,我觉得不应该拿这个作为宣传的噱头,有时候我们有很多话说出去了以后没达到,前面也有很多部电影是这样的,自己就会很被动。实际上网上调查也显示了,其实有75%电影爱好者都会去看这个电影,调查上显示35.28%说第一时间去看,有35.85%说等有时间会去看。这里还有一个数据,一定要选IMX看的只有5%,等出了碟再看的有7%,还有等电视台播放的有10%左右,是这样一个数据。就说明这个电影可能在票房上会有一个很大的暂获,我们没有必要在媒体宣传上非要去预报一下,像做天气预报一样报它有多少亿的票房,要赶上谁谁谁,这个没有必要。真正好的作品,你不怕,你心中有数,等它成为事实了再来说。

    主持人:肖先生是比较崇尚低调,认为高调宣传可能不太合适。周先生,有什么看法?

    周正兵:对于票房我也预测不了,他们说的我也只能听听而已。我觉得把票房和他目前定价的争议连接在一块儿,包括之前场外嘉宾讨论到目前中国电影的盈利模式上。为什么票价这么高?刚才场外的专家也说了,实际上和中国电影比较单一的盈利来源是有关系的,即便说我们目前单一的盈利来源,就是票房,整个中国的银幕数大概是4000多块银幕,这样一个银幕要制造五个亿的票房,我觉得每块银幕的压力都很大,这恐怕是一个问题。实际上如果说我们二线、三线城市甚至边远的地方,院线能够上去,银幕数会多一点,可能这个票价的压力就会缓解一点。另外,由于银幕数的限制,以及盈利方式的限制,所以在票价上只能采取偏执的定价方式,在首轮院线收入基本上都得靠它回来,所以他也只能采取这样一个方法。我在文化产业研究过程当中也会说中国电影为什么不做周边产品的开发。

    主持人:对呀,为什么不做衍生产品?

    周正兵:我觉得我现在研究过来研究过去,我最哀声叹气的一点就是版权,我觉得国家在这方面应该加大保护的力度,应该出重拳做这方面的工作,不然的话,像华友谊即便再做标杆,在这样一个语境下恐怕也只能采取这样一个方式,他要生存。他要做标杆的话,他首先得生存下去,这是我觉得政府应该多做这方面的工作。

    主持人:周先生大概有三个观点:第一,票价太高,是被迫无奈。第二,所谓的银幕数,就是电影院太少。第三,盗版有很多,正版卖不到那么多钱。我想听听老谢,老谢,你对此怎么看?

    谢卫列:我是非常不看好他这个号称五个亿,因为我看到网上甚至冯导喊出了可能要奔一亿美元,要打造中国第一部上一亿美元的大片。我觉得从经济的领域分析,我想强调两点:第一,作为一个创业板上市公司,逐利是无可厚非的,而且他在2009年的时候他推出了《非诚勿扰》、《我的团长我的团》这种非常上座的影视作品。但是我们现在看到他的中报业绩,整个华谊兄弟目前营业收入同比今年上半年下降了33%,净利润下降了56.9%。所以,作为一个创业板的上市公司,必须靠某种宣传娱乐手段或者营销手段来拉升它的股价。所以我认为这只不过是市场的一个噱头。第二,作为文化产业当中娱乐经济发展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来说,它的业绩不确定性让我感觉到,刚才嘉宾也特别提到的,实际上目前华谊兄弟领涨票价,我觉得是目前房地产市场甚至绿豆涨价之外的第三个领涨项目的关键词,老让人们很关注它。我特别同意一开始嘉宾特别谈到的一点,这次华谊兄弟把冯小刚作为一个传媒的策略主要推出,我觉得好象有点不太符合上市公司的基本原则。因为作为一个应当具有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上市公司来讲,我们知道冯小刚实际上也是华谊兄弟的75个自然人股东之一,作为股东,作为导演,这种低级的炒作模式站出来去高喊要提五元的票价,对所谓植入广告指手划脚等等病态的言论,我觉得都非常不合时宜。我开句玩笑,如果真有心打造这种人文情怀,应该把多收的每张票那五块钱捐给社会公益,捐给唐山,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具有企业社会责任上市公司的一种炒作。

    主持人:谢谢老谢,刚才你谈到如果真的是有公益心的话,应该把提高票价的五块钱作为善款捐给唐山,两位嘉宾都在这里频频的点头。看来两位嘉宾对华谊兄弟的这个运作模式也还是颇有疑虑的。

    周正兵:刚才老谢讲的,这五块钱如果给唐山大地震或者给汶川地震,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营销方式。从营销的角度去考虑会更温暖。

    主持人:更有人情味、更温暖,不像现在这样,好象感觉赤裸裸的商业化。

    周正兵:但是我更愿意看到,拉长了看,冯小刚这几年作为人大代表,从他的言论来看,他这个线索是一以贯之的,实际上在人大会期间他和张艺谋一些导演就提出过要增加电影的银幕块数,要政府做一些决策,包括对院线的院延,实际上之前我们就看到很多这样的信息。可能这次作为华谊的股东,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可能就不太合时宜,但是我觉得冯小刚作为艺术家可能有时候考虑不会那么多。

    主持人:可能一激动就会做一些不够冷静的事情,但是现实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确实我们的院线就是,我们的票价很高,据说我们的票价比三十年以前已经高了四百多倍。

    周正兵:我这里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数据,我上午准备节目的时候找到的,85年的时候,一斤猪肉可以买四张票,现在四斤猪肉买不了一张票,这个比喻特别有意思,说猪肉这个商品可以衡量物价的涨跌。

    主持人:说是如果那什么,我们只能回去再养一头猪。

    肖永亮:毕竟我们在娱乐方面的支出和收入比例和国外来比悬殊就更大了,还不算绝对的票价值。

    主持人:据说美国看一场电影,是他收入的二百到四百分之一,可是我们是二十到四十分之一。

    周正兵:对,他们比价最后的结果说我们的合理票价应该是一美元。

    主持人: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我觉得看电影是你卖的是拷贝,你是一个数字化,是一个商品化的东西,可是你如果去看戏剧、话剧、戏曲,那是每个演员每天为你付出这样的劳动,票价高一点我觉得可以接受。电影看得是拷贝,技术化的东西,工业化的东西,为什么要花那么多钱,要卖那么高的票价,这是大家应该考虑的问题,中国电影市场到底应该怎么走才能够吸引最大众的人到电影院里面看电影,他们才能够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市场环境。还剩下一点时间,我们再来看一下网上朋友们给我们发送的短信。

    北京的8277说,沸沸扬扬是目的所在,票房奇迹是这样创造的,用这样的题材来达到最大的盈利,我觉得不合适。

    周正兵:还是从营销的角度,我觉得这种营销手段不合适。

    主持人:好象配合这种题材缺乏人情味,因为这部电影到最后还是一部很温暖的电影,大家无论对过去也好,对心理上的很多障碍也好,都是用一种释怀的感觉最后来作为结束的,可是用这样的营销方式好象觉得太功利了一点。

    甘肃的0272说,文化进入市场必然会和金钱挂钩,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并且抢占市场,创作者和商人会为利益而不顾社会责任和作品艺术性与民族的大众化,所以很有必要去进行引导和制约。

    主持人:两位嘉宾对这条短信也是频频点头。

    周正兵:对,说实在话,本来电影调价的事情和电影内容不应该完全挂钩,但是这个电影因为策略上没有考虑到这个,反而使得媒体会把它联系起来,弄得把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又提得很高了。

    肖永亮:实际上是他和院线之间的博弈,完全是商业内部的事。

    主持人:可是他放到一个大众的平面上来谈的话,好象有点自毁长城的意思。我们再来看湖北武汉的1420说,这部电影应该是免费观看的,我绝不会去花一分钱看这部电影。还有北京的4381说,冯小刚的电影值得看,他总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感受,票价的事情不足为怪,现在的电影票哪还有低的呢,好的片子应该支持,尤其是冯小刚的电影。

    有的朋友认为应该支持冯小刚的电影,有的朋友认为应该支持《唐山大地震》题材的。

    北京的9934说,唐山地震太惨了,电影票价太贵了,借此题材来赚钱有点可悲。

    我们马上节目就要结束了,还有30秒钟,我们在这里也要非常感谢两位嘉宾到我们节目当中来跟我们一起从经济的观点、从经济的眼光来看《唐山大地震》。其实今天我们节目做到这里,我觉得一句话来总结,我们观点还是比较一致的,包括我们的老谢。非常可惜在最后的营销方面,他们略略的丧失了一点人情味,所以本应该台下的事情拿到台面上来一说,让大家颇为失望。好的,非常感谢大家收听我们今天这一期的《经济观点》。

本文音频版见中国广播网;

本文文字版见各主流网站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