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2008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政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祭出凯恩斯主义大旗,实施了大规模的财政和货币刺激政策,美联储更将基准利率下调至接近零,实施了定量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正是这些超常规猛药将经济从峭壁边缘拉了回来,避免了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20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
自从上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在贸易保护主义中进入大萧条以来,凯恩斯主义在经济学教科书迅速登堂入室,并在50和60年代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直到现在,凯恩斯的总需求管理在经济萧条时候仍主宰着多数国家的财政政策。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由于存在“三大基本心理规律”,从而既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资需求不足,使得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这是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因此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不过,凯恩斯主义现在却引发了主权债务危机并遭到了普遍的质疑和抛弃。从去年4月G20伦敦峰会,到今年6月G20多伦多峰会,一个最大的变化在于,从集体财政扩张转向了共同财政收缩。因为,2009年底至今,从迪拜到希腊,再到目前市场担忧的欧元区、英国、日本乃至美国、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都被大家归咎于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尤其是2009年的财政救助和财政扩张,私人部门的债务危机被转嫁成了公共部门的债务危机。用国家关系分析家们的话说,“这层阴影已经变成浓云,并且在希腊和欧元区变成疾风暴雨”。凯恩斯主义在欧元区、英国、日本、中国、美国都走到尽头。如果说危机之后的财政扩张是凯恩斯主义复活,那么以6月多伦多G20峰会为标志,全球正式开启“去凯恩斯主义”的步伐。
现在不少人在担忧经济“二次探底“,很多人寄望于中国政府继续实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可是现实是,2008年底和2009年的天量财政、信贷扩张,加剧了中国地方债务问题的严重性,也给银行资产质量蒙上了浓重阴影。据目前保守估计,2009年地方融资平台形成的各级政府隐形债务已达5万亿元人民币。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如何化解至今仍是一大难题。在这种局面下,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已经没有太多继续主动实施的空间。事实上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已经较去年明显收紧。
今天中国的形势,与当年的日本非常相似,刘易斯拐点的出现,资本市场的全流通,中国经济过去发展的模式受到挑战。全球经济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寻找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大的可持续发展是“财政可持续”、“货币可持续”,如果以财政和货币的不可持续增长来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今天中国的形势,与当年的日本非常相似,刘易斯拐点的出现,资本市场的全流通,中国经济过去发展的模式受到挑战。全球经济也面临着更多的压力,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寻找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大的可持续发展是“财政可持续”、“货币可持续”,如果以财政和货币的不可持续增长来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