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产业已经到了非整合不可的时候了。中国面临着一对必须解决的矛盾,一方面,中央希望中国老百姓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更多地让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容纳了中国绝大多数劳动人口的传统产业大而散、大而弱,没有足够的利润实现中央的愿望。
怎么办?必须改变。做强传统产业,让他产生足够的利润。而这样的转变当然需要这些传统产业的兼并、重组、整合,这是一条避不开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国传统产业的龙头基本上都完成了公司制的转向,而且大都已经变成了上市公司。所以,也为传统产业的兼并、重组创造了必要条件。
前一段时间,我们看到金融部门对兼并重组企业做出了金融安排,在贷款方面予以充分保证;最近,产业政策制定者也正式公布了需要尽快整合的产业;现在,又在证券市场的监管方向频频出手,重新确定了内幕人士的范畴,着力研究对内幕交易的监管,而且证监会已经明确指出“要把打击内部交易”作为下一步证券监管的重点。
所以,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股市正在进入一个大收购时代。现在还不太明显,但估计今年4季度后这方面的案例会开始大增,并逐渐进入高潮,而且会有三到五年的持续性。
这个时期当然充满投资机会,尤其是交易性机会。但一定要注意,从发达国家市场的经验看,兼并重组行情是大幅波动的行情,而不是持续性上涨的行情,不能期待某只设计兼并重组的公司股票,会有持续性的上涨行情。所以,当年发达国家把这样的机会称作“套利性交易机会”。
从发达市场的经验看,这个时期是股市十分活跃的时期,而且在市场上涌现了一批套利高手,甚至“套利大王”。当然,这个时期也是证券监管发展非常快的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是“内幕交易”最兴旺的时期。
说到“套利大王”,说到“内幕交易”,熟悉证券市场历史的人,一定会自然地联想到这样一个人,这个人20世纪70 年代中期才开始从事股票交易。他的公司刚开始时,资产总额只有 60 多万美元,而经历了20世纪 80 年代前半页、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兼并重组浪潮,到了1985年,他的公司的资产已达16亿美元,他个人的财产也超过 2.3 亿美元,脐身《财富》杂志评选的全美最富有的 400 人之一。
同时也是这个人,最后因为内幕交易败露,被判刑3年半,罚款1亿美元。这个人就是20世纪80年代称雄华尔街的“套利大王”伊万·博斯基,他的故事后来被拍成了电影《华尔街》。
其实,博斯基大部分交易并不违法。而他赚钱的也没什么秘诀,就是两个字“情报”。他每天可以只睡几个小时的觉,可以不停地对着电话讲话,他的研究团队送给他的报告,他从不会放到第二天批阅,都是夜里边看完并作出批示。他所做的一切事情就是为了情报。这位“套利大王”有多少部电话你知道吗?一共60多个人的公司,确有286部电话。当时的华尔街不用说博斯基自己放消息,就是听说它买进了哪只股票,哪只股票就会暴涨;听说他卖出了哪只股票,哪只股票就会暴跌。当时,它比高盛还厉害。
没别的办法,在“大收购”的浪潮中交易股票赚钱,只能依靠准确的“情报”或说是“内幕信息”。而掌握的内幕信息也就很容易赚到钱。这个时期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消息满天飞、真假难辨”,所以听消息的风险也非常巨大。
一般投资者其实都是在为内幕交易抬轿子,他们的做法我们早就司空见惯了。首先是用各种各样的手段获取准确的信息,然后自己耐心不漏声色地大量买进,但重组有了一定进展、而需要披露之前,他们开始放消息,大量跟风盘借入拉高股价之时,他们出逃。这个过程具体要做几波?取决于现实条件,他们会不会忍受长期停牌,等待重组完成?那将取决于重组之后的公司价值。
比如,伊万·博斯基事先获悉一家名叫基迪克斯的汽车配件公司企图标购另一家叫马丁的公司,他便立刻抢在宣布该计划之前,购买了5.25万股马丁公司的股票,当基迪克斯汽车配件公司宣布兼并计划时,马了公司的股票价格直线上升,趁高赶快抛出,净赚 12 万美元。
每天晚上的7点30分到8点,我都会和老朋友张劲东先生在CCTV证券资讯频道《投资大参考》节目中,一起再聊聊每天影响证券市场的那些事儿,中国经济的繁荣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撑,从宏观经济事件中找到适合资本运作的投资机会,就成为是我们做这档节目的初衷,希望能从我们的“只言片语”中,大家能得到些启示,我们这档栏目也开通了短信热线(15010105189),也希望通过这个方式能跟大家进行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