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论教育的四种品质
作者:罗素 文章来源:《教育与美好生活》
我愿提出四种品质,在我看,它们共同形成理想品格的基础,这就是说: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我并不认为这个罗列是全面的了,但是我认为它对我们有很大帮助。再者,我坚信,通过对儿童身体、感情和智力上恰当的爱护,可以使这些品质非常普遍。我将逐一分析这些品质。
活 力
活力,与其说是一种精神品质,倒不如说是一种生理特质。活力大概总与良好的身体状况伴随在一起,但它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趋向衰退,并且到了老年时渐渐化为乌有。在生机勃勃的孩子入学之前,活力很快上升到一个最高阶段;在儿童入学之后,会由于受教育而趋向减弱。哪儿有活力,即使没特定的令人愉快环境,哪儿也会有充满生气的愉悦。活力能增加生命的喜悦,减少生活的痛苦。不论发生什么情况,活力能容易地给人们带来种利益,它作一种明智判断的基础,能促进客观现实的变化。人类易于变得只注意身体,而对他们自身之的所见所闻不易感兴趣。既然活力能够帮助人类承担最大的烦恼和最大的忧郁,所以这样做对人们自己是一个巨大的不幸。除了罕见的情形之外,这样做对人们取得实际利益也是种致命的障碍。活力增进外部世界的得益;它也增进人们勤奋工作力量。而且,活力一种反对嫉妒的防护措施,因为它能使一个人一直心情愉快。由于嫉妒是人类痛苦的最大根源之一,所以防范嫉妒是活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优点。许多坏品质是和活力的进程一致的:例如,牛顿和洛克就几乎没有活力。无论如何,牛顿和洛克却容易激动和嫉妒,而这些缺点能为身体健康的人所克服。假如牛顿的身体更加健康并能享受日常生活的快乐,也许那场毁坏英国一百多年数学发展的牛顿与莱布尼茨的争论,本来是可以避免。因此,尽管活力具有局限因素,但我还是把它看作是所有的人应该具有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勇 气
勇气,我们所列出的第二种品质,它具有多种形式且复杂多变。无所畏惧是一种形式,具有控制害怕力量是另一种形式。当害怕是合理的时候,无所畏惧是一回事。反过来,当害怕是不合理的时候,无所畏惧是另一回事。没有不合理的害怕是一种明显的良好品质;这一种控制恐惧的力量。但是,没有合理的害怕,则是一种可能引起争议的品性。不过,我想先把这个问题搁一下,等到我论及勇气的其他形式的时候再来分析。
一种并非存在于压迫中的勇气必定是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勇气来自于最大的恭顺:健康和活力尽管不是必不可少的,但却是非常有益的。在危险情境中的实践和技能是非常需要的。但当我们对在这样或那样情况下失去勇气进行思考时,普遍的勇气的产生,需要某种更为基本的东西。这种所需要的更为基本的东西是一种自我尊重和非个人主义人生观的结合。自我尊重开始于:一些人过着自尊生活,而其他人则被周围的人看作是面镜子。后者永远不会有真正的勇气:他们必须有赞美,而内心里萦绕着害怕失去这种赞美。曾被认为很需要的“谦卑”教学,是创造一种罪恶般堕落的手段。“谦卑”压抑自我尊重,而不期望其他人对自己尊重;它只是使人降低人格的尊严去博取他人的信任。这样,它只能产生虚伪和本能的弄虚作假。当儿童成长时,人们毫无道理地训导他们屈从,并且继续教会他们养成“谦卑”;据说只有那些学会屈从的人,才知道如何进行指挥。我的观点是,任何人不应该学会服人别人,任何人不应该指挥别人。毫无疑问,我并不是说在一个互相协作的事业中不应当领者;而是说,他们的权威应该像一个足球队的队长那样,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自愿忍受痛苦。我们的目的应该是自我自身,而不是外部权威的决议。我们永远不应该将自己的目的用暴力强加于别人。这就是我所说的一个人不应该指挥别人,一个人不应该服从别人的含意。
为了获取最大的勇气,有一样更加应当得到的东西,那就是我刚才所说的一种非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一个把希望和害怕都集中刚才所说的一种非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一个把希望和害怕都集中于自我的,是不能镇定自若地看待死亡的,因为死亡能消灭他的整个激情的世界。这里,我们又一次遇上了由一种传统驱使的低廉而便利的抑制方法:道德高尚的人必须抛弃自我,必须禁欲和摒绝天性的快乐。这是可能做到的,但它得到的却是坏的果。苦行的圣人抛弃了自我的愉悦,也更容易抛弃别人快乐。圣人的内心里始终存在着对他人快乐的嫉妒,却给他自己带来受苦的高尚外观,因而是一种合理的自作自受。由此引起了一种彻底价值倒置:好的东西被认为是坏的,而坏的东西则被认为是好的。一切危害的根源在于,人们按照一种消极的规则来寻找美好生活。而不是在扩大和发展自然愿望和本能寻找美好生活。在人类本性中存在着一些能使我们不经努力就能超越自我的东西。人类本性最一般的东西就是爱,它是比父母之爱更为普遍而广泛的爱。有些爱是如此的博大,它包容全人类。另一种是知识。没有理由认为伽里略不是一个特别仁慈的人,他为了自己的目标而生活,不被死亡所吓倒。事实上,一个人自我身体之外的每一种兴趣,能使他的生活达到某种程度的非个主义。由于这个原因,看起来似乎有点荒谬,一个野蛮而有着强烈兴趣的人,要比那些由于自己生活中遭到挫折而埋没了兴趣,被神秘的多疑症纠缠的人更容易献出自己的生命。因而,这种勇气的优点在有着许多兴趣的人身上都能够找到。有着许多兴趣的人感觉他自我只是这个世界的一个很小部分,这并不是由于他看不起自己,而是他认为在他自身之外还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除非一个人天性自由,理智活泼,否则他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天性自由和理智活泼的结合,能产生一种不为骄奢淫逸的人与禁浴之徒所理解的观念,持有这种观念人把个人死亡看作是一件平常之事。这种勇气是积极的和天性的,而不是消极的和受压抑的。这是积极观念形成的勇气。我认为,这种积极观念是形成某种优越品质的主要成份。
敏 感
敏感,我们所列的第三种品质,是一种在意识中对纯粹的勇气起矫正作用的品质。对于一个不能理解危险的人来说,勇敢行为是容易产生,但这种勇气可能常常是一种愚蠢行为。我们不会对建立在无知和疏忽基础上的任何行为方式感到满意,尽可能完备的知识和了解是一种值得向往的基本因素。无论如何,深思熟虑的见解来自于理智的头脑;敏感在我正在运用的这一特定语词的含义中,属于激情。一个纯粹理论上的解释可能是:当一个人在许多刺激因素的作用下会产生激情时,他是一个激动而有生气的人;但是,一个有教养的人并非需要具备种粗糙的品质。如敏感被认为是好的,激情的反映必须在某种观点看来是恰如其分的,不需要单纯的敏感强度。人的内在品质是受许多事情影响的产物,或者是由许多事情造成的倒错。我将要解释的是什么是正确的东西。第一步,即大多数儿童大约在出生五个月时就具备的,是超越如饮食冷暖之类的感官愉快,要求社会认可的愉快。一旦有了这种愉快,它会急速地发展:每一个儿童喜爱称赞而讨厌责备。希望通常被认为是贯穿于整个生命的要素之一。希望作为一种对快乐行为的刺激因素,作为一种对贪婪冲动的抑制因素,当然是非常有价值的。假如我们比我们所赞美的人更加明智,那么希望可能会更价值。但是,只要大多数受赞美的英雄人物是最大限度地屠杀人民的人,那么受赞美人的爱对于理想生活来说是无济于事的。
认识的敏感也应该包括在内,实际上它像观察的习惯一样,我们会很自然地把认识的敏感与智慧联系起来考虑。由审美敏感引起的许多问题我不希望在这里讨论。我将继续分析我们所列举的四种品质的最后一种,即智慧。
智 慧
传统道德的一个最大的缺点是对智慧的评价太低。在这方面,希腊人做的是对的,但是宗教教会引导人们认为除了美德便无所事事,并且美德存在于禁欲,而禁欲来自一张确定任意标上“罪恶”的行为清单。只要这种态度坚持下去,那就不可能使人们认识到智慧起的良好作用远远多于任何一种人为虚构的传统“美德”。我所说的智慧,包括实际知识和接受知识的能力。事实上,这两方面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无知的成人是难以教化的;例如,像卫生或饮食习惯这样的事,他们完全不能相信科学已经揭示的道理。假如一个人没有受过教条主义精神的影响,那么他学得越多,就越容易接受更多的东西。无知的人从来不想去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已经使自己形成了一种僵化的难以变化的行为态度。他们不仅在值得怀疑的地方是轻信的,而且在许多应该接受的地方却是固执的。毫无疑义,“智慧”这个词与其说是恰当地表明已获得的知识,倒不如很好地表一种获得知识能力。但,我并不认为离开实际的经验能获得这种能力,这种能力并不比一个钢琴演奏者或一个杂技演员的能力更强。当然,用不培养智慧的方法传授知识是可能的,这不仅可能,而且方便,经常可以做到;但是,我不相信不传授知识就能培养智慧,或在任何程度上促使知识被人们掌握。没有智慧,我们这个复杂多变的现代世界不能继续存在;缺乏理智,这个世界一点也不能取得进步。因此,我认识智慧的培养,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这看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其实不然。被认为是正确信念而逐渐灌输的期望,常常使教育受到过多的影响以至根本无法培养智慧。为了使我们能更清楚地认识这一点,有必要对智慧稍作一些确切的限定,以便显露智慧所需要的思维习惯。为此目的,我将只考虑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考虑可以合理地包含在智慧范畴中的实际知识。
智力生活的自然基础是好奇心,即使在动物身上,我们也可发现好奇心的原始形式的表现。智力需要机敏的好奇心,但这种好奇心必定属于某一种类型。有一种类型是:夜幕低垂之后,一些乡村鄙夫喜欢透过窗帘向邻居宗教窥视,这种好奇心没有很高的价值。对于流言飞语、飞短流长的普遍兴趣不是基于对知识的热爱,而是源于不良的动机:没有一个饶舌者会宣传他人尚不为人知的美德,而只会议论他人的隐私恶行。因此,私下的议论大都不可信,但又无人留意对其中的是非曲直加以澄清。我们邻人犯下的罪过如同宗教的慰藉一样,是如此地令人愉悦,所以我们不会停步去他细考查有关证据。从另一角度而言,所谓正当的好奇心则是为真正的求知欲而激进。你也许可以从一种适度的纯粹的形式见到这种冲动,例如一只猫被人带到一个陌生房间后就开始西闻闻,东嗅嗅,不放过每个角落和每件家具。这就是正当而纯朴的好奇心。你们也可以从儿童身上看到这种冲动,例如当平时锁着的抽屉或椅柜一一打开给孩子们看时,他们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也是正当的好奇心。动物、机器、雷雨,以及各种手工劳动均能引起儿童的好奇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能使最有智慧的成年人感到惭愧。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冲动不断减弱,以至到最后,对一切生疏的事物一概厌烦,更深入地认识事物的欲望消亡殆尽。进入这一阶段,人们就会说,国家快要完蛋了,或者说:“一切事物都与我年轻时的样子大不一样了。”其实和当年不一样的是说话者的好奇心。我们也许可以说,好奇心一死,活跃的智力也就跟着消亡了。
虽然儿童期过后人的好奇心在强度在广度上将会减少,但在质量上也许会长期不断进步,较之对特殊事物的好奇心,他们对一般事物的好奇心能表现出更高的智力水平;总的说来,一般性事物的等位越高,它所包含的智力水平也就是越高。与诸如获得食物的机会有关的好奇心相比,和个人利益脱节的好奇心则显示出更高的发展水平。一只在新屋里到处乱嗅觉的猫称不上是一位放无私欲的科学调查工作者,或许它也想探明周围是否有老鼠。说好奇心在和私利无关时为最佳恐怕也不完全正确,倒不如说当好奇心与其他利益的关系并不直接和明显,只是通过某种程度的智力才能发现时,这种好奇心最为可取。然而,我们现在对此并无做出定论的必要。
若欲好奇心富有成效,必须与求知的方法相结合。此处,必须养成观察的习惯、相信知识的可能性、耐心、勤勉。凡此种种,如果一个人具备作为原始储藏的好奇心,并得到合适的智力教育,均会自然地得到发展。但由于我们的智力生活只是我们活动的一部分,由于好奇心时常与别的情感发生冲突,所以诸如像虚心这种精神上的美德,还是必需的。由于习惯和欲望的制约,我们变得对新的真理无动于衷,麻木不仁,我们发现难于否定多年来我们一直深信不疑的东西,并且我们对于能满足自尊或其他基本欲望的东西存疑也实属因材施教难。因此,虚心应成为教育所企图造成的品质之一。然而现在,这仅仅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被实施而已……
(本文有删节)
作者简介:
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伯特兰·罗素
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也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罗素出生于英国威尔士莫矛斯郡特雷莱克的一个贵族家庭,祖父约翰·罗素勋爵(Lord John Russell)是辉格党(自由党前身)著名政治家,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曾两次出任首相。父亲安伯雷子爵(Viscount Amberley)是一名无神论者。罗素的母亲也出生贵族,她在罗素2岁时便去世了,2年后,罗素的父亲也去世。罗素是这个辉格党家庭的第二个儿子,他的教父是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弥尔。他是在祖母照管和教育下长大的。与当时其他上流社会的子女一样,罗素由家庭教师专门教授。家庭的自由主义传统和祖母的独立不羁的性格对罗素思想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罗素的童年很孤寂,他经常在家中荒凉失修的大花园里独自散步冥思,是大自然、书本和数学把他从孤独和绝望中拯救出来,特别是对数学的迷恋,成为他的主要兴趣。
1890年,他考入剑桥大学,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大学前三年,他专攻数学,获数学荣誉学位考试的第七名。第四年转攻哲学,获伦理科学(当时的哲学)荣誉考试第一名。1894年获道德哲学荣誉学士学位一级。毕业后曾游学德国学经济,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回国后,在伦敦大学政治和经济学院任讲师。1903年发表《数学原理》一书,并以论文《几何学基础》获三一学院研究员职位。
1908年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1910年,任剑桥大学讲师,1914年又任该校三一学院研究员。1920年罗素访问俄国和中国,并在北京讲学一年,其讲稿:《罗素五大讲演》曾在中国出版。年轻时代的毛泽东曾经在长沙担任其书记员。回到欧洲后著有《中国问题》一书,书中讨论了中国将在20世纪历史中发挥的作用。孙中山因此书而称其为“唯一真正理解中国的西方人”。
1921年间罗素因为参与反战活动而被剑桥大学开除,他通过出版各种有关物理、伦理和教育方面的书籍谋生。1927年夫妇俩人共同建立了一所教育实验学校皮肯·希尔学校(Beacon Hill School),实验他的教育理论,是当时英国的进步主义学校之一。他一直主张“自由教育”和“爱的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品格的发展,而“活力、勇气、敏感和智慧”是形成“理想品格”的基础;并深信通过对儿童的身体、感情和智力上的“恰当的处理”,可以使这些品质得到普遍的培养。当徐志摩远赴英伦想拜罗素为师的时候,罗素已经不在剑桥大学。失望之余的徐志摩因此写下了他著名的诗作《再别康桥》(康桥既剑桥的音译)。1949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的荣誉研究员。其间,他多次去美国讲学、访问和演讲。
50年代后,罗素主要是从事社会政治活动。
1948年11月20日,在对威斯敏斯特学校学生的一篇演说中,罗素惊人地指出,美国应该先发制人,用核武器彻底摧毁苏联,因为这样的后果要比苏联研制出核武器后爆发核战争好得多。但是之后罗素改变了看法,认为核武器裁军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并从此致力于核裁军运动。1949年,罗素获得英王六世颁发的最高“荣誉勋章”。
1954年氢弹爆破成功,罗素进一步意识到核武器将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1954年4月,罗素发表了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号召世界各政府体会并公开宣布它们的目的不能发展成世界大战,而我们号召它们,因此在解决它们之间的任何争执应该用和平手段”。除了爱因斯坦在临终前签字外,汤川秀树和莱纳斯·鲍林等多位科学家都在宣言上签字。”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参与一个核裁军的游行后被拘禁了7天。他支持希腊和巴基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反对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罗素热情欢呼。他反对越南战争,和萨特一起于1967年5月成立了一个民间法庭(后来称为“罗素法庭”),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1966年他与萨特等人组织“国际战犯审判法庭”。1968年,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克。1970年抗议以色列发动中东战争。1970年2月2日卒于梅里奥尼斯郡彭林德拉耶斯,骨灰被撒在威尔士的群山之中。
罗素一生兼有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双重身份,以追求真理和正义为终生职志。作为哲学家,他的思想大致经历了绝对唯心主义、逻辑原子论、新实在论、中立一无论等几个阶段。哲学上罗素最大的贡献是和G•E•摩尔一起创立了分析哲学,此外他还在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和哲学史方面做出过贡献。在剑桥大学时罗素信奉唯心主义和新黑格尔主义,但是在1898年在摩尔的影响下罗素放弃了唯心主义,转而研究现实主义,并很快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倡导者。罗素此后始终强调现代逻辑学和科学的重要性,批判唯心论。在数理逻辑方面,罗素提出了罗素悖论。罗素认为哲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不同只是在于其研究的方向(哲学研究更广泛的内容),但他们的研究方法应该是相同的。哲学和数学一样,通过应用逻辑学的方法就可以获得确定的答案,而哲学家的工作就是发现一种能够解释世界本质的一种理想的逻辑语言。他由数理逻辑出发,建立起来的逻辑原子论和新实在论,使他成为现代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
在对真理的求索中,罗素从无门户之见,善于向各方面学习,善于自我省察,不断修改自己的观点。但他又从来不是关在书斋里不问世事的学者。从青年时代起,他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追求并捍卫社会主义。1895年,曾两次访问德国,研究“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同倍倍尔、李卜克内西等人交谈过。1920年访问苏联,会见了列宁。他还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和平主义者。
罗素一生著书多达七八十种,论文几千篇,广泛地涉及到哲学、数学、科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教育、历史、宗教等诸多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罗素的大部分著作都能把理论的深刻性和表达的通俗性结合起来,既有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的思辩性,又有伏尔泰、达·芬奇作品的那种文采。其流畅清新的散文在英国文学中也享誉甚高。1950年,为了“表彰他所写的捍卫人道主义思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其《婚姻与道德》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高度评价了他作为“人道主义与思想自由捍卫者”的斗争精神,认为“罗素的哲学具体地体现了诺贝尔先生创立这个奖的初衷,他们对人生的看法是十分相似的,两个人不但都接受怀疑论,而且都怀有乌托邦的思想,并且由于对当前世局的忧虑而共同强调人类行为的理性化。”(《颁奖辞》)1960年,罗素又获丹麦索宁奖。
主要馆藏著作:
1.西方哲学史 B5/95 (英)罗素著 北京出版社 2007
2.哲学问题 B561.5/3-1 (英)罗素著商务印书馆 2007
3.罗素自选文集 B561.5/67(英)罗素著商务印书馆 2006
4.我的哲学的发展 B561.5/66 (英)罗素著商务印书馆 1982
5.罗素论幸福人生 B82/162(英)罗素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7
6.罗素论自由 D091/17(英)罗素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7
7.西方的智慧 B5/72-2 (英)罗素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7
8.罗素回忆录:来自记忆里的肖像 B561.5/64 (英)罗素著 希望出版社 2006