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国企春秋新论语4


 

  为官之现象与事端3:制造徐庶

  在企业里常见一种不成文的惯例,即有些最基层职工提了合理化建议或搞了技术革新,在上报成果时却往往是一帮车间领导署名在前,如此一来,一旦上面有所认可并颁发一定数额的奖金时,署名在前的又自然多得一些。类似的情况,正如一位生产班组的工人说的,“我们平时按组织程序上报合理化建议,报到车间的常常变成了组长提的,报到公司的常常变成了车间主任提的”。更有甚者,一家企业的职工找到领导建议说“改造一下旧的供水供暖管路吧,年可节水节汽十余万元”,领导闻言竟怒而呵斥道:是你安排我工作还是我安排你工作?简直没有数了!还有的领导是这样训斥职工的:你懂个啥,瞎嚷嚷,干你的活去!
  对此种惯例,有人不以为然,以“人微言轻,领导署名便于引起更高的领导重视”而辩之。但详察后却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许多基层职工最初提建议时,出于事业激情,动了脑子琢磨,其实也未必多想奖金有几,只为能体现一下自己的见识和价值,然而当提建议遭遇“一鼓二衰三竭”的境况时,再提建议已经很勉强了。名利皆做他人衣,只有无私贡献属自己,还招惹生气,何苦而为?再加上有的高管容不得下级提出批评建议的恶习,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干罢了、谁还动那心思”的心态,就形成了“拨一拨才转一转,甚至拨也不想转”的被动工作局面。
  当年曹操用强迫手段引进人才,致使“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身为谋士却决不谋事。而今在国企中却因企业高管的不智和机制的不顺,继续造就着“只要明哲保身,管它春夏秋冬”的现代徐庶。
  还有一个寓言故事,说明了企业老板的另一种用人方式。这个寓言故事说的是:在崇山峻岭中,一只苍鹰利用大自然的丛林法则,发挥自己坚嘴利爪、羽丰毛满的优势,在险恶的环境中打打杀杀,搏击长空,终于在一座山头上站住了脚,打拼出了一块地盘。可是,正像发生了狐假虎威的故事,兔子和狮子的故事,狐狸和乌鸦的故事一样,也发生了苍鹰的故事。这苍鹰占山为王后,成了气候,周围山头的同类开始恭维起来,有的则捕获了猎物进贡给它;有的小动物还主动跑来报告信息,说苍鹰的地盘上有了另类侵入。慢慢地,苍鹰开始变得得意起来,变得飘飘然起来,变得不可一世了。“谁说老虎才是山中王?苍鹰的地盘上就没有老虎!哈哈哈!”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苍鹰开始摆起排场了;为了显示自己的礼貌,苍鹰把利爪修剪成圆润的了。那些特别硬朗特别宽长厚实的羽毛,苍鹰也嫌不雅观,也干脆拔掉换成温柔鲜艳的了。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世界需要热心肠》里唱道,一句知心的话语,也许胜过万军雷霆,一声亲切的呼唤,能有起死回生的力量!怎么能换掉特别硬朗特别宽长厚实的羽毛呢?如果搭好的篱笆为了表面漂亮,执意拆去那作为中坚的桩,该如何?怕是一场大风吹来立马无影无踪!
  人间有得意忘形一说,这只苍鹰也是。这只苍鹰沉湎于得意中,竟忘记了自己属于候鸟,忘记了还要长途跋涉迁徙半个地球才能延续生命。但是,迁徙的季节来临了。看到同类中有的摩拳擦爪已经开始振翅升空了,这只苍鹰还在自言自语说,笨鸟才先飞呢!但它没有想到,自己赖以翱翔的羽毛都被拔掉了,还能飞那么高、飞那么远吗?
  人之于企业,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共建共享才是硬道理!萧何追韩信,张良佐刘邦;刘备三兄弟,还顾诸葛亮;即使唐僧去远方求学,也全靠徒儿们帮忙。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振兴国企,亦需凝神聚气,团结奋斗,众志才能成城。既要有组织,又要有群众,大凡有点小权者,切莫自以为是滥权,切莫目空一切张狂!
  领导是干什么吃的?演员姜昆在说相声时曾说领导是“冒号”,而对冒号后面的内容未作任何解释,社会上则广泛流传着领导是服务是公仆是勤务员的民意。其实,领导是尊重和爱护下级的人。当了领导就有责任有义务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职工提出合理化建议、实现合理化建议创造条件,并努力让职工的合理化建议转化为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也有责任有义务利用手中的权力培训、挖掘和提高职工的潜能,让职工有所成就。
  企业的领导,不管哪一级,尊重职工帮助职工以凝聚职工,才正是一种为官之责、为官之德。那些认为“职工提建议就成了下级安排上级的大逆不道”,认为“一定要在职工的合理化建议上署名而且署在前面”的企业高管,恐怕是带有“别人抢了头功,自己就显不出领导身份”、“好话还是自己说、好处还是自己享”的心理。要不然,就是以势压人、沽名钓誉,视群众为群氓,贪天功为己有,太自私了!如果哪家企业出现了打击报复提合理化建议者的状况,那么这家企业一定是个小人得志的企业,一个人气不顺的企业,一个干部贪腐严重的企业。
  当然,当你为职工的合理化建议内容确实进行了完善付出了心血,职工觉得不署你的名就对不起你时,也可署名,即使这时,也要注意尊重原创。至于帮助职工实施合理化建议并取得成果,则是当领导的分内事了,是应该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